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年11月17日,路遥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在世人眼里,作为一个丈夫,路遥没有能让陪自己吃了多年苦的妻子过几天好日子,以至他在病床上时,妻子都坚持要和他离婚;作为一个父亲,为了写《平凡的世界》他花了整整13年,他死时女儿才13岁,生前他几乎很少有时间陪孩子。
但作为一个作家,路遥是成功的。这并不是因为他获得过茅盾文学家,也不是因为他的小说打动过马云、贾樟柯等一批名人,而是因为人们一直都没忘记过他。就像他的同行高建群在多年前说的:“一个作家去世近二十年了,人们还在热烈地怀念他,还在谈论他的作品,这本身就是对一个作家最高的奖励”。是的,就凭这一点,路遥就是一个成功的作家。
这些年很多人都在谈文化寻根,作家们也在不断地找自己内心的根。莫言的根在故乡高密,所以他的小说很多都是写高密发生的事;贾平凹的根在秦岭,所以他小说的创作背景总是不离秦岭。而路遥的根则扎根于他热爱的每一寸土地上,这就是他心中的祖国。本期笔者就和大家分享一首路遥水平很高的诗作,写于他凭《平凡的世界》大红大紫前,在这首诗中我们或许能找到路遥创作的源泉到底在哪里?
这首诗曾在很多节目中,被不同的人朗诵过,笔者每一次听,每一次读都热泪盈眶,这段文字就是路遥笔下所有人物形象的根。在拿下茅盾文学家后,路遥在颁奖大会上不断地强调着人民和劳动者的感觉。为了找写作素材他下矿井,夜宿田野,为的就是能找到这份感觉。而在他这首诗中,我们读到的是他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
以上节选可分三小节。 第一节是诗人在思考什么是祖国,心里的波浪,眼里的泪花,血管里的热血,每一个都加上了一个十分准切的形容词:温柔的,晶莹的,奔腾着的。路遥的小说文字并不张扬,但却总是能打动人心,原因就在于他塑造的文字是有血有肉的,正如他对祖国的感情。 第二节从“她是山,是海”开始,到“是绵延起伏的丘陵”结束,山、海、森林、草地、村庄、城市等具体化的意象,令全诗意境全开,充满了感染力。路遥的笔下有爱有情,心中也是自有丘壑。 第三节从“她是炊烟,是鸽哨”到结尾,这一节的意象则更加具体,这片土地上的人才是最重要的。诗人截取了几个有代表性的场景,木栅栏边的爱情,摇篮里呼唤,母亲做的饼子,父亲的叮咛,这都是再平凡不过的感情,而这些朴素的人,正是路遥心里的国。这些场景不断地出现在路遥的小说里,对读者来说它是这么熟悉,这就是他的小说能得到大家共鸣的原因。
路遥擅长的一直是写小说,这首诗也确实没有现代朦胧诗的绝美,但它告诉我们一个再简单不过的道理:一个好的作家是要有灵魂的,而他是有灵魂的。一个能写出好作品的作家,要有独自思考的能力,更不能丧失了自己的根,他得想明白自己脚下的土地对他来说意味着什么。大家觉得呢?欢迎讨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