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0456|评论: 0

[生活资讯] 老达城东街口那些人和事

[复制链接]

2023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2-9-28 2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QQ图片20220902145616.jpg
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街口,李学余拍摄
88e7dd8fe8f90b9aaa04e0cdbdf113d.jpg
如今的东街口
      近几年,网络流传着不少老达城老照片,这张李学余拍摄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东街口黑白照片,引发我无限回忆!
      东街口:指翠屏路中段入大东街丁字形路口区域,为大东街西端,习惯叫东街口。大东街东端原东城门区域外叫东门上。小时候,我常由翠屏路拐弯大东街上小学堂。
       大东街:最早叫东街,西起正南街中段,东至原东城门柴市街与东华街交叉路口,后来将东华街纳入其范围,延升至兴隆街,全长300米,宽7至10米,是原达县老城墙内太阳最早照耀的街道。大东街曾经有四口水井,建有东岳庙、府隍庙、黄龙寺三座庙宇。旧时大东街青瓦木板房相连,石板路,开设不少店铺,以鞋帽铺居多;后有相馆、印刷、医院、汽车运营等;上世纪50年代后期,达县专区医院、达县冰糕厂、红苕餐厅较为知名。
QQ图片20220902151822.jpg
1964年凤凰头翠屏路口,朱达生拍摄
微信图片_20220909155308.jpg
如今的凤凰头翠屏路口
       翠屏路(正南街):贯穿城内南北中轴的首街,始叫正南街,将达城划分为东半城,西半城。长500米,宽18米,由凤凰头垂直于城南门至州河,地势由上向下倾斜。因正对州河南岸翠屏山故又名翠屏路,现为法定街名。旧时翠屏路有不少牌坊,民国初年,将其拆除,黄包车可以通行。随后房屋建筑整修,青瓦木板房改建成无屋檐中西式结合的铺面,一直是达城主要商业街。
      八方联(营)社那些人和事:位于东街口(上)转角处,系1956年公私合营百货门市,有8个经营布匹百货的私人业主参股,翠屏路好几个单间的门市连通成长廊形门市,两层楼,经营布匹、日用百货、体育器材和学习用品等,为当时达城最大的百货门市,人们习惯叫八方联社。我上小学那几年,常走翠屏路穿行八方联社步入大东街,可遮风遮雨遮太阳,还可浏览百货商品。
QQ图片20220905154706.jpg

641.jpg

2a7c-khmyntz7826492.jpg
       我喜欢走二楼,主要经营布匹(各类织物总称,包括丝绸)。售布,又叫扯布。售货员大多30多岁至50岁,解放前他们就从事这一职业。从学徒工开始做起,练就一身基本功:量布、卷布、抖布,剪布、撕布等,另还得知道布料缩水度,代人计算身材用布等。扯布,曾是我记忆中最温馨的场景:各色布料按材质用途价钱分门别类地陈设,一匹一匹地上架码放,客人看中哪块布料,售货员便将那布取出,放平至柜台表面,任凭客人再寻思抚摸一会儿,客人下决心买时,售货员手执长木尺丈量,量好后用片状粉笔划上一线,用剪刀剪去一口,随手一撕,“吱”的一声响起,悦耳动听:“四弦一声如裂帛”。随之,售货员将单据、布票与钱夹好,在店内上空安置的铁丝上随手一掷,那夹子快速划过,声音呼啸而过,余音绕梁。
      那时,扯布凭布票,还不盛行成品服装销售,人们多是扯布自找裁缝打服装。上世纪70年代,有成品服装销售,我与本厂几个工人相约去八方联社购买中山装,穿着新装神气地走在大街上,引起人们羡慕的目光,有人问:“这是你们厂发的劳保服吗?”
      麻辣馆那些人和事:位于大东街口(下)转角处,两个门市的开间,为上世纪60年代初期国营二食堂下属单位。国营二食堂初名合作二食堂,建于1953年,临州河南门码头。原属达县供销合作社领导,1956年移交给四川省饮食服务公司达县分公司,改名国营二食堂。那几年物质匮乏,凭票供应,国营二食堂就餐吃米饭和面食,需用粮票,若无粮票,可另外加钱购买,高于原价,称之为“高价”。除主要粮食外,其他肉类副食品等,餐馆可不用票证购买。每当用餐时,人们手持大碗大盅提前一个多小时排队购买,望着厨师的瓢勺,希望不要抖动,能多舀几片肥肉。供应有限,或排队到出菜口时,肥肉片告罄。
       麻辣馆主要经营麻辣小面,20世纪六七十年代以麻、辣、鲜、香著称于达城。相传有上百年历史,始为担担面,早年间,巴蜀师傅用肩挑着面,一边装上炭炉,赶街过巷叫卖,有麻辣面、清汤面、包面等,加肉臊(炸酱)的则叫大面,不加肉臊的则叫小面。
       那时,铁山林场的重庆知青爱来麻辣馆吃麻辣小面,他们说,这里有他们重庆家乡的麻辣风味,是他们的乡情。20纪60年代初期,100多名重庆知青来到达县铁山,将昔日的荒山秃顶建设成森林公园。闲暇时间,他们下山进城,逛商店,转大街,到处攀谈。他们是大城市来的人,说话、行为及穿着较为突出,不少达城小青年跟风仿效。后来,有的知青转入达县地方各企事业单位,有的知青回归重庆,有的知青仍坚守在铁山,甚至有的子承父业,继续呵护森林。
      麻辣面馆卖面(木)牌子是一位系着独辫子的未婚女青年,正襟危坐,不苟言笑,面色如霜。有的叫她“冷美人”,有的叫她“面西施”。有青年男子想套近乎,她不理不问。有青年男子想递送电影票,任由其摆放桌上示意收回。我爱去麻辣馆,半为小面半为“面西施”。我不敢搭讪,吃面时偷偷瞧她几眼。那几年,我爱坐茶馆,茶客摆龙门阵有达城“四大美女”说法,我想将“面西施”补充为五大美女,老茶客不以为然,一笑了之。
      印刷门市那些人和事:位于东街口丁字形路口翠屏路,八方联社对面,是印刷厂开设的门市。经营中小学生写字本,公文信笺、表格、票据、账簿、文件袋、奖状、服装印字及印刷业务等。20世纪六七十年代,达城篮球运动盛行,灯光球场可容纳近万人,可谓倾城人观看。很多机关厂矿企事业单位组建篮球队,运动服装要印制号码,一般是3号至20号内选择。印刷号码时,师傅先将字样模具纸板平铺在运动服上,用毛刷沾用染料涂抹于模具空白处。那时巴中5号较为知名,是我心中的偶像,我的篮球运动服便印上了5号。有时穿着运动服在大街行走,有人叫我“5号”,心里美滋滋的。
       白铁皮社那些人和事:位于东街口丁字形路口翠屏路,麻辣馆对面。1961年由达县城关镇建立,五金厂技术工人作师傅,招收学徒解决待业青少年。白铁皮是镀锌铁皮俗称,可用来做屋面、卷管和各种生活容器。早些年,不少老百姓家庭有一两件白铁皮家什:水桶、油桶、水壶、水瓢等,全靠手工敲打来完成,盛水器具可滴水不漏。
        师傅的手艺堪称精湛,一张白铁皮或铝皮,经过满是老茧的手,大剪子裁剪,锤子锻打,木棒敲打,啥形状都可以做出。小时候我路过,被“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吸引,驻足观看,有时,竟被师傅杂技般的手艺入迷,忘记时间,上课迟到罚站。
       随着工业自动化水平提高,很多白铁皮手工制品被不锈钢和塑料产品代替,白铁皮敲打声渐行渐远。
       摆香烟摊的老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街口八方联社转角处,有一位摆香烟摊的老人,年近50岁,那个年代,50岁就是老人。身姿清瘦,头发花白,留着山羊胡,不时用手捋须,面部皮肤光洁,戴一副深色墨镜,背靠墙壁,闭目养神。因墨镜色深不见底,无人知道是否闭目,省去了防范香烟被人顺手牵羊偷盗。那时,人们手上还不充裕,香烟可一根零卖,还可以使用烟摊火柴燃烟。他不爱说话,比划着手势,仿佛哑巴一样。有一位客人使用火柴,还剩有半盒,无意将火柴盒放入衣包。他扯住客人的衣袖,比划着要钱的手势,微笑示意。顾客想归还那半盒火柴,他不依不饶,仍比划着手势微笑要钱。
      他爱收藏香烟纸盒,也收藏邮票钱币。他收集的香烟纸盒多余部分我爱买取,用于小伙伴“拍烟盒”游戏。顾客多叫他“卖烟的”,我叫他“老革命”,他很高兴。有天,他问我,喜欢看书吗?我点点头。他拿出《红楼梦》借我阅读,说:“开卷不读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我正读高小,有不明白的意思便问他。他不断借书给我,有时会考我,告诫我不要囫囵吞枣。读中学前,我读了他借我阅读的20余本长篇小说,多是那时的禁书。这期间,我常送他红苕。那时还是烧柴火的年月,红苕是外婆用柴火木炭灶膛灰煨出来的,他吃时,眼角流露晶莹的泪花。
读中学时,我就读的学校在城西另一个地方,久没有去看他。一个星期天,我去东街口,不见香烟摊也不见老人。我不知道问谁,也不知道他去了哪里?
        修钟表的中青年人: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东街口麻辣馆门外下侧,有一个钟表社的青年男子摆着钟表摊。一个小四方桌,放着玻璃柜,挂着两三排修好的手表,桌子下设两个小抽屉,装着修理工具和各种品牌钟表的小配件。那时,手表属奢侈品,有的人戴一块手表,喜欢将袖子卷得老高,在人前晃来晃去。他常年理一个大包头,国字形脸,身材高挑,笑起来时,露出一粒金牙。身着黑色毛料中山装笔挺,上衣口袋插着两支钢笔,20世纪80年代,他是最早穿喇叭裤,穿西装的人。有人叫他“超哥钟表匠”。修表时,他会当着顾客的面旋开后盖,经检查后,再说如何修理,费用多少等。他紧闭一只眼,另一只眼夹一个放大镜,时间一长,眼睛变得一大一小。他朋友多,钟表摊设有几个小木凳,供朋友喝茶聊天,打望过路上下的行人,吃饭时间,会邀请朋友下馆子。他新世纪初逝世,不见那些朋友去悼念。
       结束语:而今,我已是70多岁的老人,见证了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建设突飞猛进,物质极大丰富,各类票证取消,敞开供应。现在的东街口高楼大厦林立,霓虹灯闪烁,车水马龙,一派繁华热闹景象。
       看着这张上世纪东街口黑白老照片,那些人,那些事历历在目。
QQ图片20220928201415.jpg
       附:李学余简介:74岁,20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摄影,先后多次获国家、省级摄影大奖:“新中国从这里走来”全国摄影大赛铜奖和优秀奖、四川省“富士杯”全国摄影大赛银奖、文化部“纪念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摄影展优秀奖等诸多奖项,其中“列宁街”和“巴山女红军”两幅作品被中国军事博物馆收藏。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0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