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20多年来一线城市发展速度,内地外流人员一年比一年多,春节过后留下绝大部份的老弱病残的,
年龄跨度从70年后到00年组成,疫情三年,有少量的返乡,但前途淡薄……
各行业因信息发达,抖音、直播、电商兴起,妈妈、奶奶辈都最用上了智能手机,
便宜、优惠、卖就送、仅一天、最低价,成了销售的主要因素。
巴中从业商的生意中,我觉得排第一的应该是餐饮业(火锅、饭馆、奶茶、小吃、摊、……)主要是茶楼饭馆。
开发经济本来都慢的巴中,遇上疫情来的更为迟缓。
一般家里乡下均是都是农作为主,四季种地,个别地区发展了一些小的产业(平昌的花椒、黄羊、黑猪、木耳、果园等等)
但规模都很小,离巴中名片还需努力。
有些地区开发新农村旅游开发、种植产业,小有改善但季节性波动太大,可持维性低,也慢慢衰落。
-------------------------------------------------------------------------------
适合要有专业勘察评估才有用:
从巴中气候、降雨量、早晚温差、土质成份、交通条件、等知维度的深研评估。
找到最适的在土地上,长远发展的线路,
但现在的巴中的,对于土地已失去了信心,耐心,投入产品越快越多才有兴趣,对于不懂的都认为是套路
巴中地处大山腹地,气候土质条件,对于专属产品的作物或是药材类的产业还是可以成为地区名片。
从种产销存一体化规划。
-----------------------------------------------------------------------------------------------
我家是恩阳柳林的(之前是巴中来龙乡后面并乡改镇成了柳林管辖)
有果园成林,至今已近40年,在1983-1985前年村里好些都有电视也不乏彩电,当时在周边村县市地区上报纸(我爸还到达县去领过奖一个保温杯一个笔记本),村地区评先进是经常的事。
后面果园嫁接果树换品种,从单一的二三个品种发展到最多的10几个品种,年轻人一代也陆续外流,最近10年,果树老了没有更新,直接废成柴木荒地,现在还在种果园人户不到40%,10年前全村的房子都基本要不买进城了,其它的早就外出打工随儿女安家去了,剩下的就是不舍果园在城村养老模式的(半个月城里半个月村里)。
后面我深研了下原因如下:
1、适合:桔、橙类水果,成熟期晚,第一批成熟都9月中开始,等大批上市要到10月中至11月去了,那时四川气温都是在20度以下,最冷到0度上下,水果销售影响极大(相比江西同类水晚足足晚了3个月,江西同类成熟为6月正是夏季销售旺季)
2、改良:桔、橙类水果,因市场上需求是外地先有新品种,当地才开始小范围的转变,跟不上需求。
3、渠道:早期有巴中罐头厂集中收,后面欠了很多果民的钱,倒了,后面对种植的果对销售没有信心,有些也放弃了,一年平均每户的产量在2-3万斤,全靠零售这个时间工作量很长,所有导至很多人不愿意种植,(往往每年我家要从9月卖到春节才能全部卖完,有些家要到年后还有没卖完的)
4、交通配套:山路十八湾,外地收果的人进不来,山高路远运输成本高,当时成熟不下树,打霜下雪会烂掉,下树没有配套的储存库,存放都靠历年的经验存放,导至烂果不少,损失极大,一年收成浪费,
------------------------------------------------------------------
冬天零售2-3万斤的水果,对一于般人来讲没有概念
我大概讲下:
乡镇当集市中分1、3、6、9或2、5、8,有时就近的可能会同一天档于个集市。
一个人一次带80-150斤来算,今天258明天369,一个月卖30天,(150X30天=4500斤)
25000/4500=需要近5个月,才能年前卖完,
所以需要加量,出产遇冬季天冷,销量有限,外出人员返乡太少购买力也有限,加之外地水果批发流入,市场集中扎堆。
往往卖水果为占一个好的位置,半夜2-3点出发,到街市还4-5点,在冬天气温几度,就为好的位置获得更多人流量给销售带来优势。
辛苦是肯定的,所以种植没有形成产业,基础都是死路,现在大棚、果园到处兴起,开搞火热咱到地里就跑路了,现在地里人讲那都是骗钱的套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