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4585|评论: 0

[生活资讯] 老达城中秋习俗往事

[复制链接]

2023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2-9-8 15: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662555195897.jpg

1662555248242.jpg

1662554619166.jpg
      20世纪50年代,达城中秋童谣:大月亮、小月亮,哥哥起来做麦酱,嫂嫂起来推豆腐,婆婆起来舂糯米。糯米舂得喷喷香,敲锣打鼓接婆娘……
      那时,正是我小儿时期,达城建筑多是有屋檐的青瓦木板房相连,一层平房居多,也有二层吊脚楼,大街路灯暗红,忽闪忽闪,达城人叫“鬼扯火”,行人影影绰绰。中秋前那几天夜晚,满街皎洁月光,如同白昼,我与小伙伴大街小巷拍着手,望着月亮,追赶着月亮,唱起童谣:“月亮走,我也走,我给月亮提笆篓。笆篓里面两个蛋,拿给娃娃下稀饭”。当唱到另一首童谣《大月亮、小月亮》“敲锣打鼓接婆娘”时,小伙伴挥舞着双手,嘻嘻哈哈!
      有一位小伙伴,记得很多首唐诗,教我们背诵:“幼女才六岁,未知巧与拙。向夜在堂前,学人拜新月。”“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我们似懂非懂,跟着学诵。这位小伙伴,大我一岁,1948年生,天资聪颖,小学时期,能背诵唐诗一两百首,成绩优秀,后因家庭成分原因,中学毕业未能升入高中。他勤奋自学,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不讲家庭成分,以总分第二的成绩考入中央戏剧学院文学系,后成为国家一级编导,编写导演了不少影视剧。
      中秋,暑热已去,大街小巷已无搭凉床睡觉的身影。我们坐在屋檐下的阶梯上摆龙门阵,偶或大花猫穿行而过。望着天上的月亮,小伙伴不敢用手指。大人说,若用手指月亮是不敬,当弯月似铲刀时,会在小孩熟睡时割耳朵。有的小伙伴害怕,边看月亮边用手捂着耳朵。月亮有些阴影,年龄大的小伙伴讲故事说:那是嫦娥仙女在跳舞,吴刚在砍树,玉兔在捣药。
       我与小伙伴期盼着中秋节到来,中秋节吃月饼那些习俗令我们向往。
       中秋节起源于上古时代,普及于汉代,定型于唐朝初年,盛行于宋朝以后。中秋节是秋季时令习俗的综合,有着古老的渊源,以月之圆兆人之团圆,寄托思念故乡、思念亲人之情,祈盼丰收、幸福,成为丰富多彩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从古至今,文人骚客以中秋为题,留下了众多精彩诗篇。
       唐朝大诗人元稹,曾“一身骑马向通州”,出任通州(今达州古称)司马,写《酬乐天八月十五夜禁中独直玩月见寄》:“一年秋半月偏深,况就烟霄极赏心。金凤台前波漾漾,玉钩帘下影沉沉。宴移明处清兰路,歌待新词促翰林。何意枚皋正承诏,瞥然尘念到江阴。”
       中秋期间,云稀雾少,月光明亮。小儿记忆中,达城民间有祭月、赏月、吃月饼、摸秋、打糍粑、做麦酱等一系列习俗活动。
1662558031310.jpg

1662556889818.jpg

1662556968437.jpg
       中秋习俗简略:早在周朝时期,帝王就有祭月礼仪,流传到民间成为祭月、赏月、吃月饼等习俗沿续。明清时期,中秋祭月形成了一套相对固定的祭拜仪式,民国期间仍然风行。20世纪50年代,主要是以家庭为单位开展祭月、赏月、吃月饼的综合活动。20世纪六七十年代,物质匮乏,月饼及其他凭票供应,成为稀奇物,中秋节只知吃月饼而无祭月活动。改革开放后,物质丰富,各种票证取消,出现各种祭月活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每年中秋都要举办大型中秋综艺晚会。
1662555274536.jpg
       中秋家庭祭月:旧有仪式程序:中秋夜家人团聚一堂,在庭院面对月出方向设祭案,高挂月神像,放置月饼、祭酒、水果、以及其他食品作为祭祀供品,外加红烛两支、小型祭香插座(或香炉)一个,酒杯三只。明清以来有男不祭月的习俗,主祭一般是家中女性长者,引领家人行跪拜礼,高声诵读祭文。祭月礼仪完成后,将月光纸与祭文等用火焚毁。此后,家人团聚一堂,边赏月,边畅谈,直到皓月当空,再分食供月食品。20世纪50年代,中秋家庭祭月仪式较为简单,主要是赏月吃月饼活动。那几年,我们家中秋节,奶奶身穿青色长衫,一双尖尖脚新绣花鞋,面向月亮作揖说:“谢月亮天老爷,今年我们家又团聚在一起,我们又活了一年,请再保佑我们家四季平安”。然后,端着盛有月饼的大盘虔诚地向着月亮说:“月亮天老爷,请用月饼”。奶奶祈祷后盘子刚落桌,我迫不及待地抢拿几个月饼(麻饼)跑向大街,邀约小伙伴分享,唱起月饼童谣:月儿大,月儿圆,天上一个大月饼,够吃十五天。如果你不信,抬头看天边。十五月儿亮又圆,二十二三缺半片,二十七八细又弯,三十晚上看不见。
1662555539062.jpg
       麻饼:属月饼品种,主要有冰桔和椒盐两种味道,脆而不碎、入口酥松、甜而不腻。那时,达城人中秋盛行吃麻饼,圆圆的麻饼寓意团圆,上面的芝麻代表着多子多福,人丁兴旺。麻饼制作要经过用料、制料、和面、分面、包油酥、包馅、抻饼、筛麻、烤制、出品多个工序。相传最早出现于北宋古徽州一带,名“金钱饼”。明朝皇帝朱元璋大将张德胜,为饷军特制大号“金钱饼”,取名“麻饼”,又称“蔡国公饼”,扬名天下,由民间手艺人传至全国,以安徽、江西、四川等地最为出名。而今,达城月饼口味众多:蛋黄、奶黄、火腿、豆沙、水果等,但市场上仍有麻饼销售,大小不一。有个小伙伴,改革开放后在海外发展,前几年回老家达城,70多岁,正是中秋,邀约我们相聚,特意购买麻饼,共忆“大月亮、小月亮”童谣的岁月。
2345_image_file_copy_7.jpg
       月饼:最初是用来拜祭月神的供品,流传下来,成为中秋吃月饼习俗。宋代苏东坡有诗句“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中秋节祭月后,全家人围坐一起吃月饼。因月圆饼圆,逐渐形成家人团圆寓意。不仅把它当作节日食品,还用它馈赠亲友。而今,月饼品种很多,有广式、晋式、京式、苏式、潮式、滇式等,有的已进入达城,为人们喜爱。
1662556488046.jpg

1662556362497.jpg
       2007年沈阳制作的“中华圆月”月饼,直径8.15米,厚20厘米,重约12.98吨,是目前世界上最大的月饼。展示20天之后,被分切出售,可供数万人食用。
1662554233015.jpg
       打糍粑:又叫舂糍粑。童谣:“八月里,中秋到,家家户户打糍粑。烧开水,蒸糯米。蒸熟倒进石钵里,拿起木槌捣糯米。”打糍粑前将糯米用清水浸泡后置蒸笼内蒸熟,放在石钵里舂打成饭泥至绵软柔韧。趁热将饭泥制作成可大可小的团状,置盘里,放入芝麻炒香的磨粉(或黄豆炒香磨粉)和白砂糖拌和食用。或趁热将糍粑压成大的圆饼,晚上压,第二天早晨就可以切用。
QQ图片20220908144458.png
       糍粑:是中秋节和月饼齐名的必备佳品,象征丰收、喜庆和团圆。现在,糍粑食用不分中秋节假日,农贸市场一年四季均有大圆饼糍粑出售。街头商贩多用脚踩三轮车叫卖,饭泥用特制保温性能好的铁桶装放,摇动把手,饭泥从圆孔钻出,小孩特别喜欢吃。
       打糍粑是个力气活,也是技术活。两人握住木槌使劲将石钵里的糯米饭舂烂。不时用木槌将糍粑撬起翻动,否则,有些没打着的仍是饭粒。要趁热舂打,讲究快、准、稳、狠,糯米才能打得均匀,打得瓷实,黏糊有韧性。舂糍粑要把握好节奏和要领,不然,就会将木槌砸在对方的木槌上或石钵上,不仅虎口震痛,木槌也易被砸烂。因此,并不是每个有力气的男子汉就会打糍粑。
        中秋节前,母亲带我去农村老家走人户。大人们舂糍粑,你一下我一下,此起彼伏,一般都是几家人凑在一起打,男男女女,老老少少,笑语喧哗。我8岁的表哥趁大人不注意,偷抓起刚打好的糍粑,与小伙伴叫嚷,你追我赶。见我怯生,赶紧分一小块给我,让我分享。
1662554524322.jpg

1662554355842.jpg
      中秋摸秋习俗:以前,中秋节晚上,人们结伴去别人的瓜园菜地里偷摘各种瓜果、蔬菜,俗称“摸秋”。民间相传,摸到南瓜即可生男孩,因为“南”与“男”谐音,摸到扁豆则生女孩,因为扁豆称“娥眉豆”。俗语:“摸秋不算偷,丢秋不追究”。20世纪50年代,达城中秋节摸秋习俗不见,我们听说以前有摸秋习俗,便觉好奇,中秋之夜,我和小伙伴到凤凰山菜园地去尝试摸秋,偷摘瓜果。我与小伙伴猫着腰,悄悄溜进菜园地,忽地一声大喊:“站住!”一个头发花白的大爷将我们带到他家,一张四方桌上摆满了瓜果,请我们吃。惊惶失措的我们,开初不相信,望着大爷慈祥的笑容,频频示意要我们赶快吃,我和小伙伴笑逐颜开,争吃起来。
1662554839225.jpg
       传统美食(调料)麦酱:童谣《大月亮、小月亮》“哥哥起来做麦酱”。以前,大多数农村或有些城镇人家每到夏末秋初,就要手工制作麦酱,经洗麦、泡麦、蒸制、发酵、晒酵麦、磨粉、酵酱等工序,一直到中秋节后都是制作时期。后有酱园作坊及公私合营的酱园厂制作麦酱,制作时间及工艺或不尽相同。麦酱用于佐餐,亦可做调料。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和一些家庭贫困的读书的少年,为帮助家中补贴生活,寒暑假及节假日要去离城20多公里的铁山挑煤炭、15公里渠钢挑二煤炭。自带米饭和麦酱,拌合着吃用。在饥肠辘辘中吃用米饭和麦酱,分外醇香。那时达城餐馆多用麦酱作调料,用于回锅肉,酱爆肉,酱肉丝,盐煎肉,粉蒸肉,酱肉大小包,杂酱面等。20世纪80年代后期,甜(面)酱逐步代替了麦酱。
       结束语: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的发展,中秋气氛越来越浓厚,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如今,家人中秋团聚,不限于吃月饼那样简单:多去酒店、 餐厅定餐,开着小车到野外感受大自然风光,去看那更大更圆的月亮。
        我怀念儿时的中秋,怀念故乡的亲人和那些小伙伴们——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596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