寻访李家锅盔
走进李家镇,寻访李家锅盔。场头场尾的老少爷们(儿)谁都能聊上四言八句,且有顺口溜流传:“走进李家场,闻到锅盔香,若不买几个,枉自白赶场”。
李家锅盔在发面、揉面、擀面、拌料(酥、酱、炒盐、芝麻)、做型、煎烤等一系列工序中,均有绝活。趁热品尝,香酥可口、绵软入味,若灌上凉粉、冷面或卤肉之类,那才叫人一见就嘴馋。
李家锅盔还有一大特点:买回家就是放上几天(盛夏除外),回热后味道丝毫不变。无论是夹着腊肉蒜苗吃,切成块状炒肉吃,放进火锅泡汤吃都可以。
在李家买锅盔要候轮子。这话不假,没准有时一等便个把钟头。据说,如今这位李家少师傅每日只打上午,而且揉打多少斤面粉都讲究定额。
据了解,打锅盔的师傅叫姚建春,是个被不少媒体曾报道过多次的“新闻人物”。 姚建春在李家打锅盔已有近20个年头了,他的手艺并非常人所能及,他打的锅盔香酥、绵软,入口化渣,深受当地和过往百姓的喜爱。
来源: 四川南充日报 2009-02-09 6版
顺庆区李家镇的“李家锅盔”早已是名声在外。2209年2月6日,记者去李家镇采访,看到了这个生意火爆的路边锅盔摊。
锅盔摊前排长队
记者在该镇一十字路口处,看见一个支着大帐篷的锅盔摊点,数十位顾客正在排队等候,停在附近的小车有奔驰、宝马,也有摩托车、自行车。“这就是正宗的李家锅盔。我今天就是专门开车来买的。”一位顾客告诉记者。
因为姚建春打的锅盔好吃,买的人也就多了。顾客中既有时尚美女,也有当地农民;有开着“宝马”的大款,还有做小生意的商贩。李家人就更不用说了,南充城里的,南部、仪陇过路的,都乐意在这里买上一个锅盔尝尝。有的一次性购买多个作为馈赠亲朋好友的礼品,还有的把李家锅盔作为“旅游小吃”带到沿海一带。“要想亲口品尝一下姚师傅打的锅盔,还得多花点时间和耐心咯。” 仪陇县新政镇居民小王说,她今天一早就在姚师傅这里预订了20个锅盔,想带给在深圳同单位务工的姐妹们尝尝。
买的人多了,姚建春一个人忙不过来,没有办法,只能实行排队购买。他每天只打200多个锅盔,2元钱一个。那些开宝马来买锅盔的顾客有钱,嫌排队麻烦还不一定买得到,便每个出价5元、10元甚至更高的价格让他“开后门”。“即便这样,我也不能卖给他,这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我怕损了我的名声。”“也不能因为钱多就出卖了自己的经营原则。”
“每个人都想买,没买到的就不舒服,所以就必须按照秩序来。” 姚建春对笔者说,他卖锅盔,只认先后秩序,不认顾客身份。
“生意那么好,你为什么不考虑招收一个徒弟呢?”笔者建议。“我也为这事犯愁哟!虽然打锅盔赚钱,但真正想来学手艺的年轻人并不多。”姚建春说,其实打锅盔并不是看着这样简单,他当初整整学了3年,每天很早就起床砍柴、砍炭、生火、摆摊子。“打锅盔是个慢工细致活,发面要精心,打制要细心,温火烤时还要耐心,有的人一来就叫我传他绝技,那怎么学得到家呢?不要毁坏了李家锅盔的名声。”
他表示,遇到合适的人选,也想给这门传统手艺找个传承人
5000元月薪不动心
锅盔出名 坚守经营原则
锅盔出了名,生意好了,引起各界人士的关注,不少人提出让姚建春去外面发展,但他却拒绝了。成都一面点商家专程赶到李家镇找到姚建春,请他去做面点师傅,给他开的工资是5000元,还说工资少了可以再商量,但他一口就拒绝了。姚建春说,经常有人来聘请他去做面点师傅,工资基本都在3000元以上,有的人甚至开出5000多元的月薪,都被他拒绝了。
姚建春乐为乡亲打锅盔
知足而乐 生活很悠闲
据了解,姚建春喜欢过悠闲自得的生活,特别喜欢钓鱼,每天把15公斤面粉打完就收工,然后就带上行头去河边钓鱼。之所以看见门外大财不去取就是因为他的这一爱好。“人生一世,过得开心就是了,要那么多钱干啥子嘛,像现在这样悠闲自在挺好的,既有钱可赚,又能和老婆孩子朝夕相处,这就很幸福了嘛!” 姚建春说,金钱并不是他的唯一追求。
“李家锅盔”在外名声响当当,为何不借此向外发展,姚建春却说:“我对每天百余元的纯收入非常满足了,不想再劳心费神走出李家寻求更大的市场,知足常乐嘛,再说,我走了,家乡人也就很难吃上我打的锅盔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