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州菜属川菜体系下河帮,川菜千年演绎,形成三大派系:上河帮以成都、乐山为主,小河帮以自贡、内江为主,下河帮以重庆、达州为主。
下河帮达州菜发展初期以“尚滋味、好辛香”为特点,中期则以“物无定味,适口者珍”为特色。明末清初,辣椒传入,直至清末,风味特点逐渐定型,近代以“一菜一格,百菜百味,清鲜醇浓,麻辣鲜香”为风格,江湖菜、大碗菜为代表,善用泡椒与酸菜(盐菜)调味。改革开放后,南北交流,达州菜融成、渝及湘粤鲁各菜系特点,成新派达州菜。当代达州菜形成四大风格:传统菜、江湖菜、风味菜、新派菜。
消失的达城传统菜“三艳”:开水白菜、肝膏汤、鸡豆花。清鲜淡雅,清香爽口,佐证川菜不仅是麻辣油腻之味,因烹饪制作精细费事耗时,而今达州餐饮市场上难觅踪影。
开水白菜:开水,其实是至清的“特级清汤”,白菜选用发黄嫩心。上世纪70年代前,达城大型餐厅厨师都会制作,因工艺程序繁杂,须提前一天预定。原一食堂掌勺特二级厨师任启富(1949年生)精于此菜。
肝膏汤:老达城厨师传统功夫菜,精选鸡肝鸭肝或猪肝去筋去肝汁加鸡蛋清,调料上笼蒸制凝结成膏体,再用清汤加竹荪烹饪而成。清香脆嫩,汤鲜有醇。原一品香特二级厨师陈良玉(1946年生)精于制作。
鸡豆花:色泽雪白,形似豆花,以鸡肉为料,有嫩如豆花之质,故名。鲜美异常。吃鸡不见鸡、吃肉不见肉,将荤料制成素形。原翠屏园饭店掌勺特二级厨师杨秋野(1947—2019年)系棒棒鸡传人,善于制作鸡豆花。
香糟菜“四宝”:用酒糟或醪糟调制入菜,称香糟菜,突出香糟汁或醪糟汁味的醇香。达州香糟菜多用醪糟,热菜冷菜。香糟菜很多,主要是香糟牛肉、香糟鸡、香糟排骨、香糟猪肉,称为香糟菜“四宝”。做法:醪糟、八角、三奈、桂皮、丁香、必拨、生姜、葱、料酒、味精、盐、生清油等醃制原料10小时后,入油锅煎炸,待有糟香味后再烹制而成。上世纪80年代前盛行,后渐消失。
红苕菜:1958年红苕大丰收,达县餐馆将红苕入菜经营,并建有红苕餐厅(三食堂)主营红苕品种,三年困难时期盛行。经营的蒸、炸、烙、烤、酿等红苕食品有几十种。比较出名的有锅贴苕饼、红苕圆尾、灯影苕片、粑红苕、酿苕饼、八宝苕泥、雪花苕松、雪花苕泥等。而今餐馆红苕入饭,不见红苕入菜。
拔丝薯条:红苕去皮,切成一寸长四分见方的条。灰面加鸡蛋调成蛋面糊。然后将红苕在蛋面糊内抹匀,下六成热的油锅炸过心捞起备用。将锅洗净加少许清水烧开,白糖加入炒到能牵丝,将炸好的苕条下锅炒匀装入盘中,芝麻炒香擂成面,冰糖舂细与玫瑰一起拌匀撒在苕条上即成。
冰糖苕丸:红苕洗净入笼蒸熟,揉成泥加入鸡蛋淀粉拌匀,做成苕丸粘上芝麻,下到六成火热的油锅炸干水汽捞出备用。锅内洗净加清水将冰糖化成糖汁,苕丸倒入糖汁中烩匀装盘上桌。
消失的三大溜菜:溜鱼片、溜鸡片、溜肉片。传统达州菜烹调方法:炒、滑、熘、爆、煸、炸、煮、煨等。熘:是将原料投入芡汁中搅拌的一种烹调方法。熘的菜肴一般芡汁较宽。根据用料和操作步骤的不同,熘还可分脆熘、滑熘和软熘。上世纪60年代前,溜鱼片、溜鸡片、溜肉片三大溜菜是餐馆主要菜,而今,三大溜菜及其它溜菜类因烹饪工艺难度大,极需厨师火候技艺,餐厅菜谱不见。
溜鱼片:鲜鱼经加工后,将刺剔去切成片,加盐、料酒、酱油、胡椒码匀,再将鸡蛋清、水淀粉加入拌匀。用鲜汤将各种调料兑成滋汁。锅内下油烧至七成热时,将鱼片放进锅内用筷子拨散,溜匀后倒去多余的油,烹入调料汁,将汁收成亮油二流汁即起锅入盘。鲜嫩滑爽。提示,鱼片制作中易碎烂,鱼片因火候没掌握好而失败。达州老一代厨师江仁凡(1920—1999年)善于制作。儿子江已平得其真传,改革开放初期开餐馆,以溜鱼片作当家菜。
溜鸡片:将鸡脯肉去筋切成片,鲜笋、火腿切成同样的片,韭黄切成节。鸡肉片加少许盐、味精、淀粉码匀。用鲜汤把调料兑成滋计。锅内下油烧到七分成熟时,将鸡片下锅用筷子搅散,再将鲜笋、火腿、韭黄丝放入,炒匀倒去余油,随即加入勾兑好的调料汁,起锅即成。色白鲜香滑爽。达州老一代厨师谢桂荣(1913—1986年)精于此菜,传儿子谢永海。1982年,谢永海奉调中国驻苏丹大使馆任主厨。苏丹有一个部族酋长娶13个老婆,来的时候带了8个,围了一桌,对鸡肉片赞不绝口,酋长走时将鸡肉片打包,带给没来的老婆吃。
溜肉片:里脊肉切成片,冬笋切片,干淀粉同蛋清调匀。肉片用盐码味,然后同蛋清、淀粉搅均匀。锅置旺火上加猪油,烧热三四成油温,放入肉片,用筷子拨散,肉片发白时去余油。锅内留油,下冬笋片炒匀。烹入盐、味精、胡椒粉、水淀粉、鲜汤调好的滋汁,炒制起锅装盘即成。菜品特点:颜色洁白,肉质滑嫩,咸鲜味美。提示:肉片要薄,肉色要浅,上浆要适量,油温适度。滋汁中淀粉宜少,使菜肴带汁。溜肉片是达州老一代厨师杨绍轩(1906—1983年)拿手菜,拜他为师的徒弟学徒期满,必考溜肉片。
奶汤羊肉(杂)粉:旧时达城无专业羊肉馆,奶汤羊肉粉、汽水羊肉为面店附带经营。解放后公私合营,上世纪60年代初期,达县饮食公司、供销社分别在上后街和翠屏路开办羊肉馆,奶汤羊肉粉和汽水羊肉为主要品种。那时,自己杀羊,内脏除羊肝、羊肚外,其它羊杂全部抛弃。上世纪70年代,供销社羊肉馆停办,仅上后街巴山羊肉馆独家经营,达州厨师李光忠、陈良玉、钟发彬、任启富先后在巴山羊肉馆任经理。巴山羊肉馆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经营羊杂系列,羊杂不再抛弃,研制出奶汤羊杂粉,制作方法与奶汤羊肉粉大致相同。而今,奶汤羊肉(杂)粉消失多年,已被贵州羊肉(杂)米粉替代。奶汤羊肉粉是碗豆粉,贵州羊肉粉是米粉。做法:羊肉用清水洗干净,再用木棒将肉捶一次淘洗一次,反复捶洗三次,用清水溧一小时,再入沸水中氽一下取出用清水洗净。然后入锅加姜葱及清水,中途不另加水烧开,打去泡沫,再加料酒盖严煮几分钟,将香料袋(八角、三奈、陈皮、必扑、桂皮、甘草等)放入锅中,加盐,把羊肉煮熟,取出香料袋及姜块,再将羊肉取出切成一字条。豌豆粉条在锅内加枝子煮断生漂后沥干水气备用。吃时,将熟羊肉装入面窝子内,上面放煮熟的粉条,入奶汤中冒热倒入碗内再灌加羊肉汤,加味精、胡椒。同时用蒜泥、酱油、红油和少许葱花制成味碟与羊肉粉一同上桌。羊肉沾味碟佐酒或拌饭,渴汤吃粉,汤白鲜香。
即将消失的那些豆腐菜:“豆腐得味,远胜燕窝”。据说古人在炼丹的时候,偶然得到了豆腐。中国人偏爱吃豆腐,味美价廉,做汤做菜,配荤配素,随心所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前,冷冻柜还没进入餐馆和百姓家,食品过多,难以保鲜,豆腐放一定时间后,为防变质,切成片放锅入油一面煎黄,用于烹饪,取名熊掌豆腐。豆腐切片一面煎黄后,若又过一段时间还没使用,则将另一面放锅煎黄,即二面黄,再加猪肉片用家常方法烹饪,取名家常豆腐。改革开放后,冷冻柜普遍使用,食物保鲜不再是难事,繁杂耗时的一面、二面煎炸的熊掌豆腐、家常豆腐渐行消失。另还有其它行将消失的豆腐菜:八楞豆腐、苹果豆腐、锅贴豆腐、腐皮豆腐、腐皮豆卷、八宝豆腐、口袋豆腐等。
濒临消失的那些牛肉菜:旧时,老达城西门上是回民聚集地,牛肉食(面)店众多,以“蒙记清真醉竹轩”牛肉餐馆和马兴贵的炮牛肉最为有名,有不少牛肉菜品种。李天才、郎大金为那时知名清真牛肉名厨。今天,牛肉烧丸、牛肉酥丸、锅蒸、灯盏窝牛肉、软炸牛肉、酥油茶等濒临消失。
清蒸牛蹄花:牛蹄就是牛的脚,煲制后的牛蹄软、韧、糯、香、滑腻、沾口。做法:先将牛蹄去硬壳,洗净下锅除水,罐内渗清水放入牛蹄,加盐味精姜葱酱油胡椒等调料,在旺火上烧开后移到文火炖熟成花状,将牛蹄花取出切成薄片。另将鲜牛肉切片用清水漂去血水,香菌发胀切成片,罐内盛装牛肉汤,将蹄花片牛肉片及香菌片装入罐内,加金钩封罐口,上笼蒸熟即成。
锅酥牛肉:选无筋的胸膘肉煮熟晾冷,切片。铺于平盘上,依次铺拢不现缝。蛋清与淀粉混合加盐、味精调成糊均匀抹在牛肉片上。锅内菜油烧至五成热时,将牛肉片投入油锅内,不断翻动炸成金黄色捞出,用刀切成条形或菱角形,摆入盘中,淋麻油撒花椒面。将生菜切成片或丝,加麻油白糖、醋拌匀摆入盘中一边,另将开花葱摆在盘中一边。麻酱加麻油白糖拌匀盛入味碟。吃牛肉时配葱、酱、生菜,香酥松脆,风味独特。
达州传统菜,已经消失或即将消失的还有:冷吃排骨、白糖元尾、雪花鸡淖、雪花肉丝、拨丝苹果、罗汉菜、冰糖蹄花、什锦杂烩(全家福)、棒棒鸡、八宝全鸡、丝脱鸡、鸡蒙冬寒菜、芙蓉鸡片、干货海产系列等。目前,达城有些餐馆以坚持制作即将失传的传统菜为己任,深获好评。
结束语:那些曾经辉煌一时的达州传统菜,或因做法繁复,或因食材难得,或因口味另寻,有的已经消失或正在消失。今撰写此文,使之成为永恒的记忆,或为餐厅经营者举一反三,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