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话实说,美国可能真将乌克兰当成了“代理人”。然而,如果以此怀疑泽连斯基的智商,忽略泽连斯基个人作用的话,便不是那么辩证了。实际上,乌克兰之所以能够有现在的局面,与泽连斯基的个人谋略及勇气有着相当大的关联性。
《华盛顿邮报》在分析俄军未能攻下基辅的原因时提到,在俄罗斯对基辅大兵压境之初,泽连斯基的身边人以及一些外国政要和军事专家纷纷劝告他:你是俄罗斯的主要目标,为了你的个人生命安全及乌克兰政府的连续性,你应该离开乌克兰,或至少转移到西部城市。然而,泽连斯基的决定却改变了战局。
泽连斯基告诉手下人:这是你们最后一次谈论我的安全问题,以后别再叨叨了。我也是活生生的人,我也怕死。但是,如果我走了,就等于是不战而降,也就等于我已经死了,基辅和乌克兰就会迅速垮掉。
华盛顿邮报分析认为,2014年乌克兰发生内乱时,时任总统亚努科维奇一声不吭跑去了俄罗斯,等于是拱手让出了政权。美国去年从阿富汗撤军时,时任总统加尼连夜出逃后,阿富汗政权迅速瓦解,塔利班未费吹灰之力就重新掌握了阿富汗。而泽连斯基的坚持却使基辅熬过了最初的36小时,使乌克兰熬过了最艰难的36天。同时也使普京遭遇了执政生涯以来的第一个“滑铁卢”。
如果俄罗斯要想“体面”地结束这场冲突,只有在两种情况下。一是通过谈判,且乌克兰在领土或战略上作出让步。比如默认卢甘斯克等四地“失去”的事实,或宣布战略上的“中立”。二是俄罗斯彻底打赢这场战争,武力夺取乌克兰四地。然而,在泽连斯基此番操作(签署拒绝谈判的法令)后,第一种情况已经不复存在。也就是说,俄罗斯只剩下彻底打赢战争这一条路了。
其实,俄罗斯有过一次“体面”结束这场冲突的机会,那就是3月底俄乌双方在土耳其的谈判。继双方白俄罗斯的谈判后,在土耳其总统埃尔多安的斡旋下,俄乌双方在土耳其进行了据说是最具“实质性”的谈判。据土耳其方面的消息人士透露,乌克兰方面当时已经同意保持中立,保证不加入北约,但要求俄军撤到2月24日前的状态。不过,谈判最后还是破裂了。
俄乌双方在土耳其的谈判之所以破裂,按照俄罗斯人的说法,是有人(指美英)“从中作梗”。不排除有这个因素。但是,应该也与俄罗斯“寄望过高”不无关系。因为俄罗斯想达成包括土地在内的所有特别军事行动目标。俗话说“稍纵即逝”,那样的机会再也没有了。因为,此乌克兰已非彼乌克兰。
三月份土耳其谈判时的乌克兰,尚未从胆战心惊的基辅保卫战阴影中走出,西方国家的援助,特别是中型以上武器的援助数量有限。直白地说,那时的乌克兰仍然没有抵抗俄罗斯全面进攻的实力和信心。因此,也想接受俄罗斯提出的战略层面条件,先保住国家不崩溃再说。然而,由于外部原因,以及俄罗斯自己的不切实际目标和幻想,“体面收场”的机会错过了。
以俄军撤出基辅和苏梅地区为标志,俄罗斯特别军事行动进入了第二阶段。在第二阶段中,俄罗斯仍然占据进攻的主动权,但乌克兰却也具备了一定的防守能力。而且,随着西方国家援助的“毒刺”、“标枪”、“凯撒”、“海马斯”等先进武器的列装,以及在北约国家训练的乌军逐渐归队,乌克兰军力已经有了质的提高,战场上的力量对比也在不经意间发生了“转化”,到9月初的时候,乌军终于憋出了一波改变战场态势的反攻潮。
经过伊久姆、红利曼等一系列反攻战役后,俄乌两军在战场上的态势再次进入相持期。而从目前的态势看,可以说是双方在酝酿一场大战,也可以说是双方都没有必胜的把握了。直白地说,即便是俄罗斯30万动员兵力都加入了战场,俄罗斯也已经没有了彻底赢得这场战争的可能。原因有了两个。一是俄罗斯常规武器已经与北约武器有“代差”。二是乌克兰军队已非昔日的“吴下阿蒙”。
8个多月战场态势的演变过程足以说明,俄军在常规武器及战场感知力层面确实落后了,战略核武器显然又不能用,而战术核武器不仅无法决定战争走向,而且还会承担巨大的政治和道义风险。所以说,俄罗斯面临的境况很艰难。
因为克里米亚大桥遭破坏,俄罗斯自10月10日起利用远程火力猛的优势,轰炸了乌克兰的水、电等能源基础设施,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乌克兰民众的恐慌和混乱。但是,近一个月的事实证明,这样的模式也不能够决定战场走势。再者,以俄罗斯目前的军工制造能力及经济实力,这样的高消耗模式自然难以持久。相反,由于有几十个西方国家为后盾,乌克兰却并不存在这样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