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新发掘中国科幻的写作途径
——从凡尔纳《神秘岛》对中国科幻的影响谈起
大 成(明 洲)
中国科幻在《三体》获奖后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大量作品不断涌现。特别是《科幻世界》多年的努力以及各类科幻丛书的陆续出版,加上网络、手机的普及,使得科幻小说在今天的中国更加容易流传。另外,中国科幻的产业化也在升级,中国科幻城的建立和年会定期举办,这些都是中国科幻欣欣向荣的标志。
但是,同时也应该看到,由于历史上多次的中断,中国科幻事业还处于比较薄弱的起步阶段。主要问题是:
一是基础性的科幻小说还不够多,目前大多数科幻小说真正的科技内核并不多,很多偏于玄幻、穿越、悬疑、爱情……等等,而其中的外星人、空间、量子……都是一层外衣而已,剥离这些因素,换成现实环境,小说仍然可以进行,故事情节几乎不受影响。
二是模仿色彩太多,一些科幻小说的故事设定,居然50%与《三体》相同,因而富有刘慈欣色彩。
三是气魄不够宏大,思维高度不够,难以启迪心灵,进而思考更多的终极问题。而外国的科幻小说更多的触及了宇宙本体论、世界是否真实、人工智能的利弊等等的最高哲学问题。
《三体》为中国科幻树立了一座高峰,但是在这个10级台阶与以前的4、5级台阶之间,还缺少几级作为基石和铺垫。这就需要中国科幻作家与作者一起努力添砖加瓦,尽快补足这些地方。而在各种科幻小说风格中,最值得借鉴的就是凡尔纳小说。
儒勒·凡尔纳是十九世纪法国著名科幻小说家,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流传后世的文学作品。其作品风格独特,想象丰富,带给人们无穷的思维空间。
他的作品对中国二十世纪早期的科幻作家有着巨大影响,20年代中国科幻的文学,很明显大多数都留下了凡尔纳的思想印迹。甚至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凡尔纳作品的影响力依然经久不衰。中国改革开放后的第一次科幻热潮,就有不少作品是受其影响而创作出来的。那时,凡尔纳的许多作品重新出版发行,除了《格兰特船长的儿女》、《海底两万里》、《地心游记》、《从地球到月球》、《80天环游地球》、《气球上的五星期》,最为人熟知的就是《神秘岛》。中国科幻小说家从中吸取了很多营养,形成了刘慈欣所说的中国式的科幻小说。
然而在很长时期,许多人包括一些科幻评论家都没有充分意识到《神秘岛》这部小说的开创性,甚至很多读者还以为这是一部类似于报告文学的纪实性质的小说,几乎意识不到其中包含的科幻内核。因为其中既没有夸张的超越时代的高科技想象,也没有外星人或者星际的穿越。但是,恰恰是这本书的写作模式,奠定了以后很多作者的创作基础。为什么这么说呢?
从外表看,故事里都是十九世纪的真实环境与人物、情节:
美国南北战争期间,一群北方战士被南军俘获,扣留在城里。一个机会使他们得以在暴风雨中夺取了热气球,最终飞到了数万公里外的南太平洋小岛,随后这群人开始了垦荒的艰苦历程。从现实生活的角度看,一个孤岛,除了椰林、香蕉、沙子、珊瑚、鱼类,很少的淡水雨水,一群人要生存下来几乎不可能。最终的发展结果将是全部沦为可怜的鲁滨孙。然而,作者的构思和写作目的,恰恰是要展示,在十九世纪的科技水平下,一群具备当时先进科技知识的人,足以凭借两手空空的物质条件,把一个荒岛建设成为一个丰衣足食的快乐天堂。
当然,为此,作者专门作了特殊的设定:
首先,这是一群高素质的人:工程师史密斯具备天文、物理、化学、冶金、水力发电……等各方面的完备知识,水手潘克洛夫则能带领大家制作小船,记者史佩莱也有很丰富的见识,少年赫伯特则是对植物学有相当高深的研究。仆人和狗则能起到协助和跑腿的作用,最后还有艾尔通,增加了对付海盗的人手。没有这样的完美组合,要在残酷的大自然中战胜各种艰难险阻,那是根本不可能的。
其次,作者假定了这是一个资源相对丰富的海岛。开篇就说到:朋友们,这虽然是一个小岛,但却具备了大陆的物产和气候。这就是说,他们可以取得丰富的资源加以利用。比如煤炭、粘土、石英砂、铁矿,使他们得以制造出陶器、玻璃、铁器、铁丝(做电线),硫磺、硝酸甘油又使得他们做出炸药,泄掉湖水,利用水力发电,此外小麦、类似棉花的植物、类似烟草的灌木又带给他们面包、衣料和烟丝。至于其他用品,则有尼莫船长偷偷送来的金鸡纳霜、箱子里的枪支、衬衣、六分仪等。如果没有这样的物产资源,要想生存都很困难,遑论建设开发。这些虚构是为了小说的内容需要。
随着故事的开展,小说就具体描绘了他们利用这些知识和资源,建设出一个繁荣富庶的小型社会。甚至于在小说结尾,他们脱险以后,还专门购地重新在美国建设复原了这个林肯岛的布局。
这样,小说清晰的给科幻作家们一个启迪:就是可以用提出工程课题——→设定人物环境、技术水平——→具体解决难题的模式,来进行科幻小说的构思。此后各国科幻小说家包括中国科幻小说家,也都借鉴了这一模式,并且十分行之有效。
八十年代的中国科幻,就有不少作品沿袭了凡尔纳的写作模式。正如刘慈欣在《消失的溪流》一文中提到的:
郑平的《壮举》:用南极冰山缓解非洲干旱;
黄胜利的《XT方案》:用南极冰山消除台风;
万焕奎的《吐烟圈的女友》:用眼圈方式排烟,消除低层大气污染;
赵玉秋的《牧鱼》:用电网放养大海鱼类………………
这些作品都是沿袭了提出课题、拿出方案、具体实施的三部曲。
当前中国科幻的创作,尽管有着《三体》等作品形成的里程碑,但是仍然需要大量作者来做一些基础工作,不断创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往往很多作者感到科幻小说非常难写,也有一些作家选择了穿越、玄幻、悬疑、爱情……来作为作品基调,使得小说的科幻色彩相对较弱,但是如果按照《神秘岛》的思维模式,即提出工程问题、设定科技手段、人物、予以解决课题,那么很多写作困难都可以迎刃而解。此时,大家都来读一读《神秘岛》,对于开拓写作思路,一定是有很大好处的。如果您觉得文字比较枯燥,可以在网上搜索王刚播送的《神秘岛》音频,还可以增加现场感和亲切感。我们相信,只要更多的科幻小说作者一旦掌握了这个技巧,中国科幻小说作品的爆发式增长,就不再是一个问题。
当然有人可能会说,这样的硬科幻小说销路可能会成为问题。但是,只要把握住一个关键点,即,作品描述出壮观宏大的场面,足以制作特效,形成大片,一旦上映,那么作者的收入自然会得到优厚的回馈。
举例来说,日本已经有人提出建设天梯(空中电梯)的设想,如果把它写成科幻小说,只要足够壮观,就可以达到效果。比如:设想出直径100米以上的内外骨架,内设磁悬浮导轨,高度超过5公里,接近赤道就可以直接发送同步卫星,每次20颗,而每次的成本不过1000元。当然,建设费用可能超过100亿美元。对建设过程的描写,就会足够壮观而且科幻。在此基础上,加入爱情、历险都可以,一部优秀的科幻小说就此成型。
只要中国科幻作者有100人愿意从这个方向突破,每个人3篇作品,就足以涌现300篇优秀的中国特色科幻小说。振兴中国科幻的未来的一切美好愿望不再是梦想,而是将成为可以触手可及的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