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8497|评论: 5

[川剧活动] (川剧人生)行行出状元 川东第一人 ——记川剧打杂师王友生

[复制链接]

           行行出状元  川东第一人
                     ——记川剧打杂师王友生
               夏庭光

       话说曹操亲率雄兵猛将征讨吕布,欲报吕布袭破兖州、进踞濮阳之仇。谁知,陈公台托濮阳巨富田氏之名的献城假书,曹操中了“诱敌深人,四门放火”之计。彼时,火炮连天,烈焰遍地,曹孟德(曹操字)被杀得弃盔卸袍,东逃西窜;被烧得焦头烂额、赤脚破衫……此时,只见一位五短身材、体态微胖、身着浅灰色便装、胸系洁白围腰、膀罩天蓝色袖套的现代人,他圆实的右手紧握一支点着的火炬,嘴内噙着一口白色的松香粉末,两眼炯炯有神地盯住面如锅底、失魂落魄的狼狈逃命者——“曹操”,一口一口地喷出白粉(松香)——松香接触手中的明火,顷刻变成团团火球、股股红线直射向被烧人的面前——一五、一十、十五、二十……连绵不断地吐了三十余口。全场观众掌声如雷,喝彩似浪——这位颇受满堂看客欢迎者非别,乃是在川剧传统名剧《火烧濮阳》中大显烟火特技的川东第一打杂师王友生。
   说起川戏的“打杂师”,一般读者、建国前不常睹川戏的观众,会感到非常陌生。且容在下先略略介绍一二。过去,川剧戏班的舞台工作,主要有管服装的大衣箱、二衣箱,管头帽的四(又作饰)扎头,和管理纸笔墨砚文房四宝、枪刀剑戟兵器、桌椅板凳等等大小道具以及金银财宝、彩马等等“奇宝箱”(又名”杂箱”)的,此箱的负责人就是“打杂师”(即现时的捡场者)。
顾名思义,“打杂师”的工作既多又复杂。
一是捡场——每个戏的演出前、进行中置桌摆椅,挪动地位、递送道具……那时不用二幕,打杂师是明来明往,当着观众进行工作的。所以要把戏的“马口”记得滥熟,活动适时,既不误戏,又不过多地分散观众的注意力。
二是“表演”——“表演”分内外两种:代表不出场的剧中人“答”某些“内白”,以及扮演如《放裴》的“影子”等。
三是勤杂——演庙会戏,要挂戏牌宣传下场演出的剧目,为主要演员送水润喉(习称饮场)、送毛巾擦汗。
四是外交——演庙会戏时与会首打交道,送上“戏单”请会首点戏。故须知戏多,了解本班社演出的所长所短,艺术人员的根底深浅。若出现演出事故或遇着刁难的会首,要能巧言应付,不使班社受卡拿,又能令会首满意,受广大观众的赞扬。
五是打烟火——烟火,亦称粉火、彩火,是“打杂师”一项专有的特技。打烟火的名目繁多,操作的方法可单手持火把或双手握火捻,可手打,亦可口喷。所用的松香务事先磨细过筛,方可触火易燃。旧时演庙会戏,会首为考考“打杂师”的烟火本事,夜戏开演前,先不让灯火照明舞台,而置上百余支蜡烛于整个台沿,待天黑尽时,要“打杂师”一把“铺台烟火”将所有的蜡烛一支不剩地点燃,遂上灯开锣。这把烟火的技巧难度极高。首先须位置准确,第二要松香分量适度,还要打时力量均匀,既不能冲倒一支,也不能留下一支不燃。稍有差误,会首便要“罚戏”(戏班白演,会首不付戏钱)一本(一本为一天早中午夜四台戏),令班社受累。故班社同仁称这“铺台烟火”为”满堂红”——意为开戏大吉。
   在下罗罗嗦嗦也是简简单单地介绍了川剧“打杂师”的概况,读者可能急于想知晓王友生其人其艺,那就言归正传,听我道来:
   王友生,1887年6月27日,出生于四川合川县城一个农民家庭,1976年病故于重庆市川剧院。俗话说“穷不读书,富不学戏”。王友生为谋生路,不顾自己年龄已大的缺陷,28岁那年便离开家徒四壁的穷舍,跨入梨园的门槛——投身于川戏老“打杂师”张伯如的三益科社(1915年创办于西充县包拐寺),当时的科名叫王三喜,与刘三荣(成基)同科,初习老旦,后专“打杂师”。出科后,仍用原名,跑滩搭班于成都、重庆、大足、万县、合川等地。1953年5月西南川剧院于重庆成立,当年7月由原合川县第一川剧团,借调到该院工作,后因西南行政区撤销,改为四川省川剧院,仍在常设于山城的一团任职。1958年随团下放至重庆市川剧院,担任“打杂师”工作。
   由于王友生入科社时年龄已大,故加倍刻苦勤学,也深得乃师张伯如的艺术精髓。各地搭班中又善于求教师友,不耻下问。他虽一字不识,却能强记众多不同河道(川剧一般分资阳河、川北河、川西、川东、因河道有别,同名的戏,路子亦有异)剧目的不同“马口”,捡场中从不失误;能说会道,巧与会首周旋:“答内白”准确亮词,还能通过声音塑造各种类型的”内白”人物。扮演《放裴》的“影子”独具一格。打烟火技巧,更是擅长,称得上川东第一人。有兴趣的读者若愿闻详情,在下亦愿择要表述几段。
   先说说王友生临场应变,巧过“巴州”。
   这则趣事发生在一个叫“新兴三益公”的班社——
激烈的锣声、鼓声、打斗声……川剧《过巴州》中的张飞、严颜,正在台上会阵鏖战;沸腾的笑声、掌声、炮竹声……台下的上千观众叫好不迭,正殿上的会首看得高兴,为演员鸣鞭挂红……“哦嗬”——张翼德挥矛刺老将,扮严颜的演员举刀抵挡,哪晓得大刀却被靠旗挂住,丈八矛已刺着严颜的前胸。饰张飞的收矛不及,演严颜的欲倒不能,不倒不行。台上人也觉奇怪,当时的打杂师王友生更加着急——“天哪!杀死严颜,这个‘巴州’咋个‘过’啊!”  
“打杂师!”正在大殿品戏、刚才还为演员挂红喝彩的会首高声呼唤。台上演出中止,王友生冷汗直镖,他急忙忙顺着万年台子侧旁的单梯,下到坝坝,穿过看戏的人群,走到会首跟前,脸呈笑容,心里却在快速地盘算着应付会首的办法。
   会首笑嘻嘻地说:“张翼德义释严颜,有书可查,你们班子唱的是《过巴州》还是‘杀严颜’啊?”
   “回会首的话。”王友生已想出巧计,胸有成竹地说:”《过巴州》这个戏,在川戏班社有个不同的戏路子。一般说,有上河路子,下河路子,川西路子,川东路子……”
   “你们班子唱的是啥子路子?”会首不等王友生说完,插一句。
   “我们唱的是下川东路子。”王友生非常肯定地回答。
   “下川东路子要把严颜杀死?”会首又紧紧追问。
   “若知严颜生死,且听下回分解——请会首看后面的戏。”王友生说得不慌不忙,一点不显临场编词之嫌。会首半信半疑地“哼”了一声,心想”看你啷个往下演”。
   “打杂师”王友生,一路上早就编好了堵漏的“筐”,返回后台悄悄的给“张飞”、“严颜”咬个耳朵——告诉了他的想法;借捡场机会又低声的给“桶子匠”(鼓师)咕咙了两句……
   锣鼓一响,戏又开台。戏从张飞、严颜对阵接演。张刺倒严,扮严颜的演员倒地虚下,严方兵卒随即退场。张飞敞声大笑三声后道:“人说严颜武艺高强,今被老张一矛刺死马前。娃娃们!斩将夺关……”话音刚落,幕内传出:“村夫休得逞强,老将来矣!”兵卒蜂涌而出,扮严颜的演员拔开“马门”亮相、舞刀,遂停立台中。张飞勒马停矛,惊疑问道:“老狗,你还未死?”“哈哈哈……”严颜开口答道:“杀鸡焉用牛刀。时才是与我面貌相同的副将出战,试试尔的本事如何。老将岂是你杀得了的!”“哟哟哟……”张飞吹胡瞪眼:“老狗可恶!看矛!”二将再次交锋大战,水到渠成,转人正戏……
   戏毕,王友生笑问会首:“这个路子如何?”“我看过好多班子的《过巴州)都是一种唱法,没想到下川东的路子还另有点味道。”会首万万没有想到,这是王友生巧妙地挽救了临场事故。戏班的“七会”(各行)老少师傅,都交口称赞王友生经验丰富,思路敏捷;扮演严颜的艺人,当晚请王友生到冷酒馆喝单碗,感谢他救场之情。此后,“打杂师巧过巴州”,在新兴三益公传为美谈。
   再说他“答内白”声若其人。
   “答内白”者,即戏中不出场的剧中人,回答台上的人物的问话。一般则多由相似现在的舞台监督——那时的内场管事负责,少许则该打杂师兼任。譬如奏事臣向不出场的皇帝谏本,幕内的皇帝讲“准卿所奏”,“宣某人上殿”,“派某某为帅,某某为先行,率兵若干,前去征讨,凯旋之日,孤亲接十里长亭”等等之类的台词。“答内白”的打杂师,自然要知其戏,记得词。王友生十分熟悉一般“答内白”的规律,还较注意说话者的身份、年龄等等。
   不出台的皇帝,他总是一国之君,故讲白要“答”出帝王的气派,不能念完台词了事;他还研究该戏的皇帝是谁,执政时的年龄多大,因此,选用老、中、青三种不同的声音,让熟知该剧历史的观众一听即认可。
   《下河东》原有“金殿抢本”的明场戏,但一般演法被省掉,仅由接到边报的欧阳方“奏板壁”(“板壁” 即是画有楅、禄、寿的“三星壁”)——面向内台奏事。该剧的马上创业王赵匡胤是主要的角色,当然要出场的,但这一来一往的数段“内白”,已习惯由打杂师答。此时的赵太祖已是挂青“口条”(胡须)的角色,王友生则使用正生行当的语气,和刚健有力的声调讲“……寡人一下南唐,二上高坪,此番御驾亲征河东,欧阳方军中为帅,呼延风廷马前作先。”诸段台词;因赵匡胤要出场演唱,他还尽量模仿扮演者的声音,免令观众明显地产生“判若两人”的效果。
   这里,给读者讲一段王友生“答内白”的趣事,以供诸公一乐。
   全本《柳荫记》的一折《访友》,梁山伯行至三岔路口,命四九询问去祝庄的路径。
   四  九:(向内)列位请了。
   打杂师在内回答:请了。
四  九:三条道路,哪条可去祝庄?
打杂师在内回答:从中而去,前面双斗桅杆、八字粉墙便是祝庄。
   四  九:有劳了。
   这”内白”,可谓太简单不过了,而且用各种成人的各式身份的人物语气,皆合“列位”的要求。但有一次饰四九的娃娃儿受“梁山伯”的“唆使”,将“列位请了”一句,改成“那位老妈妈请了”——因知王友生在科班曾学过老旦,故意开开玩笑。乐台的场面,常看戏的老观众,听四九“那位老妈妈请了”的台词一出口,都忍俊不禁,等着王友生出洋相。谁知,王友生反应极快,“内白”“请了”二字“答”出,活脱脱一副皓发无齿的农家老妇形象,透过他的“内白”的回答,呈现在观众的眼前。待他“答”完全部台词,堂子头突发出欢快的笑声和赞扬的掌声。“答内白”获彩,在川剧的演出史上,恐怕是空前绝后的一例啊!
   现在,我们来共同欣赏王友生的独创——“影子”变脸。
   所谓”影子”,指的是川剧高腔四大本之一的《红梅记·放裴》一折裴生身影人化的“影子”。 后来的《放裴》“影子”已由演员饰演。现时而今眼目下,有的《放裴》看不到“影子” 了呵······旧时,却该打杂师兼负。一般的打杂师扮演“影子”没有变脸技巧,王友生根据他自己的理解,别出心裁地增加了变脸一招。1938年在成都三益公剧院演出此戏,他饰“影子”首用,给人新鲜之感。
   王友生的“影子”何时变脸?待愚下从头说起:
   “半闲堂前起杀意”——宋室权奸贾似道为剪除心患,密令廖尽忠刺杀软禁于府中书房的裴禹。“牡丹花下奴先知”——被贾贼屈斩身亡的李慧娘鬼魂闻讯,从书斋救走裴生;“奉了太师命”的刺客廖尽忠,“书房杀裴生”扑空,听犬声,知裴生逃遁,追杀又误劈花枝,疑夜色所致,故掌灯再追……
   “情无奈”……幕内帮腔起,惊惶迷路的裴生,与被刺客冲散的慧娘疾速奔上。就在此时,王友生扮演的“影子”,头戴飘带斜拴的青角角巾,身着青褶子,面戴“加官壳”(又称“喜神壳子”的一种面具)以快台步出场了:“影子”与裴生两背相撞(意是裴生背触粉墙),“影子”与裴生反、顺转跳开,互作惊状——“影子”的动作自然是裴生行动的反映。“来得快”的帮腔后紧接快节奏的锣鼓,场上三人急行“三穿花”;裴生、“影子”一高一低”眼镜圈”,“影子”掷弃“加官壳”变出了脸上的小花脸脸谱“二饼饼”;“扶君跳出垣墙外”——“影子”以背托裴生“骗马”过墙,并趁背朝观众之机,扯去“二饼饼”露出本来面目(以前饰“影子”皆不化妆),完成了变脸。
   王友生的变脸,掷壳、扯脸两手干净利索,特别是藏“加官壳”不露一丝痕迹,又快又稳。
   川剧各种各样的变脸手法,有助剧中人物情绪的突然变化,以及剧情的异峰突起。《放裴》中王友生的“影子”变脸,仍然起了帮助裴生惊恐心理外化的某些作用。惊惶失措的裴生,逃命奔跑于花枝丛中、山石之间,夜风习习,树叶摇摇,失色的月光照出他自己的身影,误疑身影——“影子”是贾似道派遣的刺客。
   “影子”的变脸,在一定程度上,展示了裴生的心理状态,当裴经过定睛注视,仔细辨认,确信是自己的身影,方消疑惧,失魂稍归。
   “影子”变脸,除王友生外,以前确不曾见,而今又未继续保留于舞台,但王友生独创的“影子”变脸,有一定的研究价值,给我们一—尤其是搞导演工作的人以某种启迪。
   最后,再看看王友生打烟火的技巧。
川剧烟火,经常用于神仙鬼怪的某些场面或变脸的时候;还用于有火烧的情节、场面的戏。造成腾云驾雾、鬼气妖风、大火熊熊、硝烟弥漫的环境、气氛,更加鲜明、强烈地表现人物的处境、行为,更有利于揭示人物彼时、彼地的心理、情绪,是这类剧目开展情节、刻画人物的一个特殊的、很需要的艺术手段。
   打杂师精彩的烟火,会使演出的戏大为生色。例如《水涌金山寺》的“火圈”,王友生并不事先点燃,临到白蛇被法海差遣的紫金铙钹追逐,即将钻圈的时候,他才在距置圈约五米远的上场台角处,打出一把粉火,直穿圈心,瞬息之间,纸圈变成火圈。这把恰似“金龙出洞”的彩火,初看容易细思难啊!因离搁圈处相距较远,必须掌握好松香的份量和力度。松香少、力量轻,难达目标;松香过量,力度重了将会把捆扎在一根板凳上的纸圈冲倒,或使纸圈眨眼的功夫燃光,饰白蛇的演员只好无圈可镖或钻空圈。这样,既不能为剧情掀波助澜,也无“镖火圈”的技巧可以欣赏了。难怪,王友生的一把粉火点圈,观众总要报以热烈的掌声。
   王友生打彩火的手艺,更集中地展示在《火烧濮阳》一剧里。
   “曹操”急逃且唱:“濮阳城中烟火炸”,王友生双手操作火捻,面对疾行的曹操扮演者,打出“双龙奔海”,势如两道火墙,将人夹于其中。
   “烧得曹操莫得法”,演员向上场台角奔跑,王友生左手持火炬,右手握松香站“下马门”处,凌空一把“太公钓鱼”的粉火,如一道彩虹划破长空,火焰堵住了逃命者的去路。
   “往东逃……”,王友生手挽“曹操”于台中快速旋转,右手的松香经右手的火捻,高低起伏地撒出“水波浪”的招式,将剧中人围在火环之中。
   “往西奔……”,“曹操”反行上场方向,数个“鱼吐泡”烟火挡道,王友生异峰突起地抛出一把“莲花灯”……王友生时而在上场,时而转下场方,霎时立台中;左旋右转的台步,或高或低的姿式,毫不拖泥带水,手脚灵活异常。无论他背向观众反手一挥、火光经自己背部而出的“苏秦背剑”,或是他扭到“曹操”烧的“黄龙缠腰”等等技巧,都与演员的“滚火”配合得天衣无缝,既显示了川剧烟火的特技,又不掩剧中人物的情绪表演,做到了火不压人。便值得称道的是王友生的粉火三绝:
   文章开头已经提到的,一口松香连吐数十个的“连珠炮”、“一根线”,乃一绝矣;
   张文远奉吕布命带领兵卒,传令放火。王友生两手分握粉末、火捻,一手抛拔地而起的“冲天柱”,另一手紧紧配合,打出自上而下的“绞麻花”——两火合一,即出现了“龙抱柱”。此火之难,难在掌握时机。第一把火的烟雾若散,无“柱”可抱;第二把火则需火头大,火尾小,方有龙形之感。为二绝;
   第三绝就是“天女散花”。当饰曹操的演员扑卧台口(打杂师点燃台口处早布置的成一线的火药),从左至右滚动时,他右手握住的松香经右手的捻火居高临下撒向“曹孟德”的头部——似断非断,时散时聚,一把松香,从下场方台口直追烧到上场台角,烧得“曹操”龟缩一团方休。
1次, 评论家王朝闻先生在重庆剧场观看《火烧濮阳》,对打杂师王友生的烟火技巧大
加赞叹,尤其是“滚龙抱柱”、“连珠炮”、“天女散花”连连称道:”绝!绝!绝!”惜乎,现而今川东的川剧舞台上的“打杂师”已无人再学此彩火特技。若有朝一日,王友生“起死回生”,烟火再现其特技,读者可一饱眼福,方知在下言不虚谬。
                  
                                                    2022年11月13日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67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发表于 2022-11-15 17:16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2-11-15 19:19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2-11-16 09:3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2-11-16 21:07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4-2-22 16:14 | 显示全部楼层
初选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