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的游客只知道敦煌莫高窟闻名于世。却很少有人知道,在大西北的大漠深处,还有这一处神奇的榆林窟。可惜的是窟内严禁拍照。 榆林窟,又名万佛峡、榆林寺 、上洞子 ,位于甘肃省瓜州县(原安西县)城南70千米处,属于敦煌研究院管辖之内。洞窟开凿在榆林河峡谷两岸直立的东西峭壁上,因河岸榆树成林而得名。 榆林窟始建年代无文字可考,从洞窟形式和有关题记推断,当开创于隋唐以前的北魏时期。从壁画风格和游人题记结衔看,唐、五代、宋、西夏、元、清各代均有开凿和绘塑,进行过大规模的兴建。榆林窟洞窟存在43窟,分布面积112850平方米,壁画总面积4200平方米。彩绘佛、道图10856铺,彩塑佛、道造像244身。洞窟当中唐3窟、五代8窟、宋13窟、西夏、元各4窟、清9窟。 从洞窟形式、表现内容和艺术风格看与莫高窟相似度高,是莫高窟艺术系统的一个分支。 榆林窟大约始凿于北魏时期。 五代宋初,曹仪金家族继张议潮之后,统治瓜、沙等州百余年之久,曹氏家族利用河西一隅的暂时安定,兴建石窟,彩绘壁画,以粉饰太平。所以,这一时期开凿的洞窟较多,占榆林窟全部洞窟的一半。曹氏家族修建的洞窟甬道上大都绘着他们的巨幅供养人肖像。 西夏、元时期,共兴建和重建洞窟16个。 由于受密宗的影响,出现了水月观音、密宗曼陀罗等前代少见的题材。 榆林窟的初唐壁画只存残迹,其余4565平方米壁画大多保存尚好。榆林窟内壁画多为唐代至元代800年间的作品。有巨幅经变画、单幅佛像画、装饰图案和种类繁多的奇花异草、飞禽走兽,还有一定数量的当时社会生活、生产、科技等现实画面。 根据特点可分为中唐(吐蕃统治时期)、五代、北宋、回鹘、西夏、元六个时期。 榆林窟有着很大的历史价值,如第16窟曹议金夫妇供养像,曹氏夫人像的榜题上写“北方大回鹘国圣天公主李氏一心供养”,显示出这位回鹘公主的显赫身份。榆林窟的供养人画像,不仅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而且这些画像和题记为研究瓜沙曹氏统治河西的历史提供了可靠的资料。 艺术价值 榆林窟壁画保存完好。其中有些形象为其他地区石窟所未见,如描写瓜州节度使曹氏家族的供养像(第19窟)、都勾当画院画家的形象等。西夏时期的水月观音像,皓月当空为背景,观音坐水旁石上,五官清秀,半裸的身躯。壁画的艺术手法有铁线描、高古游丝描、也有兰叶描。 榆林窟的价值主要表现在壁画上。榆林窟的壁画内容十分丰富,有佛和菩萨画像、佛教故事画、花卉禽兽、装饰图案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