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各方救援力量正在驰援灾区,除了祈祷和祝福,我们还需要静下心来思考一个严肃而现实的问题,那就是面对不确定的疫情和各种意外,到底该如何确定防灾减损的优先级?
今年4月份,广州消防发布通告,要求任何单位或个人均不得以疫情防控需要为由,擅自封闭或堵塞安全出口、隔断疏散通道,占用消防车通道。
这是有深刻教训的,不少地方都曾发生过为防疫而封堵消防通道,导致发生火灾时消防设备无法抵近现场的事情。
呼和浩特有个咱家小区,街道办事处为了便于防疫人员盘查,便彻底封死该小区大门口的铁栅栏。
巧的是刚封死没多久,小区就出现了意外状况,消防队员只能在小区门外下车,徒步进入小区排除险情,让居民们丧失了基本的安全感。
被封堵耽误的不只是消防通道,还有就医渠道、民生物流渠道等等。
为防疫而影响其他急重症和慢性病患者就医的问题也是层出不穷,大庆孕妇因为黄码被拒在医院门外流产的事正在调查,成都又有一位母亲泣诉儿子因隔离耽误治疗去世。
谁都不愿看到类似问题发生,政府部门和医疗机构也都作出极大努力避免突破人道主义底线,可是总免不了出现疏漏,总有意想不到的问题发生。
不怕一万就怕万一,本不应发生的灾难降临到任何人身上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固然与基层一线人员的思想作风、认知水平和能力素质有一定关系,可是他们也是带着一种迫于无奈的情绪去落实和执行,并不愿让最糟糕的事情发生在自己身边。
解决千差万别的复杂问题,需要剥丝抽茧找到最简单直观的办法。
确定一个明确的防灾减损、救死扶伤的优先级,让一线防疫人员找到最直观可见的依据,让他们免于事后受到不必要的苛责是治本之策。
具体而言,坚持人民至上,把生命健康和民生之需摆在第一位,无论疫情还是意外灾害,减少渲染可能与大概,把眼前一个个具体鲜活的生命高高举过头顶。
只有维护好一个个普通人眼前最现实的利益,才有助于凝聚共识,增强信心,从容不迫地在动态清零道路上行稳致远。
我很不喜欢“多难兴邦”这个词,可是又不得不面对多灾多难的现实。今年,不仅四川不容易,很多地方都不容易。面对种种不容易,除了坚忍,还需要突围和救赎。
我们不希望,在自己的世界孤独地过冬。我们需要团结,需要雄起!
需要和自己的家自己的国并肩战斗共克时艰!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固本邦宁,邦宁国泰!
对此,你怎么看?欢迎大家给我留言讨论。感谢大家阅读,请点赞转发,让更多人看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