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连续出手
9月26日,央行发布消息称,为稳定外汇市场预期,加强宏观审慎管理,央行决定自9月28日起,将远期售汇业务的外汇风险准备金率从0上调至20%。
所谓远期售汇业务,就是预期未来人民币贬值,于是提前锁定汇率,在将来约定时间以目前汇率结算,可以规避人民币贬值给资产带来的缩水风险。
远期售汇风险准备金是2015年8.11汇改后央行创设的新工具,当时人民币因为汇改出现明显单边走势。央行随后对开展代客远期售汇业务的银行收取外汇风险准备金,通过增加银行交易成本来间接调控结售汇行为,借此平稳人民币汇率的市场预期。
东吴固收指出,调升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后,银行需要将上月远期售汇签约额的20%上缴给央行,央行于1年后如数返还银行,期间银行将面临较高外汇风险,因此将相应提高对企业的报价,企业的远期购汇需求将被抑制,进而减少银行即期购汇需求,以促进外汇市场供需平衡、抑制人民币贬值预期。
东吴固收指出,调升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后,银行需要将上月远期售汇签约额的20%上缴给央行,央行于1年后如数返还银行,期间银行将面临较高外汇风险,因此将相应提高对企业的报价,企业的远期购汇需求将被抑制,进而减少银行即期购汇需求,以促进外汇市场供需平衡、抑制人民币贬值预期。
再早之前,央行9月5日决定,自2022年9月15日起,下调金融机构外汇存款准备金率2个百分点,即外汇存款准备金率由现行8%下调至6%。
外汇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按照规定将其吸收外汇存款的一定比例交存中国人民银行的存款。即商业银行需要将一定额度的美元上交至央行制定的账户中。央行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则商业银行可以自由使用的美元增加。境内美元增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人民币贬值压力。
人民币贬值压力仍存背后有三大原因
广发证券指出,2015年创设至今,外汇风险准备金率共调整过四次。其中有两次是上调,分别发生在2015年10月与2018年8月的贬值周期;有两次是下调,分别发生在2017年9月与2020年10月的升值周期。
短期看政策均起到了稳汇率的效果;但拉长时间去看,汇率在既定趋势下都存在一定惯性,仍取决于所在周期的内外基本面。
本轮人民币汇率贬值周期以2022年3月为起点,至今贬值幅度已经超过10%,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国内受疫情与地产两方面影响,增长预期偏弱;二是海外美联储在高通胀压力与经济有韧性的宏观环境下,加息节奏较为密集,欧洲受能源危机影响偏大经济较弱,美元指数偏强;三是俄乌局势等地缘政治事件,影响全球风险偏好,避险情绪偏强,进一步推升美元,对人民币形成压力。
短期来看,国内由于高温天气渐退与稳增长政策的发力,经济环比有所改善,在低位企稳;但海外偏强的美元指数尚未缓解,仍可能继续给人民币施压。后续在这一压力下,人民币汇率若继续存在贬值压力,央行可能会继续升级稳汇率政策,可能的政策包括重启逆周期调节因子、继续下调外汇存款准备金率、加强全口径跨境融资宏观审慎管理等。
本质上看,汇率取决于购买力平价、相对利差、风险溢价三个定价维度。从第一个维度来说,打破消费约束和地产产业链对投资端的拖累,经济从目前的环比初步企稳,到进一步呈现出朝向潜在增长率的回升势头将是关键信号;从第二个维度来看,美国加息周期何时确认临近尾段会是关键信号;从第三个维度来说,全球避险情绪下降将是关键信号。
国金宏观赵伟也指出,强势美元压制下,人民币汇率或仍承压;但本轮贬值的市场冲击或相对有限。在央行退出外汇市场常态化干预后,升贬值趋势的逆转往往需要市场核心驱动因素的转变,而本轮贬值主因正是强势美元的压制。美欧基本面分化下,美元阶段性强势或难改变,或仍将对人民币汇率构成贬值压力。而考虑到藏汇于民下的资金行为调整等,本轮人民币汇率贬值对国内市场的冲击或相对有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