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电:崇洋
表哥表嫂做饭时,我便和放寒假的表侄子在那聊天。这孩子自小学习就挺好,现在上大二。
据说,三岁一个代沟,我和表侄子年龄相差了20岁,即便我还算比较能接受新生事物,和他也已经远远不是代沟的问题了,几乎可以算得上是鸿沟,无可跨越。
闲扯了几句后,爷俩便掏出手机,准备各看各的。谁知我的手机却引起了小家伙的注意,忽然有了共同的话题。
“大叔,你这老古董手机还不换……”表侄子看着我手里屏幕都已经裂开的苹果8屁,边笑边说。
“不用换,这个手机是128的,对我这种只用微信支付宝的人来说,完全够用了,而且这个手机一点也不卡。再说,换手机的话,就算是买一个二手的苹果12,也要四千块钱,用起来的感觉也差不多。”
侄子瞪大眼睛,举起手里的华为手机问我:为什么一定要买苹果呢?当下的很多国货安卓机其实也不比苹果差……
我:其实我手里有好几个步步高的手机,因为我常用的一款软件苹果手机不支持。但是,主要用来打电话和支付以及联系的手机却必须用苹果,因为这东西稳定、不卡。而且,我以前也用过几个安卓千元机,用不了多久就卡得不行,必须恢复出厂设置,挺烦的。所以我的主机宁愿用二手苹果,也不愿用安卓。
侄子:没想到大叔你还挺能崇洋媚外的……
我失笑:你小子,好歹也是个大学生了,怎么学会扣帽子了呢?这东西用得好用我就买,管他是洋的还是外的。
我看着他脚上的李宁牌运动鞋,问他:你觉得脚上的两只鞋要是完全一样、不分左右,好不好?
孩子切了一声:那当然,不分左右的鞋穿在脚上肯定两只脚都不合适。
我继续问:你是一个文科生,对历史肯定不陌生,知道鞋这东西是从哪个年代开始分左右的吗?
侄子大摇其头,表示不知。当然,他也不知道我想表达什么。
我告诉他:其实,鞋子分左右脚,在我国最多也就一百多年的历史。也就是说,我们五千年的历史,至少有4900年的时间穿鞋都是不分左右的。
这个知识点侄子显然没听说过,他问我:会不会是因为古代技术水平不行,如果把鞋强分左右,制造出来不好往脚上穿的原因?
我摇头,但对他的猜测表示赞许:你能进行思考,这很好。但古代制鞋的材料大多都非常柔软,比如草鞋、麻鞋,即使用动物皮也都会处理得很柔软。而且,古人穿的鞋子做得相对宽松,尺码比较大,不可能会有穿不上的现象。
古代鞋子不讲尺码,只说鞋号,称为“脚第几”。因为鞋子不分左右,所以古代制鞋用的鞋楦只有一只。
孩子来了兴趣,示意我继续。
在古人眼里,两只鞋必须一模一样。而颜色或款式不一样的鞋又被古人称为“鸳鸯鞋”,他们认为,穿这种鞋不吉利。
而不分左右的鞋子又叫“正脚鞋”,也叫“直脚鞋”。穿这样的鞋才意味着“走正道”,所以几千年以来,我们的鞋都是不分左右的。
侄子问:那么,是从什么时候有了分左右脚的鞋呢?
我:其实,谁发明了世界上第一双分左右脚的鞋,在史学界并无定论。但比较公认的说法是,世界上第一双区分左右脚的鞋子出现于1818年的美国,是谁制造出来的不可考了。
而我国第一双分左右的皮鞋,诞生于1876年,由上海浦东人沈炳根试制成功。毫无疑问,那个年代的上海租界林立,他肯定是参考了外国人的皮鞋式样才受到了启发。
侄子:切,又来卖弄你崇洋媚外那一套。
说着话,表哥表嫂边将菜端上饭桌边招呼我过去做,又让侄子倒酒……我从就就不怎么喜欢吃辣,表哥放在我面前的几盘菜便都清淡一些。有一盘辣子鸡,表嫂特意给端到了侄子面前:他在四上了两年学,吃辣吃顺嘴了……
侄子:四川盆地湿气重,吃辣能除湿,四川人天生就有吃辣椒的基因……
我又笑他:你是文科生,想来应该知道辣椒这东西原产于美洲,是从明末传入我国。直到清朝中晚期,也就是嘉庆以后,才在黔、湘、川、赣几省“种以为蔬”、“择其极辣者,且每饭每菜,非辣不可”……
也就是说,四川吃辣椒算来算去也不过才三百年的历史,难道三百年前盆地就没有湿气吗?
侄子不好意思的笑:这个问题我还从来没考虑过。
我:其实,在没有辣椒以前,川人也喜欢吃辣,不过那时他们没有辣椒,只能吃茱萸,就是“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的茱萸。
侄子恍然。
我:你应该想一想,茱萸这东西,那可是根正苗红的国货,可为什么很快就被辣椒淘汰呢?其实原因非常简单:这东西不如辣椒的辣味重不说,还稍有点偏酸、带点苦头,所以很快就在辣椒面前败下阵来。
侄子不语,我继续:不光是辣椒,我们桌上的大部分蔬菜比如这西红柿西兰花排骨里的玉米,这都是西方的产物。就连你屁股底下坐的椅子,也是外来文明的产物。
侄子、和他爹妈都吃惊:连椅子也是外来的?
我:是的,在春秋秦汉以前,我们的老祖宗比如孔子老子他们都讲究“席地而坐”,也就是跪在席上,再将屁股坐在脚后跟上。这个动作,你不挺胸收腹根本就“坐”不住。如此一来,便显得庄重、挺拔。
而我们现在这种坐姿,又叫垂足坐。这种坐姿在以前的士大夫们看来,是极不雅观、极不文明的姿势。直到南北朝和隋唐佛教大兴以后,这种坐姿才和伴随着佛教而来的椅子在我们这儿普及……
我看着侄子:你看,你穿的鞋是洋式样,身上的茄克休闲裤也不是我们的传统样式;吃的是洋菜,坐的是洋椅子洋沙发;就连你手里那个让你很是骄傲的“锅铲”手机,它百分之九十多的配件也都是进口来的……还好意思说别人“崇洋媚外”不?侄子不好意思,嘿嘿直笑。
表哥表嫂端起酒时,和孩子的磨牙便该结束了。第一杯酒下肚后,我告诉他:其实,西方也有很多落后的或者愚昧的甚至于邪恶的思想或者传统,比如以放血疗法为代表的西医,和新婚时要召集所有亲友到洞房观摩指导床事的传统。但这些却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要抵触包括现代临床医学和苹果手机为代表的一切外来文明。
现代临床医学已经将西医这种传统医学给淘汰掉了,至于能不能将中医这种传统医学淘汰掉,还不好说。但我们不可否认的是,现代的婚姻仪式却早已经将西方的“洞房现场观摩指导”以及东方的“听墙根”这几种“优良传统”全都给淘汰掉了。
更为重要的是,你不能因为这点个人喜好而去随便给人贴上一个“崇洋媚外”的标签。作为一个大学生,你的本能责任就是通过学习来判断某一种文化或者技术或者思想是否值得学习,而不是盲目抵触。
“逢洋必反”这件事,文盲傻子都会做,实在是太简单了。
如果你一个大学本科的人去和一个文盲傻子说一样的话做一样的事,那实在太没品位;同时,你这样的表现也浪费了我哥我嫂子为了将你培养出来而花费的无数的精力和学费。
其实,我也知道我这番话未必能将一个孩子给改变过来,因为我也不敢确定他会相信逻辑。
但是呢,我却希望这一段话能在他心里埋下一粒种子,说不定哪天温度湿度合适了,种子就能生根、发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