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态的心理
文/南湖居士
自打最新的疫情防控二十条措施颁布,群众突然看见了生活节奏回归正常的希望,同时六位经济学家联名发声,提出了放开经济活动的相关建议。观察社会各界对优化防疫的态度,可知想要摆脱目前的困境,适当调整已是刻不容缓了。
放眼全国,先是广州和东莞全面解封,不再强制每天核酸检查,改为自愿自费;随后是上海市内公共交通、公园景区不再查验核酸证明。听说重庆、北京、郑州、武汉等很多城市,也有一些重新部署的政策出台。但是,一边传来了鼓舞人心的好消息,一边又有新闻报道,个别地方还是出现层层加码现象。据媒体爆料,济南要求所有公厕“扫码”并查验核酸,就引发了不小的争议,更有网友吐槽:还应该提前三天报备。想来,这或许是过渡期的某种混乱吧。由于各地政府的管控举措存在比较明显的差别,于是乎,造成了不同区域有松有紧,有严有宽的局面。
笔者个人观点,产生差异其实并非一件坏事。远的不讲,至少提供了一个相互比较的机会,也留下了思考未来何去何从的空间,大抵亦是寻找出路的突破口。所以,我以为老百姓内心的担忧害怕,是可以理解的。不过,凡是做出一点点改变,便无法接受,立马表示反对,甚至横加批评、指责、怒骂、阻挠,连略微细小的尝试都不行,反而拿什么“不适应、不习惯”去说事,仿佛永远离不开严防严控的日子,应当算是病态的心理了。
事到如今,我们有必要在此讨论一番,那病态的心理到底是从何而来的。经过很长时间的反思,本人得到的一个结论是,大家把防疫看得太重了。与新冠斗争的三年,从上到下一直处在“防疫高于一切”的状况之中,让许多人忽略了一连串次生的危害。起初的随意篡改健康码、医院拒诊危急病人,近期的大白暴力拖拽、街道干部上门打人、社区强迫便利店关门,一幕幕恶性行为,全是借“疫情”的名义在胡作非为。论其源头,究竟是把防疫摆在首位的缘故,平常工作围绕防疫开展,人们的心理逐渐陷入病态:犯了其他错误统统没有关系,防疫的问题上千万不能有丝毫的闪失——大是大非的原则问题面前,顾不上方法单一、态度僵硬、缺乏耐心、沟通不畅了。
谈及防疫,第一印象总是生命至上,那么促进人民的健康应该是防疫的根本目标。然而,封校停课、停工停产、阻断交通、限制出行、静默管理……主次颠倒的过度防疫,早已严重降低了每个人的生存质量,不仅背离了保障民生的初衷,而且给了黑心资本一个可用的纰漏:通过核酸检测造假牟取暴利。以防疫为重的病态心理影响下,蔬菜滞销被迫毁掉、企业裁员公司倒闭、普通居民养家糊口倍加艰辛,这就是只盯着战胜新冠的成绩,对国民经济遭受巨大冲击视而不见的后果。
社会要发展,时代要进步,眼光单独关注一个方向,是万万不可的。虽然成百数千个行业,无法做到所受待遇平均一致,可是各领域应当相互协调配合,才能在一个良好的轨道里运行,是常识,更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倘使因为某个特定的追求,不惜任何花费、任何代价去实现,则是一叶障目。若是迁延日久,病态的心理终将走火入魔,带来难以挽回的损失。
2022年12月4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