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海南风情无限好
8 马鞍岭
青山不断错峰峦 云跨骅骝天际间 此语一经诗客道 至今人指马鞍山
此诗宋朝贬臣写 胡銓挥笔将其赞 位于海南岛北部 马鞍岭是死火山
其山海拔二百米 东西凸起两座山 中间凹下似马鞍 马鞍岭名由此传
琼州古地震遗迹 保存较好一座山 风光奇特引游客 神奇故事广流传
胜景颇多马鞍岭 死火山口有两座 中间连着一山脊 一字岭大名显赫
其岭两侧为双塘 周围还有几十个 大小不一火岩洞 民间自古有传说
七十二个仙人洞 这些岩洞是火山 爆发溢出熔岩成 洞外有洞洞相连
最长岩洞长数里 迂曲幽深不可探 有的岩洞像大厅 宽敞宏大且平坦
洞内岚风很袭人 成群蝙蝠栖其间 相传古时马鞍岭 水源奇缺吃水难
有位仙人怜百姓 担水来自五指山 到了这里放下担 歇息直腰擦把汗
忽地失足跌一跤 料想不祥之兆念 两只桶盖便掀掉 随后走掉找不见
后来两个尖桶盖 神奇变作两座山 扁担化作一山脊 水桶又将水塘变
双塘四季水不竭 百姓受益福不浅
9 东郊
东郊位于文昌县 素有椰乡之美称 现有椰林二万亩 巍蔚壮观大美景
热带风光它象征 东郊观赏最上乘 无论村里与路旁 田间海边遍椰影
笔挺树干无枝桠 婆娑多姿耸碧空 羽叶肥长似翠盖 四下舒展自干顶
又圆又大果实美 碧绿金黄或暗红 簇簇悬挂羽叶间 色彩斑斓吸眼睛
明代丘浚曾赋诗 椰林挺秀喜赞颂 千树榔椰食素封 穹林遥望碧重重
腾空直上龙腰细 映日轻摇凤尾松 山雨来时青霭合 火云张处翠荫浓
醉来笑吸琼浆味 不数仙家五粒松 椰子传说很神奇 古时黎王极英勇
征战归来疏戒备 暗被奸细杀害成 奸细遂将黎王头 高高悬挂旗杆顶
通知敌人来取头 敌人大队人马行 赶来旗杆突升高 黎王头颅怒目睁
怒视敌人发万箭 旗杆还是升不停 敌人惊恐去逃窜 转眼旗杆奇迹生
变作高高椰子树 王头化作椰果成 利箭变成羽状叶 两个黑眼嵌壳顶
则是黎王眼睛变 椰树婷婷真英雄
10 琼台书院
琼台书院在海南 坐落琼山府城镇 最高学府于琼崖 培育人才而名闻
又有故事搜书院 文化古迹吸引人 明代大学士丘浚 曾号琼台府城人
琼台书院取此名 当为纪念其丘浚 建于康熙四九年 迄今已超二百年
分巡雷琼兵备道 是焦映汉所创建 主要建筑是阁楼 绿瓦红廊高二层
斯楼美名叫魁星 祝愿文运享亨通 人才辈出世代有 楼初建时仅一亭
康熙十八年扩建 山亭扩建此楼成 魁星楼前有石碑 高高矗立花丛中
碑额横刻九个字 建琼台书院魁星 楼碑下面刻碑文 记载建楼之过程
宽敞明朗魁星楼 堂皇壮观耸天立 砖木结构建筑物 民族风格大展示
上下正檐泥瓦上 套上墨绿瓷瓦细 其楼桁梁雕刻着 各式花纹很美丽
二楼中梁正中间 悬挂一块大金匾 写着进士两大字 朝廷赐予四方传
琼台书院好学子 张日旻考中进士 朝廷赐予作纪念 书院名声大振起
戏曲搜书院故事 据说就发生此地 相传某年重阳节 琼州道台贵府里
丫鬟翠莲陪小姐 放飞风筝作嬉戏 不想风筝断线落 学生张日旻得拾
信手就在风筝上 题写一首抒情诗 翠莲寻找风筝来 路遇张日旻拾起
二人一见即钟情 互吐衷肠记心里 事后道台老夫人 发现风筝上题诗
严加惩罚对翠莲 欲送镇台作小妾 翠莲深夜扮男装 逃到书院找情郎
镇台闻讯带兵围 围得书院人惶惶 书院掌教是谢宝 刚直不阿不相让
书院重地为理由 严辞拒绝底气壮 拒绝道台来搜查 道台无奈耍花样
一面命兵继续围 一面赴府去告状 带着谢宝去裁决 谢宝趁机将人藏
他将翠莲藏轿底 途中施计把她放 张日旻与小翠莲 终成眷属美名扬
谢宝历史有其人 家住琼山龙岐村 雍正甲辰科进士 做官不久即回村
琼台书院作掌教 用心执教为人民 五言绝句他手书 魁星楼里悬至今
一曰树老花偏嫩 二曰春融枝亦樛 三曰客窗幽静处 四曰明月与綢繆
科举制度随废除 琼台书院即改名 改为琼台中学堂 后来学堂又改名
省立第六师范校 后来就为广东省 琼台师范学校称 琼台书院获新生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