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以处心,廉以律己。”廉洁自律是社会廉洁文化的核心要义。古人云:“廉者,政之本也。”因此,“廉洁”被视为“仕者之德”“为官之宝”“国之四维”。 在明代文学家叶盛的一篇散文《郑牢论戒贪》中讲述了这样一则故事。广西总帅府有一个叫郑牢的老差役,性格十分耿直敢于直言不讳。忠毅公山云继任广西总兵,山云为人正直贤德,待人接物也亲切随和,到任之后便宴请当地德高望重之士,或宴饮、或座谈。山云听说郑牢的大名之后,也摆出了一副礼贤下士的姿态,向他请教:“常言说,对于将军不顾及他是否贪污,只看他能不能打仗,那么是否贪财之类的只是小节,况且广西的风气一向是如此,我是否也可以在这方面放纵一点呢?”郑牢直言不讳的说:“将军刚到此地就收取他人财物,就好比一件洁白的新袍子沾染上了一点墨汁,再也去除不掉!”山云又说:“人们说,土司送的财物,如果不接受,他们必定会心生疑虑,甚至会怨恨于我,那该怎么办呢?”郑牢回答说:“为官之人贪财,朝廷有非常严厉的处罚,你不惧怕朝廷,反而害怕土司,岂不可笑?”山云听从郑牢的劝诫,对各方土司一视同仁,秉公执法,谢绝了一切贿赂,得到了各方首领的衷心拥戴。山云镇守广西超过十年,廉洁的操守始终不变,这本来并非郑牢之功,但郑牢也是值得尊重的。这便是“白袍点墨,终不可湔”的由来。 自古至今,我们始终将廉洁自律、崇俭戒贪作为人生信条,无数共产党员以廉为志,以廉为荣,以廉洁文化滋养身心。但现实中,仍有少数党员干部心存侥幸,从“小节”开始,慢慢被腐化,在物欲中迷失自我,败在了“糖衣炮弹”之下,有了“点墨”的污染,慢慢产生了腐败的“涟漪效应”,逐渐由“人民的公仆”滑向了犯罪的深渊。因此,党员干部要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守好底线,不做“白袍点墨”的傻事,才能够做到“慎始而敬终,终以不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