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综合外媒报道,乌克兰武装部队预备役上校、军事专家彼得罗·切尔尼克在接受电视台采访时表示,俄军之所以不顾惨重的伤亡继续进攻巴赫穆特,背后可能有3大理由。他指出,第一个原因可能是纯粹的政治问题,因为自从俄罗斯承认并吞并“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和“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以来,并未完全占领该地区,这就不得不需要向前推进,直至对该地区的行政区完全占领,否则的话,就不算是完成真正意义上的军事战略目的。
第二个原因,则是俄罗斯人在哈尔科夫地区和赫尔松地区遭遇了非常严重的战略失败,急需一场胜利来提振士气。切尔尼克表示,俄军进攻巴赫穆特已经将近6个多月,却一直未能成功拿下,此举让俄军和俄罗斯国内感到灰头土脸,而攻克巴赫穆特,不仅是对俄军,或者是对俄罗斯国内来说,都是一种胜利的象征,既提高了士气,又能在战略层面上取得一些突破。
(无人机视角下的巴赫穆特周边)
第三个原因,攻下巴赫穆特,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俄军后勤的负担。切尔尼克强调,顿巴斯地区的激战仍是以炮兵战为主,俄军在德巴尔塞夫有一个后勤运输枢纽,该地距离巴赫穆特只有不到40公里,在乌军“海玛斯”多管火箭炮高达84公里精准度的威胁下,该后勤保障基地面临严重的被炸风险。因此,拿下巴赫穆特,不仅能将俄军防线向前推进,更能避免后勤保障基地遭到破坏。
在此基础上,切尔尼克还强调,随着俄乌双方在巴赫穆特投入大量兵力,顿巴斯这个“绞肉机”已经开始全速运转,成为俄乌开战以来最残酷的“绞肉机”。在这种背景下,俄罗斯方面从未将士兵视为一种价值,反而是不断往“绞肉机”里投入兵力,为德巴尔塞夫后勤基地到巴赫穆特之间不到40公里的距离增加“肉波”,但即便如此,目前也仍未在巴赫穆特取得大进展。
换句话来说,大概意思就是,俄军要想消除乌军对德巴尔塞夫后勤基地的威胁,就必须得再向前方推进40公里,而要想向前推进40公里,就必须先拿下巴赫穆特这块战略小镇。但以目前的情况来看,光是打一个区区的巴赫穆特,俄军就费尽了气力,更别提再往前推进了。可以说,在接下来的行动中,面对乌军兵力的不断加码,俄军在巴赫穆特将更加寸步难行。
来自乌克兰国民警卫队斯沃博达营的一名前线军官安德里·伊利延科表示,俄军在巴赫穆特的行动几乎可以用“夜以继日”来形容,几乎每隔一两个小时,俄军士兵就向阵地发起冲锋,仿佛打了鸡血一般,双方的阵地之间散布着许多士兵的尸体。
事实上,巴赫穆特如今的战况称得上是二战以来的最大“绞肉机”了。根据《纽约时报》前不久的消息,光是一天之内,乌军的伤兵人数就达到了240多人,这还不包括死亡人数在内。而另一边的俄军,也同样惨烈。乌克兰武装部队东部集团发言人谢尔盖·切雷瓦蒂在接受英国《每日电讯报》的采访时表示,为了攻下巴赫穆特,俄军派出了大量兵力,短短一天之内,就有大约100至300名俄军士兵丧生,而己方的损失也同样惨烈。
当下,巴赫穆特方向的激战仍在持续,伴随着前线的激烈搏斗,双方的伤亡人数肯定还会进一步增加。和以往不同,俄军这次在巴赫穆特可谓是碰上了乌军的坚固堡垒,打了将近6个多月,仍未取得较大突破。再加上随着寒冬的到来,战场变得更加泥泞,俄军若真的想攻克这座必经之地,恐怕还得需要填进更多的人命以及物力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