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马场考证记二——李庆光进士坊 2021-07-01 22:33
历经岁月洗礼的古驿道过团鱼口、乌鱼石便延伸至大有场,接近场口一公里处,巍峨秀美的三座大山成“龙”型蜿蜒挺立在驿道的右侧,三座大山分别是香炉山、龙登山和琴台山。从走马场出发,我们向高楼方向,沿着香炉山和龙登山脚下的公路,翻过琴台山中部的高坳口,向右来到了我们走马场考证的第二站——李庆光进士坊。 搜索资中古牌坊,走马“李庆光进士坊”位在其列,牌坊位于走马场庙湾村7组李家祠,古名“鸣凤坝”,又名资州西园,是资州鸣凤书院所在地。 北宋乾德年间,宋太祖赵匡胤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下属将领也"黄袍加身",起兵篡夺新生政权,通过酒宴方式,威胁利诱,要求高级将领交出兵权,其中一位李姓将军到了湖北黄州麻城孝感乡。洪武元年,李姓家族中一支迁至资州西大有场鸣凤坝落业,本来出生官宦,重视儒学,因此设鸣凤书院,以“忠孝传家,读书贻后,执政治民,育贤卫国”为训。先人积累丰厚,子姓为之昌荣,李家明代登科应宦者不泛,监察御史李芳,漕河总县李希义等,李姓成为当时资州望族。肇发的文明,总需要物质的载体去传承,李氏族人建宗祠以祭祀。明末甲申,流贼风起,张献中横行四川,鸣凤古宇也没有幸免于难,蓬蒿满目。 康熙甲寅年十一月,李庆先降临,儿时的庆先聪明强记,其父希望他将来像李白一样才华横溢,为其取字景莲,庆先在家族文化的春风化雨中茁壮成长。庆先没有让父亲失望,后中明经进士,授宁远府西昌县儒学正堂,当时世风混沌,庆先不为之随之,以老遁迹回到走马场鸣凤园,官府多次征辟而不去,当时的人们纷纷称颂他。回到故乡的庆先在先后二次重建鸣凤祠,重振李氏文教场所之文风。李庆先同当时社会名贤互相往来,当时州守王裕疆赠《游西园十绝》,并载入州志,四川学正送来“彤廷引对”四字匾额,时蒲州府万全县知县门廼路做序,后续我们将在《鸣凤书院名贤题赠》做专门考证。 道光十年,李氏族人大修鸣凤园,绕以石栏,甃石为级,置廊于左右,鸣凤园四角翼然欲飞也。姻亲侄子余心敏(丁卯科举人嘉庆十二年(1807)进士,特授邛州训导)为之做序。资州训导苟珣(苟珣(新津人),清嘉庆十六年(1811)始任资州训导)做《鸣凤祠记》刻石于鸣凤祠牌坊左右。名贤游鸣凤园题赠诗词歌赋,从“庭轩高敞势凌空,四面幽奇一览中”的诗句我们可想象出鸣凤园的美景。鸣凤书院,先后走出族人进士四人,明经进士12人,举人5人,都尉3人,将军1人,贡生廪生国学和庠生若干。 风雨淡去了鸣凤园的书声,岁月流过的青石板,镌刻下千百年鸣凤园的人来人往,深厚的残砖破瓦中埋葬着多少时光的舍利,在鸣凤园遗址,我们撬开凝结的历史。“李庆光进士坊”应为“李庆先进士坊”。牌坊现存立柱四根,碑石两块,残联两对,牌坊宽6米,残柱高3米。根据李氏族人回忆,牌坊高度约为十米左右,为四柱三门五重檐滴水结构,坊上雕刻有“八儿八女”图案,坊门口有一对高大的石头狮子。牌坊现存残联两对,内联:………千年齐巩固,………万古合渊源(钟时沛)。外联:……….之福禄亦之,………..矣梧桐生矣( 通过《李氏祠堂重建碑记》和《李氏族谱》考证牌坊对联如下:内联为清代名家钟时沛所撰,全联为:香炉峰高俎豆千年齐巩固,槐溪水溢蒸尝万古合渊源。外联为张德桂所撰,张德桂康熙三十三年中进士,授任馆职预纂修侍直应制,他先后任过内阁侍读、奉膳、通政左议、神京才尹督学政和御史中丞.全联为:子孙保之福禄亦之, 凤凰鸣矣梧桐生矣。残破的门联可能被周边村民用于修建,找到的可能性极大。但石狮子被一村民在建房时候用来填屋基,永远的沉睡。
牌坊左右各有石碑一块,每块石碑高3米,宽2米,上面刻有资州训导苟珣的《鸣凤祠记》。因时间久远,很多碑文剥蚀,经过艰难考证,其文如下: 鸣凤祠记 资州训导 苟珣 李氏系于伯阳,为望姓。甲戌春,余因公过东里,式庐焉,玉京主人进青州之酿,蒸丙穴之鱼。酒酣,散步西园,见上面有家庙一所,碑坊石壁,多刊诸名流题赠,盖乾隆已巳景莲先生所创建,岿然灵爽地也!今先生裔孙更拓其基址,竖石坊以壮观瞻,而崇奉祀。落成,属余记。余喟然曰:“天下事,莫为之前,虽美勿彰!莫为之后,虽盛弗传!”先生殁有时矣,而荐飨之地,子孙能有以佑之乎?先生讳庆先,景莲其字。昔太白生彰明之青莲乡,其诗云:“青莲居士谪仙人” 是也。先生盖景青莲云然,而先生之出处,实有与之相符者。太白在天宝初,明皇辟翰林待诏,逮归山纵肆,情性大放宇宙间。饮酒,非嗜其酣乐,取其昏以自赏!作诗,非事于文律,取其吟以自适!而先生博学廉介,以明经任宁远西昌学士,风蒸然日上,旋以老遁迹鸣凤园,屡征不起,吟风醉月,时与贤士大夫相往还。乾隆已巳秋,州守王公裕疆有《游庄园十绝》,迄今读“无端荣辱浑忘却,闲看长空任鸟飞”之句,犹想见先生幽致于须眉谈笑间也。则其登诸志,承载光史册,岂偶然哉?今日者,屏石峨峨,气壮穹隆之宇宙,篆文郁郁,辉生俎豆之堂,以享以祀,以妥以佑。庙严于培卫,灵妥于阒寂故也。噫!蜀自明纲解纽,流氛横肆之后,几百家祠悉遭兵焚,后之人徒视其沦为灌莽而不为之动心者,曷可胜道!即或有祠矣,而时时子孙又弗能荐馨香于勿替,其不叹忽诸馁而者几何矣!景莲先生既构祠于始,而后嗣迪惟前光,缺者补之,废者修之,剥蚀者黝垩之,以慰先人敦本重伦之意,即以誌先生披荆斩棘之劳。盖礼必有由起也,而先生之祠于是乎崇,而先生之功,于是不朽。然则澡衣花绶不足为先生荣,驷马高车不足为先生贵,惟高卧云林泥涂,轩冕而木本水源之区,创业垂统贻子孙,以传无穷,其荣且贵,又曷有加于是哉?余以寒毡冷席,昔尝造先生之庐,目睹云礽绳武之贤,心窃艳之,今因其祠之更新,不能以无言,况盛德必百世祀,尤不可不书,故以为记。 松坪 陈桓沐 书
触碰冰凉的石牌坊,鸣凤园昔日的朗朗书声早已不再,屋旁的植物还在青翠,我们走过名贤的山岗,踏足了沉睡已久的西园,亲身的参与,触碰到了历史的厚重,再现了一段走马灿烂的文化。鸣凤书院已经成为历史,但文化却是永恒的主题,将烙印在人们的心中。后续我们将陆续推出走马考证记三---鸣凤书院的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