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今年2月24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宣布在乌克兰展开“特别军事行动”以来,俄乌之间的战事已经过去两百多天。在战争刚开始的时候,许多人以为俄军会三面出击重现2008年俄格战争,以及2014年拿下克里米亚的那种“闪电战”,三两天就拿下基辅,控制局势。然而,后来的状况却让人意外。俄军在乌克兰的大城市普遍受挫,不仅没有攻下基辅,还在乌军的防御中损失了大量技术装备和坦克,不得不撤出基辅。而在随后的顿巴斯大战中,俄军也没能发动凌厉的攻势,进展缓慢,好不容易才啃下了利西昌斯克-北顿涅茨克一线。
而乌军在得到西方大量火炮,无人机,尤其是海马斯多管火箭炮的援助后,对俄军的后勤补给,后方基地,机场进行了打击,造成了严重的损失。甚至于在9月,乌军主动发起了攻势,把俄军赶出了哈尔科夫以东的伊久姆-巴赫穆特一线,并在南方困住了赫尔松的俄军集群。眼下,俄罗斯在战争中损失了大量的人员和重武器,空天军因为屡次受挫,不敢大规模出动,黑海舰队则在莫斯科号巡洋舰沉没后锐气全失。普京不得不进行“部分动员”。大多数人都能明白,普京眼下的日子不好过,俄罗斯正在面临一场危机。而下一步,让普京感到头疼的,还远不止和乌军打仗这么简单。
1,西方步步紧逼普京下一步,首先要面对的就是西方国家的合力围堵。欧盟国家,美国,日韩等在2月底和3月就已经陆续出台了制裁俄罗斯的法案,对俄罗斯的能源出口,外币交易,技术产品进口等方面进行了限制。这导致俄罗斯无法再从西方国家获得中高端机械产品和芯片,也难以再向欧洲和亚太国家出口大量的能源,经济实力受到削弱。要知道,俄罗斯的工业机械,医疗,汽车,试验,高端电子设备,其实非常依赖西方国家的进口。而俄罗斯的天然气和石油,是俄罗斯最主要的经济支柱。俄以往最大的能源买家是欧洲国家。
俄罗斯此前希望能够在冬天来临之际,利用欧洲国家缺乏天然气,使之服软。而德国,捷克等国确实在今年秋季发生了关于能源问题的抗议活动。但根据伦敦交易所9月提供的数据来看,被视为欧洲天然气价格风向标的荷兰TTF天然气期货价格再次下跌,降到了1700美元/千立方米,比3月2日历史最高值下跌了不少。欧洲各国大多选择从阿尔及利亚,卡塔尔,阿塞拜疆,沙特等国寻找能源补充。即便是能源情况最糟糕的德国,也已经储备了80%的冬季用气。这意味着俄罗斯已经很难用天然气大棒威慑欧洲国家。而且,随着时间的延长,被排斥在国际市场上的市场份额也会被其他油气大国抢占。
不仅如此,西方还在此次战争中给予了乌克兰大量的援助,它包括金钱,物资,防御性和进攻性武器,以及大量的政策优惠。这其中,包含了“海马斯”火箭炮,哈姆反辐射导弹,TB-2无人机等一系列武器。北约也在今年夏季和秋季于波兰,波罗的海三国境内举行了多次联合军演,威慑俄罗斯。可以预见的是,在眼下俄军锐气已消的情况下,西方国家会在未来在对乌援助上层层加码,对俄罗斯进一步围堵和遏制。遇到如此步步紧逼的局面,普京怎么可能不头疼?
2,地缘形势巨变糟糕的情况不仅出现在西方国家的步步紧逼上,俄罗斯的外部环境,以及俄罗斯以往维护的地区秩序,国际组织也出现了巨大的变化,让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下降了不少。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之所以能牵苏东国家保持强大的影响力,以及在世界舞台上充当一方强权,与他的军事实力息息相关。人们需要俄罗斯维护一些地区的安全秩序,许多国家也慑于俄罗斯的军力,愿意接受俄罗斯构建的国际条约和合作框架。
然而,此次战争中,俄军糟糕的表现以及俄罗斯军力长期陷入乌克兰的泥潭,却让俄罗斯以往维持的地区秩序陷入了危机。在西北方,芬兰和瑞典开启了加入北约的进程。这两个国家即使在冷战时代也处于中立态度,在前两年的民调中对加入北约大多持反对态度。然而,他们在今年3月正式决定加入北约,让俄罗斯西北地区的安全形势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毕竟,它们离俄罗斯的第二大城市圣彼得堡,以及诺夫哥罗德,北方舰队基地摩尔曼斯克太近了。一旦北约国家中芬兰和瑞典部署大军,比对在乌克兰驻军更有威胁。而俄罗斯面对芬兰,瑞典加入北约的计划无能为力,拿不出办法。
在欧洲内陆,原先与普京拥有深厚私人友谊的默克尔,贝卢斯科尼等人声望大减。一向亲俄的欧洲右翼损失惨重。就连原先与俄罗斯关系很好的希腊,保加利亚两国也站在了俄罗斯的对立面,参与了对俄制裁。当然,俄罗斯的朋友,塞尔维亚总统武契奇也没有给予俄罗斯足够的支持。他和塞尔维亚政府一起否定了乌东四州公投入俄的合法性,并呼吁停止战争。在白俄罗斯,卢卡申科迟迟不敢派兵追随俄军参加战争。当他看到俄军在乌克兰的表现之后,他更不敢卷入其中,甚至也没有承认乌东地区几个所谓的“独立国家”。
而在此之前,外界普遍认为,卢卡申科依靠普京的支持,才得以在2020的那场集会活动中挺了下来。在大高加索地区,俄军的战斗力和俄罗斯的国际影响受到了质疑,再加上俄军将驻扎在亚美尼亚,纳卡的军队大量抽调到乌东,阿塞拜疆不再有所顾忌,对纳卡剩下的未控制区域展开了攻势,试图彻底解决纳卡问题。而原先对俄罗斯抱有期望的亚美尼亚,不得不调整政策,主动向宿敌阿塞拜疆和土耳其抛出橄榄枝,于10月2日在日内瓦与阿塞拜疆举行外长会谈。因为他们明白,2020年由俄罗斯主持,保障的纳卡停火协议已经很难发挥作用。俄罗斯在外高加索的影响力受到了重创。
而在中亚,俄罗斯的地缘环境的恶化表现得更加突出。俄罗斯,中亚各国,白俄罗斯和亚美尼亚本来在1994年之后共同建立了一个“集体安全条约组织”,旨在建立一个由俄罗斯主导,维护独联体国家安全形势的军事同盟。2008年以后,集安组织对中亚国家的重要性甚至超过了独联体。俄罗斯时常在集安组织成员国的邀请下出兵维护其稳定,打击恐怖组织,调解成员国矛盾。2018年俄军在集安组织框架内出兵吉尔吉斯斯坦,以及2022年初俄军出兵哈萨克斯坦,就是俄罗斯通过集安组织维护地区秩序,彰显俄罗斯军事影响的一种表现。
然而,随着俄军在乌克兰损失了大量军力,且俄军不断抽调位于塔吉克斯坦的201基地和驻吉尔吉斯斯坦的999空军基地的兵力和装备,导致俄军在中亚国家的存在感大大降低,再加上俄军在乌克兰露出了真实的战力水平。俄罗斯再也无法像以往一样拿捏中亚形势,充当老大哥。这也是为什么中亚国家在今年全部拒绝承认所谓卢甘斯克,顿涅茨克政权,并拒绝履行集安组织条约,参加特别军事行动的原因。哈萨克斯坦原先和俄罗斯关系匪浅,俄罗斯还在今年1月的骚乱中帮助哈国总统托卡耶夫稳定了局势。但在战争发生后,托卡耶夫并没有给予俄罗斯任何回报。
托卡耶夫总统甚至在今年6月访问俄罗斯的时候,直接向普京表示“哈国不可能承认卢,顿独立”。随后,他拒绝了俄罗斯要授予他的勋章。事后,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一度在石油,天然气管道线路上发生了摩擦。哈萨克斯坦为此加强了和伊朗,阿塞拜疆的合作,试图绕开俄罗斯向欧洲提供能源。即便是作为第三世界大国的印度,在此前与俄罗斯存在多领域合作的他们也没有站在俄罗斯一边。印度总理莫迪甚至在今年的上个组织峰会上呼吁普京总统,要实现和平。
此外,由于俄军的战斗表现差强人意,武器装备没有发挥应有的能力,在与西方武器的对决中落入下风。原先准备购买俄制战机,防空导弹的阿尔及利亚,埃及,印度等国也纷纷抛弃了购买俄罗斯军火的计划,让俄罗斯损失惨重。以上发生在俄罗斯周边国家,地区的变化,充分证明了俄罗斯在这些地带的影响力被削弱。俄罗斯以军事实力为基础构建的全球影响力陷入了困境。越来越多的国家不相信俄罗斯能保障他们的安全。
3,国内形势的变化为了应付这场战争,俄罗斯国内也需要承受不小的损失。这种损失从2014年克里米亚入俄开始,到如今达到了最严重的时刻。在经济上,俄罗斯经济支柱的油气出口受到了重创,卢布价值降低,财政收入自今年5月开始陷入亏损,甚至出现了债务违约。要知道,俄罗斯此前一直维持着财政盈余,而上一次债务违约还是1917年沙皇俄国垮台之际。在民生方面,俄罗斯民众的福利待遇受到了影响。养老金,工薪收入缩水。“部分动员”开始后,俄罗斯的青壮年男性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热情高涨,征召新兵的难度依然很大。甚至于出现了不少恶性事件。
伊尔库兹克,达吉斯坦等地甚至出现了对征兵部门的枪击事件以及集会活动。而前往土耳其,欧洲国家,格鲁吉亚,甚至蒙古逃避征召的年轻人却排起了长队。这些现象都在表明,动员效况并不是一帆风顺。与此同时,俄边疆地区也出现了不少坏消息。先前在乌克兰伤亡的俄军官兵中,来自达吉斯坦,图瓦,萨哈的少数民族以及欠发达地区的俄罗斯人成为了大多数。而占据俄罗斯四分之一人口的圣彼得堡,莫斯科核心地带军人占比不大。这无疑会给俄罗斯的地缘,民族问题有了发挥空间。9月底发生在达吉斯坦,反对征兵的集会活动就是这一现象的体现。
这个位于高加索山区的自治共和国是俄联邦85个主体中伤亡比例最高的一个,他们对征兵的负面态度无疑是个大难题。而一向被视为忠诚于普京的车臣总统卡德罗夫,也对近期的战事不满,车臣人在前线的战斗力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强大,但却付出了不小的伤亡。卡德罗夫呼吁莫斯科向车臣部署防空导弹,加强防御,然而他的要求被莫斯科方面否定了。类似的事情还发生在萨哈,布里亚特,图瓦这些盛产坦克兵的贫瘠边疆,他们和达吉斯坦一样,是付出伤亡最大的地区。为了在这场战争中坚持下去,普京需要想办法解决俄罗斯国内的种种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