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我知道,大家都知道,最多一代人也就是2、30年的时间,很多偏远、贫困、没有特色与发展潜力,又留不住年轻人的贫困自然村肯定是要合并之后消失的。
既然如此,很多人不解,为什么政府还要把基础设施修进去,电网、电信、自来水跟进去,浪费大量人力物力,如电网耗巨资跨过几座山仅仅只是为了十几户人供电(2015年底,全国人民实现完全通电的伟大壮举,消灭了全部无电人口),值得吗?为什么不整个新农村将贫困乡村的人合并起来统一规划呢?
其实我也这么想过,但是实际工作中却没有能力做到。
小时候读史,看到很多古代名臣能吏的传记上往往有“移风易俗”“文教始兴”之类的论述评语,当时觉得不过是很普通的话,颇有不过尔尔的感觉。
如今读史结合这些年的工作,想起接触过的那些沉于愚昧、困于陋习、陷于迷信、蔑于改革、嬉于法律、惰于与时俱进之人,方觉得史书那短短几个字的背后是多少心血,何等伟大!
基层工作中遇到的首要问题:即使你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对人好,也不是所有人都“领情”的。自以为是为人家好,但是人家成长的世界观里与自己出处很大,压根不会理解,毕竟跳出自己的“舒适区”是需要勇气和毅力的。
老年人的“安土重迁”、“叶落归根”、“世代守灵”、“传宗接代”思想咱们先不讲了,你见过有的老人因为一条路的方向角度和自家大门不符说坏了风水直接阻碍道路施工的吗?
以搬迁为例,总有人不愿意搬,有的联合本家同姓人一起抵触,甚至一两个老人做不通工作,全村的工作都很难开展。很多时候“大村建,小村迁”方法是很难实施下去的。人家不愿搬既不违法又不犯罪,我们这帮年轻基层工作人员总不能对老百姓来硬的吧?
就不能给村民讲道理吗?我只能说:圣贤书是用来自己读的,约束自己行为的,真按照书本上的方法去约束别人,指望靠讲道理就能把事办成那就真是书生气了。
我想说的是在法治社会的中国,观念不违法就没有对错,“法无禁止即自由”。
即使同意搬迁了,之后的安置工作,再就业压力,与被迁入居民之间的资源分配问题(典型的入学名额的分配等等),甚至价值观、宗教习惯、生活习惯都是不得不考虑的,而且这是几十年一代人的事,也不可能迁了之后不管他们,毕竟人家不是自己离开家乡的而是响应政策走的,权衡利弊之后更多贫困乡村还是采取就地扶贫、乡村振兴战略这种方法比较科学。
所以啊,千万别随便质疑国家政策,在网上指点江山。你想啊,制定政策的人背后都有一个智囊团,又有大数据信息分析团队、精算师团队等,加上对信息对国家的通盘统筹,考虑问题不会不周的。不是想不到搬迁扶贫,而是搬迁扶贫方法后续需要支付的成本和考虑的一系列问题,远远大于就地扶贫。所以,最终两项权重取其轻。
都知道乡村最终要消失,依然还得大搞基建。在农村铺路修桥拉光缆的意义,是打通交流与开放的枢纽,创造交流的平台,将科学的发展观输入到农村里,将过去封建、保守的陋习逐步瓦解。
要想富先修路这句话永远不过时,把封闭在大山里的百姓,连接到整个国家与社会的经济活动中来,而不是继续固步自封,守着一亩三分地“闭关锁村”。当农户发现一年种田的钱远远不如去城里打工一季赚的钱,“出去”和“留下”哪个好?大家都是用脚投票的,加上村民之间的“攀比”,很快就能充分调动当地村民的勤劳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开放性,也使他们早日改变家庭贫困的状态,实现脱贫致富。
扶贫先扶志,扶贫必扶智。把乡村教育更要抓牢,有了路就可以把村里的孩子们送出去,把未来的希望播撒出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