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杜甫在浣花溪徘徊,心中惦念着家与国;当墨色在宣纸上晕染,齐白石描绘出晚年的豁达心境;当宋代的飞鸟越过富春江,我们回归到书画作品的原点。即日起,四川发布带你携手全国多家博物馆,走近精品珍藏,与名家来一场唯美的书画之约。
走进博物馆,面对一幅书法作品时我们要看什么?藏于山东博物馆的《董其昌行草书轴》,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对于青少年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有何意义?山东博物馆书画部副研究馆员张颖昌博士带来解读。
《董其昌行草书轴》所书写的内容是杜甫《因许八奉寄江宁旻上人》七律一首:“不见旻公三十年,封书寄与泪潺湲。旧时好事今能否,老去新诗谁为传。棋局动随幽涧竹,袈裟忆上泛湖船。闻君话我为官在,头白昏昏只醉眠。”
“但将这幅作品与杜甫的原诗对比,我们会发现有许多差别。比如原诗‘旧来好事’写作了‘旧时好事’,‘谁与传’为‘谁为传’,‘寻涧竹’写作‘幽涧竹’等等。可见作者并不是直接抄录这首诗,而是凭借记忆书写的,有一些词句上的差别也在情理之中。”张颖昌介绍,根据这幅作品的内容与书写风貌,可以推断出这是董其昌晚年尚未离开官职时的作品,而这个时间段正是他书法的成熟期。
“直到60岁左右,董其昌才真正地领悟了用笔要自倒自起,自收自束。”张颖昌介绍,从这幅作品的笔法来看,董其昌强调的是用笔的擒与纵,将人与毛笔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正如董其昌所言,不发力才最有力,在不用力之时写出来的字才是最有力量感的,达到了驾驭毛笔的一种境界。”
这幅行草有何独特的价值?张颖昌解释,从目前所见的董其昌的书作来看,他更擅长写小字,而这件作品是介乎于大字与小字之间,比较完美地传达了小字的微妙,也弥补了二者之间过渡的位置,兼具小字的轻松自在与大字的体势。
当走进博物馆,面对这样的一幅书作,我们所看到的仅仅是一幅作品吗?“我们现在所称的书法作品,在当时可能就是董其昌的日常书写,比如他的公文、书信、题跋等等,当然选别人的诗来写也占了很大的比重。”张颖昌说,每一件文物都可以还原到一个特定的历史时间点,它所对应的是一个精准的时代坐标。
明末的董其昌为何会选杜甫的这首七律来写,那时的他对笔法又有怎样的领悟与理解,与他的人格、性格、阅历、心境是否有关系?这都将带观众回到董其昌所生活的那个时代。“从他领衔的松江派再到他所要超越的吴门书家和赵孟頫,再回溯至北宋四家、王献之、王羲之所处的时代,就能理出一条中国传统书法史的脉络。”张颖昌说。
在董其昌之后,中国书法发展走势如何,他又有怎样的影响力?张颖昌介绍,清初尤其是在康熙朝六十年间,他的书法成为科举士子学习的范本,风靡百年。究其原因,是董其昌书法把握住了书法文化发展的主流脉络,中庸和合,影响深远。
“文化讲求传承,每一个传承链条都环环相扣,书法也如此,我们现在也只是文化传承脉络中的一环。”张颖昌表示,数十年或者数百年之后,今日所留下来的文化作品也会成为文物。“我们今天该如何把握文化主流、与优秀的传统相衔接,这也正是董其昌书法带来的启示。”
据了解,目前山东博物馆书画文物馆藏近3万件,是弘扬传承中华优秀文化重要基础。“每一件文物都是活生生的历史,在历史的长河中,我们站在历史文化链条中的何种位置,又该如何去做?这是带给青少年朋友们的重要问题,也是博物馆教育带给大众的更深思考。”
四川发布客户端记者 潘阳薇 刘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