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将至,从微信视频上欣闻魏明伦先生从艺七十年暨八十华诞,群英盛赞,祝福魏老安康长寿,艺术生命长青!
魏明伦先生世称“鬼才、奇才”,这称谓极为精妙地概括了魏老让人难以想象的艺术成就。他不仅是中国当代戏剧界的骄傲,也是四川文学艺术界的骄傲,更是华夏文化的振兴、传播与传承的典范。一部《潘金莲》振动了中国戏剧舞台;一部川剧《中国公主杜兰朵》堪与世界名剧《图兰朵》比肩,吸引了世界的目光,成为中西方戏剧交流借鉴之典型;一首镌刻在首都世纪坛上的《中华世纪坛赋》,大气磅礴地展现了泱泱大国几千年的历史跨度和民族的精神,使之彪炳史册!
天才成就“鬼才”的背后,应是百倍的努力和植根于骨子里面的喜爱密码,加之这“密码”放到了对应的座标上,而有了巨大的成功。前期看过一篇有关培养孩子的文章,大意是讲: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优势之处,如果从小选择天资与喜好同频的话,成功的机率是很高的,然而现实中由于后天的多种因素,大部份人都很难找准方向,即使通过努力也只能是获取一般性的成就而已。因此,作者强调家长、老师培养教育孩子,就是帮助其尽早发现上帝赋予的独有特征,加以培养引导,就基本迈上了成功之道。当然,也要防止被假象迷惑而走偏了道。由此我联想到了魏老八十岁,从艺生涯七十年的辉煌历程与骄人的成就,也许佐证了该文观点的参考价值。他九岁进入梨园,很快就蹬台表演,显示出极高的戏剧天赋。
上世纪上半叶前的中国,上学读书是极少数人的事、绝大多数的普通百姓都是文盲半文盲,仅有的文化知识,人文历史都是通过看戏和听评书得来的,而戏剧和评书也是大众非常欢迎的形式。即便是文盲也能哼上几句川戏,摆些剧里人物的故事。这些戏剧、评书的脚本也都来自历史典籍或文学作品的改编。魏老几岁就进入了这个最适合他天资的戏剧行当,就此喜爱上川剧,迷恋上中国传统文化,练就了扎实的童子功。几十年勤学苦研,深耕不辍,造就出了川剧“鬼才”,文学“鬼才”;中国戏剧之幸事,文学艺术之幸事!
我有幸与魏老有一面之缘。大约是上世纪末,省川剧院的杨昌林老师来都江堰灵岩山下的金叶宾馆举办个人画展,我受杨老师友人之邀前去参加开展仪式。我们上午10点前到时,杨昌林老师、刘德一、沈伐和省文联(或是省作协)书记等老师已在展厅旁喝茶聊天。距仪式开始还差几分钟(10点半开始),魏明伦老师双手作揖笑哈哈地来了,场面顿时活跃起来。记得当时刘德一老师的支气管不舒服,且语言较少。这次偶聚,让我近距离领略了大师们的风采。
画展持续了三天。结束展览拆馆时,杨昌林老师还赠送了一幅条屏《紫藤树下》给我,真有受宠若惊之感,至今珍藏!
据悉如今八十的魏明伦老师依然身体健硕,乐观豁达,谈笑风生,阅读、创作不断,吾从心里敬仰并祝其安康快乐,佳作不断!
借此,祈祷刘德一老师天国安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