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6日,记者从四川省戏剧家协会获悉,在中国戏剧家协会公布2022年第二十六届“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评审结果中,川剧捧回了7朵“小梅花”奖,其中四川省艺术职业学院川剧系2021级王孝今以《别洞观景》获单人“小梅花”称号,川剧《穆桂英打雁》《最后一课》《战友情》《我是川剧小戏迷》《望巴山》《杜鹃山·无产者》6个节目分别获得“小梅花”集体称号。
改赛制为全国统比,“集体节目”有突破
“这次比赛不再是以剧种为分类的比拼,全国所有剧种都打通评选,分为单人奖和集体奖,这次我们在集体奖上有很大突破。”四川省戏剧家协会秘书长杜林说道,这次获得集体奖的单位有四川艺术职业学院、德阳市戏剧家协会、泸州市梓橦路学校、彭州市隆丰小学、巴中市巴州区第四小学校、彭州市天府路小学。
“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创办于1997年,是一项全国性、高规格的少儿戏曲艺术活动,代表了中国少儿戏曲的最高水平,被誉为戏曲艺术的“希望工程”,今年7月在安徽省安庆市黄梅戏艺术中心举办。参赛剧目包括个人节目和集体节目,是从近五年“中国少儿戏曲小梅花荟萃”活动中,遴选出能够反映行业新貌和戏曲后备实力的作品,共有来自全国160多名“小梅花”竞演献艺,参赛剧目包括京剧、越剧、昆剧、川剧、蒲剧、粤剧、西秦戏、莆仙戏、柳子戏等14个剧种。
来自自贡的黄菁,如今就读于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是老师眼中未来可期、有悟性的好苗子,也是这次川剧《穆桂英打雁》的主演之一,她觉得同学们无论是台上还是台下都很团结,最后才一起通力完成了这个获奖作品。她的指导教师、国家一级演员陈宏介绍,《穆桂英打雁》中有不少穆桂英作战的戏份,台上8个男兵、4个女兵,在舞台上形成堆圆门的群体气势,舞台表现上很有魅力。
“小梅花”王孝今:越学川剧越喜欢
“开心又激动,最开始听到还有点觉得不敢相信。”四川本次唯一获得单人“小梅花”的15岁王孝今,是成都人,母亲是省川剧院的演员。平时看着母亲在台上焕发光彩,但当她自己真正走上舞台,她才明白“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的含义。“其实我系统学习川剧也就一年多,老师们一个动作一个动作地和我讲解,抠得特别细,我受益匪浅。越了解川剧也就越喜欢川剧,以后希望自己能成为一位专业川剧演员。”
王孝今主演的《别洞观景》(图片来自四川艺术职业学院)
在指导教师、国家一级演员黄韵的眼中,王孝今进步很大:“我们其实也是以赛促学,孝今这次临场发挥也很不错。”黄韵透露《别洞观景》作为川剧中的经典折子戏,其实是比较考验演员的表演、身段、唱腔等综合性技能的,这部戏集中展现出川剧小旦的风采,但对初出茅庐的同学还挺有难度。一方面,老师们为王孝今量身定制了符合其水平的表达方式,还自然地融合吸取了歌曲演唱的发声方式,让整个作品更加轻松明亮,符合孩子的个性;另一方面,王孝今在表演扮相上有优势,又勤学苦练,兼顾好肢体动作,也在演唱时控制好了气息,进步很大。
自赛事集训启动以来,四川省内川剧领域的师生们凝神聚气全力备战比赛3个月,参赛选手也以娴熟的专业技能和扎实的基本功以及细腻的表演技艺最终夺奖。
接连纳新,川剧“新苗”在成长
本次“小梅花”也是川剧新苗的成长缩影。记者发现,本次获奖者中不少孩子出自梨园家庭,从小耳濡目染,也有孩子是在地方川剧院团、学校、城市的各种政策支持、文化氛围感染下进入川剧领域学习。
比如《穆桂英打雁》中的演员廖乙丁,是自贡著名川剧作曲家廖忠荣的孙子,廖乙丁说自己获奖以后,爷爷感到非常欣慰,叮嘱他千万不能骄傲,未来的艺术之路还很长,还要多下功夫才行。
再如素有“四川省民间文化艺术之乡(川剧)”称号的彭州市,近年来对川剧的发展也给予了不少政策支持和保障,彭州市隆丰小学、彭州市天府路小学参赛的《我是川剧小戏迷》《杜鹃山·无产者》两个作品获得集体奖。
四川艺术职业学院院长、四川省川剧院院长陈智林也透露,最近这几年,川剧系新生招收情况越来越好。来自自贡、遂宁等地定向委培生和统招的学生加在一起,数量创了新高。
此外,今年8月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职组艺术专业技能(戏曲表演)赛项中,四川艺术职业学院与全国28个代表队激烈角逐,参赛指导教师肖得美、黄韵、康晓琳、张连僧付出大量心血,学院参赛剧目《凤仪亭》《放裴》在闭幕式颁奖仪式上受到专家组高度认可,最终获得团队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