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经济还有几驾马车?
十多年前谈论中国经济,一般认为有三驾马车:投资、消费和出口。其中:
1、投资,以行政为主导,以铁公基为方向,主动权从未放弃,而房地产又是其中大头,而不是市场和民营。随着民营环境渐次,房地产泡沫初现,土地财政终结,投资后续无力,这一驾马车,废了;
2、消费,三公、居民购房、买车为主。三公屡禁不止,并引发公考热和腐败热,后两项则推高了家庭负债率,成为“三座大山”之首,却没有培养出可持续的生活型内需市场。随着经济持续低迷,居民收入预期减弱,债务比例进一步升高,仅赖于有支无收的三公式内需,也废了;
3、出口,由于没能在05年前后借世贸之势,进行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的环境营造,自09年经济危机始,随着负福利和负权利的人口红利消失和市场环境弱化,倒逼产业链向东南亚转移,两头在外的“世界工厂”也风光不再,出口废了。
4、我一直认为,08奥运是几十年改开的高光时段,此后国民经济的整体面相呈下行曲线。考虑到最近三年疫情封控的致命重击,从当下的财政压力和债务压力,民企生存困难和债务危机,中产家庭债务高占比来看,要说三驾马车全然消失肯定不符合事实,但与全盛期比起来,用“腰斩”形容并不为过。
换言之,这些年的主要精力并不在经济面,三驾马车已经沦为三个要命的历史包袱,不刺破脓包重头再来,经济不会重生。
二、民营经济是基础,不是夜壶
1、前追过往,关于“民营**条”的说法曾不绝于耳,一方面说明重视程度,一方面也说明真正的难题并未解决,即:民营经济的法律地位问题,以及由此引发的私有财产合法性问题,当然还有更尖锐的土地权属问题等,这些关系到市场投资信心与活力的诸多核心要素一直悬而未决,且无意解决并努力坚守之。
市场资源错配和主体异化的后果,必然导致市场行为的急功近利和竭泽而渔,于是质量低劣、有毒食品、环境污染、资本外移、劳工权利等一系列问题,也成为一个去不掉的顽疾——法治环境不张,让上节这种本已变异的经济结构本身,提前为现在的危机埋下隐患。
2、民营经济本应是国民经济的基础,本应在法律的确权下不断做大做强,而国有经济,只能侧重于少数暂时无法实现市场化运营的公共服务领域——这话其实也很牵强,甚至航天和军工市场都可以实现民营,金融、石油、电力、铁路、公路、邮政、教育、医疗、烟盐等期亏损却又坚持不懈的垄断行业,民营化有何不可?
民营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还是用来救急的夜壶?但凡有记忆者,都知道通过市场化验证了的房地产、汽车、电子和电子商务、出租、家电等行业,不但充满活力和创新力,也更让消费者喜欢和接受。
关于国有与民营这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其实比夜壶的尿骚味还重,已丝毫没有讨论的必要。关于需要民营经济的时候才是朋友,但不是盟友的思维,早到了需要改变的时候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