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经济日报》报道,最近,“抗病毒面料”在纺织市场上火了。据统计,目前有超过30家上市公司布局涉及抗病毒面料的专利及产品。在资本市场上,去年底,抗病毒面料概念股股价一度持续飞涨。
据公开报道,2022年6月,清华大学某研究团队利用电子束接枝改性技术,开发了一种能够广谱消杀包膜类病毒及各种细菌的抗病毒抗菌功能纺织面料,可用于个人服装及家居纺织用品的制作。但抗病毒面料的研发成功并不代表其可以很快投入实际使用。比如,最近先后有相关上市公司公告称涉抗病毒面料产品还在测试改善阶段,未形成批量生产,同时表示在实验室环境外,该面料抑菌作用及效果具有不确定性。
分析认为,抗病毒面料的走红,一方面有企业宣传、资本助力的因素,另一方面缘于人们对“抗病毒”概念的格外关注。自新冠病毒出现后,日常消杀成了普通人的必修课,各种消毒、防疫“神器”相继出现。面对五花八门的产品,消费者时常陷入它们到底是“高科技”还是“智商税”的困惑之中。
比如,近期走红网络的“消毒卡”产品,早在2020年就有检测中心通过实验证明其效果有限且有安全隐患。最近,“消毒卡”再次大卖,说明其生存的土壤还没被完全铲除。
随着抗病毒面料概念的走俏,越来越多企业入局。当时就有业内人士提醒,相较于抗病毒面料,当下一些所谓的抑制新冠病毒面料“噱头”成分较大,无论从技术路径还是市场效果上看,都有待进一步验证。
广东省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主任谢小保曾呼吁,不建议企业过度关注新冠病毒以及将新冠病毒用于抗病毒功能面料测试。作为测试病毒应当选用性能比较稳定的病毒,比如流感或者肠道病毒等。谢小保认为,在热点推动下,一些企业可能只是为了赚热度,并没有把精力放在技术研发上,最终导致产品不成熟,甚至出现夸大效果的产品宣传,这对行业持续健康发展极其不利。
媒体也刊发评论指出,相关部门应尽快出台适合我国的纺织品抗病毒测试标准,为相关产品划定技术红线。市场之中,“神器”时时有,概念常常新,无论什么产品,有关各方都应各司其职、各尽所能,把到底是“高科技”还是“智商税”的问题说清楚。对商家来说,诸多前车之鉴也已证明,只有以重视品质代替制造噱头,以诚实守信代替偷奸耍滑,才是长久经营之道。
订阅麻辣新舆情 查看更多热点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