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赤脚医生
在我国的农村曾出现过这样一批人,他们白天在田地劳作,夜晚在灯下学习,村子里老老少少的身体状况,他们都了如指掌,放下药箱能种地,背起药箱能出诊,他们的孩子在村子里没有人欺负,因为他们是这个村子最值得信赖的人。他们就是那个年代的赤脚医生。那么他们是从哪里来的,后来又到哪里去了呢?据说上个世纪的60年代,教员在听取了国家卫生部的一次汇报之后,非常生气,他说卫生部只给全国15%的人工作,而这15%的人呢!全是城里的姥爷,而生活在农村广大的农民有病却不能得到医治,卫生部不是人民的卫生部,所以在他老人家的关怀之下,这个情况很快得到了解决,一个创造性的制度出现了,那就是将农村具有一定文化知识水平的人,或是医疗世家,或者是下乡知青,组织起来,由县一级卫生部门进行指导短期培训,实行先上岗实践边提高,将乡里乡亲的感冒发烧、跌打损伤等先负责起来,这就出现了那个平时在田地里卷起裤脚劳作,背起药箱连鞋都来不及穿上,急忙去给人治病的感人场景。赤脚医生作为当时我国医疗制度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一度达到了将近200万人,有数据显示,在解放后不到30年的时间里,我们国家人口的平均寿命呢从48岁提高至了67岁,新生儿的夭折率呢从30%降低到不到4%,更是解决了千年间流行于乡野的血吸虫等流行性疾病,被联合国和当时的很多第三世界国家学习和推广。然而到了80年代后期,他们又不得不回归乡野,赤脚医生们由于没有所谓的行医资格,很多呢被诋毁跟非议,并没有得到后人的广泛认可。但赤脚医生是一批真正实践为人民服务的人。如今很多当年的赤脚医生们仍然在世,他们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