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3年,清政府计划修建从四川成都经重庆至湖北汉口的川汉铁路。
1904年,清政府在成都成立川汉铁路总公司。
1907年,清政府在宜昌设宜夔工程局,筹划川汉路四川段,詹天佑被聘为该段铁路的总工程师。
1909年,川汉铁路宜昌至秭归段动土开工,京绥、京汉、津浦线的2000多名工人汇集于宜昌一开阔地(即今宜昌市铁路坝)建起了一些涵洞、桥墩。
1911年5月,清政府宣布将铁路修筑权收归国有,废除商办法案,然后向外国列强借债修路,导致川汉铁路停工并引发了著名的“保路运动”。
1912年11月,川汉铁路改为官办,退还民股。
1914年6月,詹天佑出任北洋政府交通部“汉粤川铁路督办”重任,成为川汉、粤汉铁路的最高行政领导。詹天佑指令“宜夔(铁路)工程局”局长李稷勋与美籍总工程师伦多富组建起7个测量队,对原川汉铁路四川承建段(宜昌—奉节—重庆—成都)分头同时重新进行复勘。
1915年11月,川汉铁路四川承建段复勘完竣。詹天佑最终比选定线:成都—简州(简阳)—资阳—资州(资中)—内江—隆昌—荣昌—永川—江津—重庆—长寿—垫江—梁山(梁平)—开县—小江(云阳)—夔州(奉节)—巫山—巴东—归州(秭归)—宜昌—河溶—建阳—杨家洚—皂市—应城—汉口,这就是民国著名的詹天佑实勘“国有川汉铁路”。
1926年,因军阀混战,筹款困难,川汉铁路二度停建。
1928年11月,南京国民政府铁道部正式成立,开始系统规划全国铁路。
1931年,南京国民政府官方正式出台铁路“五年建设近期计划”,计划五年内在全国建成四大铁路网及其联络干线,里程总计达8000千米。其中,川汉铁路规划走向为:成都—资阳—隆昌—永川—重庆—万县(万州)—夔州(奉节)—宜昌—沙市—汉口。
1937年,因中日战争爆发,川汉铁路三度停建。
1947年,国民政府自宜都沿清江经恩施、利川、涪陵、重庆进行线路踏勘。
1949年,川汉铁路重庆—成都段路基大部完成,铺钢轨60余千米。
1952年,川汉铁路重庆—成都段贯通,史称成渝铁路。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修建完工的第一条铁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