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说明的是,即便到这时在乌克兰战场上的俄军依旧占据着火力、重装备、兵员等多方面的优势,但如果仅仅局限在乌南的赫尔松战场上,俄军却已经开始显示出被动态势:
第一,俄罗斯黑海舰队遭到持续打击之后的后撤,是俄军在乌南战场从主动转为被动的源头。
乌克兰原本就没有海军,在开战之初,俄罗斯黑海舰队掌握了黑海的制海权。在海军的掩护之下,乌南战场上俄军的后勤补给拥有比较充分的保证,这是当时俄军可以顺利推进的主要原因之一。
当欧美的先进武器陆续进入乌克兰,再加上乌克兰的军工部门、战斗部队逐渐适应了战争之后,开始用地对舰导弹等武器攻击黑海舰队的舰船,莫斯科号等大型巡洋舰被击沉之后,黑海舰队为了躲避打击只能从克里米亚军港转移到索契,这标志着俄军失去了制海权,也就失去了对乌克兰沿海一带的威胁,这十分重要。
第二,当解除了来自海上的威胁之后,乌克兰重要的军事装备就可以前移,乌军就可以使用射程为三五百公里的导弹、海马斯、无人机等装备对赫尔松、克里米亚一带的关键设施进行频繁的攻击,首先攻击的当然是俄军的机场,瘫痪俄空军的战略与战术支援能力,这就极大地削弱了俄军的战场优势,然后开始攻击俄军的关键军事目标,包括指挥所、弹药库等,削弱俄军的战斗力,再然后就是攻击桥梁的基础设施,切断对赫尔松城俄军的补给,见下图。
乌军指挥官一通操作猛如虎,回头一看形势已经大变,位于第聂伯河右岸、被俄军占领的赫尔松完全变成了一座孤城,既没有了海上支援,也缺乏空中支援,补给的桥梁道路也已经被切断,赫尔松城内的两万多俄军几乎已经成了当初驻守在马里乌波尔的亚速团。
种种操作环环相扣,丝丝严密,指挥这场战役的显然是一位卓越的将军和一个精良的团队。
个人从战争的观点来看,由于乌军坦克、装甲车、火炮等重武器短缺,也未能掌握制空权,再加上有战争经验的老兵也比较匮乏,目前的反攻或许只是试探性的。赫尔松战场要决出最终的胜负还需要相当长的时间。
但不管怎么说,从乌军打响向赫尔松反攻的第一枪开始,俄乌战争的结局已经注定。
俄罗斯是大国、强国,乌克兰是小国、弱国,大国小国相邻,在历史上两国之间又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复杂关系,无论乌克兰名义上是否是独立,本质都未独立,源于俄罗斯要么可以直接吞并乌克兰,要么可以对乌克兰施加强大的影响力进而影响乌克兰的内政与外交,在俄乌战争打响之前的俄乌关系就是这种局面。从俄乌战争打响的那一刻开始,普京总统就面临两种结局,第一种是建立起乌克兰傀儡政府,让乌克兰成为俄罗斯的附庸;第二种是无法建立起傀儡政府,乌克兰就会凤凰涅磐,就会在战火中实现新生,实现那个追求了数百年、但却一直无法达成的目标——摆脱俄罗斯的枷锁实现真正的独立。随着乌克兰打响了反击的第一枪,意味着无论俄乌战争最终的结果如何,乌克兰都有资格走上最终的谈判桌由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都已经实现了真正的独立!
这场俄乌战争告诉了世人什么呢?
欧美的财政援助十分重要,否则泽连斯基政府就难以运转下去;欧美的先进武器十分重要,否则乌军就很难逆转战场上的劣势;乌克兰将军们的指挥艺术和士兵的勇猛善战十分重要,否则就难以达成战略和战术目标,但最重要的是——一个国家的决心!没有“我要的是弹药,而不是便车”背后所体现出来的国家决心与意志,上述什么都没有,更不可能有一个真正独立的乌克兰。
其实,无论大国还是小国,所有的客观因素都很重要,但在历史的重要转折关口,最重要的还是决心与信念。在八年抗战中,没有中国军民坚决抗战的决心,外部援助就无法发挥作用,或许也就难有战后的国际地位(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如果没有信心与决心,早已经亡国甚至灭种,也就不会有今天的国际地位;今天的乌克兰再次验证,信心与决心才是一个国家与民族生存之本!
这才是国家之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