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网传媒·四川新闻网乐山8月25日讯(记者 陈淋 何佳欣 夏婉琳 摄影 张宇)“没有好的美术绘画基础,不懂书法,就制作不出一方好砚。”12岁学艺,15岁开始传承文化,苴却砚雕刻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任述斌的青春年华都奉献给了苴却砚。在8月25日举行的中国书画传承发展研讨会上,他分享了对苴却砚与书画文化传承关系的认识。
苴却砚雕刻技艺省级代表性传承人任述斌
四川攀枝花的苴却砚,是中国名砚之一。在任述斌看来,苴却砚不仅是受文人墨客喜爱的文房四宝,也是一件艺术品。“苴却砚是第一大彩砚,适合于收藏观赏和使用。”他介绍道,从最初的方砚,到后来的圆砚,再到异型砚。随着时代的发展,砚的造型也不断发展创新。
像艺术品一样的苴却砚如何打造?任述斌说,这很考验砚雕人自己内在书画文化的修养和积淀。作为非遗传承人,任述斌的雕刻风格独树一帜,尤其是在龙和人物传统雕刻方面。他说,要充分运用自己的绘画基础,通过色彩、技艺运用,将苴却砚雕刻出彩。
因此,任述斌一直强调文化的积淀至关重要。在向徒弟们传授技法时,他常说:本身要有这个技艺,要有悟性,才能去创新。“不光靠雕,要多学、多画、多写、多看、多了解、长知识、开眼界。工在外,匠在内,最后才有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