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688|评论: 2

[信息动态] 【川剧人生】重返舞台——左清飞自传《清言戏语》摘录

[复制链接]

2017年川剧奖 2014年度优秀版主 2015年优秀版主 2016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2-9-5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重返舞台



息艺多年,为何又重上舞台呢?
下深水

《天府早报》在2001年秋有一则以“《都督夫人董竹君》再放异彩”为题的报道:
“根据传奇人物董竹君的自传《我的一个世纪》,改编成的川剧《都督夫人董竹君》,经过再次改排,在昨(23)日晚专家齐聚的汇报演出上大放异彩,赢得一致好评。该剧是四川省川剧院新世纪的第一出新创剧目。青年川剧演员李莎、李艳冬以娴熟的唱功担纲主演,息艺多年的川剧表演艺术家左清飞也被董竹君这一传奇女性的命运所打动,重返舞台饰演老年董竹君。”
2002年5月,省文化厅举办了第二届川剧艺术节。《成都商报》也有一则以《川剧节昨收‘豹尾’》的简短报道:
“历时一周的川剧节,昨日在川剧《都督夫人》和《人迹秋霜》等几台流光溢彩、风格各异的好戏中,画上了圆满句号。获得‘曹禺戏剧奖’的大型川剧《都督夫人》改编自董竹君的传奇自传《我的一个世纪》。该剧由著名编剧徐棻改编,青年演员李莎担任主演,息艺多年的川剧表演艺术家左清飞饰演老年董竹君。昨晚在成都艺术中心,新老艺术家声情并茂的唱功再度陪伴观众领略了这一始于四川,名扬全球的传奇故事。”
记者的报道中,都有“息艺多年”而重返舞台之说。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2000年,就在我忙着开办“西苑农庄”的时候,我的学生李莎很想搞一个新戏,她交来一本厚厚的书《我的一个世纪》。书中百岁老人董竹君的传奇人生,她的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是个好题材。李莎问我:“找谁写剧本呢?”“徐棻善于写女性,我刚看了她写的《死水微澜》很不错,你就去找徐棻。”李莎没有把握:“不知徐老师愿不愿意。”我说:“心诚则灵。”
李莎说,徐老师很忙。无论多忙也有闲的时候。我给徐棻去了电话,简单如实介绍了李莎。强调她难得有这样的上进心,更看重她孝顺父母,对弟妹很有责任,是个知恩知义的人。能帮她一把最好,并约她们夫妇喝茶详议。
记得八十年代,李莎带着省文化厅一位老领导的信来学《情探》,回去后,参加了德阳市青少年会演。我们剧院一位同事说:“我看了你教的那个学生李莎演的《情探》,很不错,可惜演了一半,晕倒在台上了。尽管如此,还得了个三等奖。”之后,李莎调到了成都市川剧院。本院的老师不找,一定要跨界来拜师。她只身一人,有空便常来我家。她做事勤快,动作麻利。我也渐渐了解了她的家境。她那略带几分男孩子的“野”,很有个性。对这个吃了不少苦,不懈奋斗的学生日渐喜欢。1985年从西欧演出回来,给女儿和她都带了礼物。当女儿迫不及待想在身上试试,被我挡住:“等李莎先选。”女儿不免有几分妒意。1990年我住家搬到状元街,房子大了,李莎有时就住在家中,犹如家庭一员。2000年初,我和华峰两人的兄弟姐妹均多年不见,聚于春节,20多人的吃住,颇费心思,李莎担当了最重要的助手。她的母亲弟妹也参加进来,这个大家庭聚会真是其乐融融。吃着丰盛可口的菜饭,所有人都惊异师生二人何来如此好的厨艺?
……
徐棻夫妇按约来到红照壁中信大厦的咖啡厅里,我把《我的一个世纪》郑重地放到她的面前。她说:“太难写,无法成戏。”我与华峰及李莎一位朋友为说服这位女才子,谈了整整一下午。她那和谒可亲、为人厚道的夫君张羽军老师也在一旁“撮合”。茶淡,情浓。无法推脱,终于答应下来。
徐棻的初稿出来我第一个看了,她要我谈谈意见,我从一位演员的角度提了些建议。徐棻几经修改后,仍在这个大家多次相聚的咖啡厅里,一边拿着剧本,一边商讨主要角色的演员人选。董竹君、夏之时,目标明确。唯有这个老年董竹君一时找不着。徐棻说:“清飞,这个老夫人恐怕只有你来演了。”我笑着说:“这个角色不重,应该能找到人。”徐棻说:“戏是不重,角色年龄90多岁,份量不轻,年轻人演,怕压不住。”自离开舞台已经七、八年,从没想过还要再上舞台,徐棻见我不表态,笑着说:“你把我拖下水,你还在岸上嗦?”“我早就下水了。”“你不下深水咋行呢,要下一起下嘛!”她这一说,我还真无退路,也笑着说:“下就下嘛!”在一旁的李莎,激动得手舞足蹈:“老师出马,太好了,太好了。”
就这样,2001年,我重返舞台。为了学生,下了深水。
“民办”变“官办”
李莎在一企业支持下,有了启动资金,在文化厅和剧院支持下,《都督夫人》开始投入排练。
闲谈中,知道李莎想去拿梅花奖。对梅花奖我虽早已无怨也无爱,但我支持李莎去争取。这些年来,凡获此奖的演员,就有了一张“名片”,在待遇上也有很大提高:评职称、升工资、挂头衔等,对青年演员确有吸引,对处于不景气的川剧来说,也有好处。但我要求李莎,一定要凭真本事,关键是把戏演好,要塑造一个成功的人物形象。这之前,想都不要去想拿什么奖。“农庄”成了练唱腔,走身段的场所。她抽空闲,我挤时间。一次正好我们去外地购运果树,她偏偏来了,华峰开着车,我和她只好在奔驰着的车上练腔,迎着朝阳而去,披着晚霞才归。
第一稿的排练,唱腔是省川校的兰天搞的,老年、青年董竹君有一个二部合唱。我和李莎各自拿着谱子,按自己的声部,合唱起来。兰天很惊异:“左老师,没想到你拿起谱子就能唱!”我笑了:“你以为还要搞设计的人口传心授!”兰天也笑了:“真的没想到。”2001年4月,在四川剧场彩排时,这段二重唱,引来一片掌声。戏完后,有人建议给老夫人多加点唱。我对徐棻和兰天说,开始我就反对这样安排,会把戏给分散了,你们不相信。我的建议,老夫人一定不能唱。徐棻同意了,删去了老夫人的唱词。
特邀上海旅美导演胡嘉禄和北京著名灯光设计师邢辛加盟的《都督夫人》,于2001年4月9日—10日终于在成都锦城艺术宫首演。取得了预想的成功。
成功来之不易。李莎从成都市调来省团时间不长,和演员、乐队、舞美工作磨合欠佳,在排练时往往发生摩擦。有一次,矛盾很尖锐,排戏无法进行下去,李莎很痛苦,暗暗哭泣。我一边劝她,一边出面找到乐队鼓司和舞美相关人员,请他们支持李莎。这些年轻人对我友好、尊重,他们说“左老师出面了,还说啥。”彼此慢慢融洽起来。总结最初排戏不顺之因,和李莎自筹部分资金,半官半民的操作确有关系。
有了初步的成果,由我出面,请省文化厅厅长张仲炎到农庄,征求他看戏后的意见,并请厅里支持。看来戏的基础打动了领导。张厅长、主管文艺的副厅长胡继先、文艺处长林戈尔都大力支持,列为了厅里重点加工的剧目。《都》剧自此由半“民办”转为“官办”。
新来的导演熊源伟过去不认识。但他的导演构思,我很赞赏。第一次见到这样有水平诉诸文字的导演构思。看了构思对老年董竹君的人物分析,很受启发。话剧导演排戏,对习惯于导演教排示范的川剧年轻演员,是一个挑战和提高。本院导院刘忠义担任了过渡的角色,我也给女演员设计动作身段,让导演再来取舍。这个以《都督夫人董竹君》为新名的戏,排出来了。无论是剧本和二度创作,都达到了一个更高的水平。文化厅决定,《都》剧参加当年的中国戏剧节和艺术节。
硬要给我一个奖
踏进上海的土地,熟悉而陌生。15年前,怀着对观众的不舍而离去,今日是在上海经济腾飞中而到来。浦东新区的崛起,使这个解放前的“不夜城”更加“不夜”。这里的观众会不会像四川那样,经济变好,观众变少了呢?
没想到,中国艺术节众多的剧目,在这里红红火火,川剧《都督夫人董竹君》非常受欢迎。当我上场讲到“这是我魂牵梦绕的锦江饭店……”时,观众席一片掌声。是不是热情有些过份了?这哪是该鼓掌的时候?当我们后来去参观“锦江饭店”时,才明白了这个饭店的规模品位,它在上海人心中的地位。也才明白了观众鼓掌的原因。演出过程中,观众很热烈。戏毕卸妆时,外面一遍遍喊:“董竹君,董竹君。”我为李莎高兴。没想到,有一群中、小学生一面喊着“董竹君,董竹君”,一面跑到我的面前,我以为他们要找年轻的都督夫人,向李莎卸妆方面一指,用普通话说:“董竹君在那边。”他们说:“就找您。”围过来,要我签名。我明白了,这群孩子,已经把董竹君这个人物溶入心中,心里没有什么主演或配演的概念,只有“董竹君”这个人。这个艺术形象成功了。我和徐棻,熊导都为李莎高兴。激动中的李莎,没有听到我们当面夸奖,但她看到了,因为都写在我们的脸上。因为此戏,她获得了上海的“白玉兰奖”。
中国剧协和南宁市政府主办的“第七届中国戏剧节”开幕了,《都督夫人董竹君》安排在柳州会场的柳钢文化宫演出。参加演出的有京、昆、豫、闽、白等剧的优秀剧目。演出虽取得了预期的成功,但有人对李莎的唱表示异议。我们担心个别人的一家之言,会影响公正的评奖。正在此时,恰有《柳州日报》一篇评论文章,对李莎的唱做称赞有加。徐棻手拿报纸,高兴起来:“左清飞,快拿去交给组委会的专家,这是最好的证明。”在柳期间,刚接任的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徐棻和我分头拜访专家,听取意见,结果都比较满意。
李莎要回蓉城参加兰天的音乐会,订好机票还叫徐棻老师与她一起回成都,省川剧院办公室主任余洪川与我同住一室,十分着急:“左老师,李莎和徐老师都要提前走,这边咋个办。”她说的“这边”,是戏剧节还没完,评论会还没开,奖还未评。不知是为哥们义气,还是觉得十拿九稳,李莎竟作出了这个决定。我想,不要大意失荆州!赶快找到她们:“开座谈会,编剧、主演都不在,有点不象话,不要引起误会哟。”她们面面相觑,最后来个折衷,李莎走,徐棻留下。
11月22日上午10点,戏剧节组委会在南宁国际大酒店二楼会议室召开了一个评论会。同时评论川剧《都督夫人董竹君》,桂剧《漓江宴》,蒲剧《土炕女人》,上昆《琵琶行》。省川剧院院长助理陈平、徐棻和我参加了这个会。两小时要说四个戏,《都》剧算是谈的最多了,把它实录于后。
中国戏曲学院院长周开云认为:“董竹君是轰动上海的女性,土炕女人是一个伟大的女人。董剧力求出新,给人以人世沦桑之感,剧本把董的人生切块处理,编导追求川剧特有的幽默,比如小脚,以出新的感觉,音乐也加上弹戏的基调。董剧看后,觉得很好。老年董竹君和观众有距离感,但作者就是要求有距离感。土炕女人没有距离,与“董”剧是截然不同的感觉。土炕与董竹君是两个不同的女性。”
中国戏曲研究院研究员吴乾浩说:“董剧、土炕女人两剧,在戏剧走廊里都很成功。这两个女人都很了不起。董剧开幕时的门框,我认为它是一个时光隧道,世纪老人在一瞬间。但有它的亮点,写的是命运,是一个世纪中的一个片断。董竹君是个不平常的女人,在过去写,是为资本家树碑立传,现在改革开放,写她是对的。夏之时也是不不起的人,当时他也是一个弄潮儿。”
著名戏剧理论家曲六乙说:“都督夫人,是徐棻的新作,我很喜欢。时间跨度大,时空跨度大,舞美、导演都有难度,难度很大。但现在的处理很好,门框的处理就是一个时空隧道,有镜头伸缩之感,非常好。左清飞是我五六十年代的一个偶像。一个老艺术家演得那么纯朴,老年董竹君这个角色不好演,她演得好。她的形象,一出台我就喜欢,先不知道有她出现。”我笑着插话:“请老师们多谈谈演董竹君的李莎。”曲老师也笑了:“祝左清飞艺术青春长在。女演员演的这个董竹君恐怕是徐棻的一个女性的追求,女演员演得相当好。男主角演得也很好,难演,我认为也不错。锦江饭店我去住过两次,但不知为什么叫锦江,看戏后才知道。六十年代去住过,态度很好,现在不如过去,可能是市场观念,看大亨吧!”
著名戏剧家刘厚生认为:“董竹君,琵琶行两戏很新,在舞台艺术上创新,董竹君更是创新,没有公式化的概念。容许有返朴归真的手法。左清飞和李莎师徒二人同台演出很好。徐棻选择左清飞演老年董竹君,不仅是带学生,主要这个人物份量重,需要这个。”
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朱文相说:“左清飞收李莎作学生很好。我们戏校应重视有三种人可以教:1、扬名;2、为了吃饭;3、传艺。左清飞演出具有水墨旦的气质,很不容易。过去我看过她的戏。她教学生的经验值得我们研究。什么样的学生才能教,很重要,有的学生不能教。”
评论会上,有的专家也提了修改建议。还说应考虑给我一个奖。我赶快申明完全没必要。奖对我没有多少意义,不如给年轻人,何况我仅仅是一个配角。这是真心话。
最后,《都督夫人董竹君》获得编、导、演、舞等多项大奖。演员中李莎、朱冰分获“优秀表演奖”和“表演奖”,还硬是给我一个“优秀表演奖”。
因为这个戏,李莎如愿获得了“梅花奖”。也因为这个戏,我了解了徐棻那直率、认真的性格,我们两家成了朋友。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2-9-6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2-9-10 22:07 | 显示全部楼层
134547qu3tk313sukw1wu3.png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