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岁月》
知青,作为一个时代的特殊名称,是人类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一个伟大创举。1969至1978年的十年间,全国有二千万初中、高中知识青年响应祖国号召上山下乡;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
三 道 拐
1973年2月9日,那是个终身难忘的日子。那天我和另外三位男同学,背着毛泽东时代政府发的被盖,扛着单位装雷管箱改成的箱子,带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及洗漱用具;从五通桥磨儿场,向刘家山村先锋一队三组名叫三道拐的知青点,约六公里的地方进发。来带我们到生产队的是先锋一队的余队长,有三十来岁的年轻人,看上去非常的精明能干。
一出场口,就要爬约三公里到天灵寺的山路;一路上余队长边走边讲:先锋一队属于丘陵山区,有刘家山水库、反修水库,及与犍为县邻界的小沟儿水库。队又分为五个小组,东西——从天灵寺至三道拐三公里长,南北——刘家山水库至双叉树二点五公里宽;有社员六百多人,是五通桥区最大的生产队。整个生产队85%是沙土地,15%为黄泥土地;稻谷亩产量约五百斤,加上玉米、红薯、小麦、黄豆、菜子等杂粮;按照每人每年三百天正常出工的情况下,每个壮劳动力一年能分到折合大米约六百斤。
队里有四个知青点,每个点五位知青,除三组是男知青外,其他小组都是女知青。当时,每个壮劳动力每天挣十工分,折合人民币约四、五毛钱。我们下乡时都是约十六岁左右的毛小伙子,只能按照妇女的劳动力评七分,然后逐渐增加到八分,九分,十分;如果想挣十分的话,必须会耕田,耙地,栽秧,打谷,挑,抬;春耕、秋收等农活样样都会干才能评十分。
不知不觉,队长就将我们带到了三道拐小组长家里;钟组长为我们准备了丰富的午餐,在那个没有化肥,没有农药的年代。山村村民自己喂养杀的猪,自己腌制熏烤的腊肉;端上桌后,腊肉有六公分宽,十二公分长,半公分厚约巴掌大小;按照当地习俗,肉必须盖过碗,叫满心满意,是对待客人的最高礼节;一吃进口满嘴的油腻,特别特别的香,真是太好吃啦,每当回忆起都得流口水!
饮 烟
知青点所处丘陵山区,村民房屋修建的位置,一般都是各占一个山头,住户间距离少则几十米,多则上百米;邻居间站在各自的山头房门前,说话打招呼容易,如果双方碰头面对面,过沟过坎的,走动起来还不是很方便。
一个刚出校门,已习惯饭来张口,衣来张手,在家一切都是父母在做事做饭;别说拾柴挑水,洗衣做饭,平时就连刷碗扫地也很少做。我们知青点住房是背靠山林,单家独户,现在远离了父母,独立生活;买盐买油,挑水洗菜,担粪种地,洗衣刷碗,拾柴烧火等等,样样都要从头学起。
下乡时有烧煤炭火灶,有烧渣渣柴火灶;如果烧煤炭火灶,就要到十里之外去购买煤,挑回来才能做饭。如果烧渣渣柴火灶:一是要把平时收庄稼后的玉米杆,黄豆杆,麦子杆,菜籽杆等收集晒干,储备在房屋周围,不怕雨淋的地方,随时可用来做饭;二是上山拾柴存储起用来做饭。当地村民,一般都是烧煤炭火煮猪食;因为烧煤火力较大,燃烧时间较长,煮食的时间较久,中途添煤炭的时间又少,既省时又省事。而烧庄稼杆、树丫枝、树叶等渣渣柴做饭,则既方便又快捷,另外所烧柴火灰,还可以用来种庄稼,是很好的有机肥料,一举两得,综合利用。
烧渣渣柴火灶呢:首先要用几根比较大的柴棍棒搭桥,上面燃烧,下面留有空间;古人云:对人要真心,烧火要空心也就是这个道理;这样才有利于柴火充分燃烧,而风大时不至于把火吹灭;烧的柴灰堆积过多时,还要及时铲出,这样才能始终保持柴火不至于熄灭,达到做饭炒菜时需要的火力要求。做焖锅饭时,一是锅里的水与米要适当,水与米间距离约一公分,及水高过米一手背左右正好;二是看着锅里的水蒸气成直线往外冒时,就要及时把灶中柴火的桥拆除,然后用两边的柴灰把火源灭掉,再焖十五分钟饭就好了。
有一次到邻村知青点去串门,因为是夏天穿着短裤,一进厨房;哇,小腿至膝盖全部都爬满了像黑芝麻一样的跳蚤,快快快点火,赶快把地面的柴火放在灶里面去烧,这样才能尽快的把跳蚤处理掉,现在想起来还有一点恐惧。
放 线
每年春节后就要开始平整秧田,播撒稻谷种子;同时要耕田耙地,准备插秧的稻田。那时候种水稻,讲究的三耕三耙,精耕细作,这样才能更有利秧苗快速生长;秧苗长至约四、五寸时就可以栽种,每年四月中旬就要开始插秧子。插秧分为船儿秧和白水秧,船儿秧就是秧苗长至四寸时,用铲子把秧苗连根带泥土一起铲起,挑到田边,再用秧盆装着,按照每窝六至八片,边走边拉边栽;白水秧呢,用双手把秧苗连根拔起来洗净,再捆扎成一小把一小把的,送到田边,分撒到田里,同样按照六至八片栽插。
那时候,四月份还比较寒冷,插秧时又必须要求现耕现耙,这样田土才比较松软,而便于插秧。插秧时四指头并拢,中指与四指之间夹住秧苗根部,拇指扶着秧苗中部,四指头同时将秧苗插入泥土约三寸深。两腿自然湾曲,以肩同宽,两腿间夹一窝秧苗,两腿旁边各插两窝秧苗。行距六寸宽,窝距五寸高,也就是按照一米左右宽度,每排插五窝秧苗,从左至右并排插秧倒退着走。这样插的秧苗成活率才高,长的水稻才好。由于是泥浆浆田,加上天气比较寒冷,往往双脚小腿冻的大裂小口的,非常难受。
一次看着老农民插秧放线,我也跟着学;所谓放线,指在老农民中,称为栽秧大师傅在田的中央,不用什么工具作参照物,按照三点一线标准,从田的中间直接起步插秧,其他人在旁边跟着一起插秧,然后能准确插秧退步到指定位置,叫放线。主要靠的是两眼三点一线对齐,两脚平稳有序往后退着走;窝距,行距始终按照标准尺寸保持一致,才能比较准确的到达指定位置。
当时我放线的是一块有五十米长的大田,虽然有一点紧张,但按照老农民指导的动作要领,一步一步的插着秧退着走,且边退边看边修正,前后、左右是否对齐,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一气可成,较为准确的插秧退到了指定位置;虽然有点小遗憾,插秧的起步宽度三尺与结束时的宽度二点七尺,误差三寸,有点像竹子一样的大小头;但老农民师傅说:第一年插秧就敢放线,能够达到这样的效果就很不错啦,很多人插了一辈子的秧子,都不会放线。
茶 山
看着一望无际的茶山,层层叠叠,峰峰相连,错峰有致,绿叶常青,苍翠整齐,常年绿色葱葱,令人心旷神怡。每年开春后,抚摸着片片嫩叶,闻着初发嫩嫩新芽的味道,淡淡的清香润心润肺;晨雾初起,云飘雾散,微微清风吹来,如梦如幻,宛如进入了仙境!
今天看到的茶山,大都始建于七十年代农业学大寨时期;那是既要抓粮食生产,也要搞经济作物,开荒种茶,广积财源;充分利用荒山、荒坡、荒地,大搞经济作物,变废为宝,把有限的土地资源,为人们尽可能的创造出更多的财富。生产队专门组织了一批青壮年,来开发荒山、荒坡、荒地种茶。
为了既便于种茶、施肥,又要便于采摘、搬运,还要保持水土不流失。根据每个山头的地形地貌,按十字型,丁字型,一字型等直线先修路,便于上山下山行走;以山顶为圆圈,按照规划尺寸要求,绕着山型层层往下挖。每座山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爬坡陡坎往往不规则;在充分利用地形地物,美观大方,利于栽培与采摘情况下,最大限度地发挥土地利用的价值。
有一次,我一个人承包开挖一个山顶,约一百五十平方米;每个山头在没有开发利用之前,都是有很多树根草根,相互缠绕结成了板块;既然是山头,一般都是上小下大,像竹笋头一样;首先要按照一定比例大小,把地表面层的草坪土挖下来,放在规划后适合的位置内,相互交错堆码,然后再把地表层下的土挖出来夯填,堆码一层再夯实一层,直至平整合格要求。那天收工时,记分员来丈量尺寸,共计挣得了二十八工分,比平时约多挣一半的工分,是下乡几年中挣工分最多的一天。
巧 匠
春播、夏管、秋收,农村一年有三个季节都比较忙,只有冬天季节较清闲;往往农民都会利用冬季闲的时间做点手艺活。我们祖先从开荒种地,建房造屋的生活积累中,充分利用当地的泥土,石头,竹子,树木等随手可用的材料;编织一些背篼,箩筐,簸箕,蒸笼及其它筐筐篓篓;造一些农用工具,生活设施,修房造屋等,在这生产生活实践过程中,涌现了一批专业的能工巧匠。
以前农村建房,没有像现在有人工烧制高强度的砖块,水泥,钢筋等材料,只能用当地的有限资源。修房造屋是:石头铺地基,木头做框架、门窗、及打造家具;竹子编织房屋墙壁,然后用石灰、泥浆、草筋等混合成三合土,涂抹在竹板墙壁上,变成经久耐用,非常漂亮的白石灰墙壁或用泥土夯实成墙壁。而今,这样的房屋已经非常非常的稀少了,只能在一些原始古镇或古老村落的大院中才能见到了。
能够用大锤、钢钎、手锤、錾子等简单工具,就能把一般不规则的石头,打造成人们有用的基石材料或其它用具的能人叫石匠。一把简单的砍柴刀,就能把一根竹子变幻成为人们理想的生活用品和农具的叫篾匠。一把砖刀,一把灰抹子,一根吊线,就能把墙体切建的高、大而不倒的师傅叫泥水匠。只有木匠的工具最多:锯子,斧子,刨子,凿子,角尺等五花八门工具多达几十种,把一根原始的木头打造成为家具、门窗、房屋等能人叫木匠。不管是木匠,石匠,还是泥水匠,在做每一件器具中,都必须做到三点一线,水面平,角度直,才能打造出一件理想的器具。
第一次做双开门,里面带双抽屉的大衣柜,用了约十天时间。首先要用木板材料,按照柜子框架要求拉锯成条。一个大衣柜需要长(高)、中(宽)、短(厚)等木条多少根?双腿四脚木条多少根?抽屉板子材料多少块?装填柜子框架墙面板子多少块?上顶、下底板,背后墙面板,两边和中间墙面板,双门面板多少块等,都必须统一计算,全部备齐。再经过画墨,拉条,凿眼,锯榫,开槽,卯榫结构组装,上漆等约十几道工序,一件完整的家具产品才能算完成。
木匠不仅是体力劳动,也是脑力劳动。一个简单的八角凳子,也会用上勾三、股四、玄五等解析几何知识;只有精确的计算,才能节省材料,降低经济成本。不过农村一般木匠都是按照古人鲁班放大样的方法,如修房屋中的房顶:房梁需要的坡度,就用几根木头在地面上摆放成所需要的坡度,组装好后,再直接抬到房屋上安装架好就行,简单省事。
丝毛草笔
七十年代,正值全国掀起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干的热火朝天时期;余队长在我们二十位知情当中,了解到我会写毛笔字,就专门把我抽调出来搞宣传,写大幅标语,办专刊、出板报;开山造田,发扬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其乐无穷的精神,鼓舞村民的士气!
刘家山村先锋一队是五通桥磨子场,至犍为县定文场、舞云场、寿保场等主要交通要道。全长约三公里的路上,凡是能够写字的地方,都用当地野生的丝毛草,把草根部砸成像头发丝一样细的草丝,白石灰兑水成泥浆状;再用丝毛草笔蘸白石灰泥浆写字: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向荒山要粮,人定胜天,高举毛泽东思想的伟大旗帜,将革命进行到底等口号。写在田间地头,山间坡上,房前屋后,整个山村呈现出一派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一次为了写一幅大标语,一个字约一点五米宽,二米高,每一笔画就有二十几公分宽,因为在沙土墙壁上写字,相当吸水,每写一个字就要用一桶石灰浆;字写好后,非常的醒目,几百米开外都能看见,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在生产队队部大门正上方,用石灰泥雕刻农业学大寨五个大字,再涂上红油漆,特别引入注目;队内部的墙上搞黑板报,宣传好人好事。黑体,隶书,行书等各种字体;红色,绿色,黄色,黑色等各种颜色,用来表现黑板报的形式。在当时特定的环境与条件下,硬是把黑板报办的有声有色:字、句、段、文、图交替应用;所反应的黑板报,既美观大方,又突出表现了主题。文章精炼,内容、故事、事迹感人,情理服人;受到大队,公社,区上各极领导的表扬与肯定。生产队被五通桥区树为农业学大寨先进的典型,我也被生产队评为五好社员。
趣 事
每年开春后,农民就要开始平整秧田,把冬水田里多余部分水放掉;这是时候,正时田里的黄鳝冬眠后,出洞游逛进食时,人们最好的捕捉时期。先准备三片竹板做成夹子,一根竹竿头上捆绑布条,然后浇上煤油做成火把;到了晚上,左手拿火把,右手拿夹子,在田里面看见有黄鳝就马上用夹子,夹住拿回家后,用柴火灰滚一滚,黄鳝表面黏就没有了,再用剪刀中间一破,头、尾一剪;以老酸菜,配上葱、姜、蒜、黄瓜一起烧,色香味齐全,非常的好吃。
三伏天,正是山区丛林野蜂盛行,蜂蛹成熟的时期。村里部分年青人,总是顶着酷暑,不怕丛林荆棘,蚊虫叮咬,坡坎崴脚等;在做好一定防护的情况下,攀爬在树枝中,悬崖峭壁上,地下老巢穴等有蜂窝存在的地方;用烟熏、用火烧等方法,千方百计驱赶蜂巢上面或蜂巢周围正在飞的野蜂,然后取下蜂窝,拿回家取出蜂蛹,用少量的油炒炕成金黄色,不但营养价值高,味道还特别的香!如果再来二两小酒,慢慢咬,细细品,那感觉如梦如幻飘飘然,陶醉赛神仙啦!
秋天,收割水稻时,田鸡(青蛙)因吃稻谷,虫子,已经长的特别肥大了,是抓捕吃田鸡的最佳时期。我刚开始抓田鸡时,感觉抓在手里软软的,表面黏黏的;不知是害怕,还是胆子小,只抓了几只;随着抓的次数增多,胆子就大了,有时能抓几十只;带回家刮皮后,用青椒,嫰姜,大蒜一起炒熟,那田鸡的肉特别细嫩,味道非常的鲜美好吃!
一次,在有米的情况下,为了检验每天都吃红薯,看能不能吃腻?能坚持吃几天?晚上就把第二天早晨要吃的红薯洗净削皮,早晨收工回家后,把红薯切成片,煮成红薯片汤,在泡菜坛里捞几根酸豇豆一起吃就可行。早饭后再把中午、晚饭的红薯洗净削皮,中午收工后同样把红薯切成片,煮成红薯片汤与蔬菜一起吃。下午收工后,晚饭与中午饭一样红薯片汤加菜一起吃。一直坚持吃了一个星期,也没有感觉吃腻,好像吃啥都无所谓。实际上每个人都有一山望着一山高欲望,吃了这样食物,还想吃那样食物,人心不足蛇吞象。其实每天三顿饭都吃红薯对身体也没有什么影响;只不过我们国家地大物博,物产丰富;可吃的食物品种繁多,选择余地大。加之党、政府领导的好,按照国民身体健康要求,主张人们食物多样化,以保证身体各器官所需,每天各种食物交替换着吃而已。
磨子场周边有几个大单位,经常放电影;在哪个没有电灯、电话,没有电视,没有网络,没有智能手机的年代,业余生活是相当枯燥难熬。只要听说哪里放电影,晚上一收工,几个同龄人,饭不吃,衣不换;就要往哪里去看电影,来回走二十几里山路也不嫌累;现在回想起来,那时看电影的兴趣实在太高了!一部印度《流浪者》的电影,强盗的儿子永远是强盗?从故事情节,逻辑推理,演员表情演技,衣服着装,音响画面等,都非常的吸引人。每一个人只要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信心,有决心,走正道,自食其力,不怕吃苦,持之以恒,就一定能改邪归正,过上幸福快乐的生活!
天灵寺尼姑庵,位于生产队的最东头,三面悬崖峭壁,高达约二百米,面对滚滚岷江波涛,四面环水的双旋坝村、磨儿场近在咫尺;一眼望去,二十里开外:上至老龙坝,下至石板溪,隐隐约约可见。真是一览众山小,滚滚波涛向东流,非常的壮观!尼姑庵里,住有一老一小两位尼姑,老的约六十来岁;少的十几岁,与我们年龄相仿,队里平时干活口渴时,到庵堂讨碗水喝,或小息片刻;接触的时间多了,小尼姑自然青春涌动,喜欢和同龄人一起玩;经大家的撮合,与队里一位年轻人谈起了恋爱,最后小尼姑还俗成了家,过上了正常人的幸福生活!
知青点,距离小沟儿水库、反修水库都很近,队里的稻田与库尾水相连,平时干活累了,到水库里嬉戏水,游游泳,既爽又开心。特别是小沟儿水库比较大,建在五通桥区与犍为县交界处,库区的水主要供应犍为县境内;平时坐机动船到寿保赶场,需要半小时才能达到对岸。清闲时,如果手摇划船,围绕库区闲逛游览的话,则需要大半天的时间;沿途观赏:奇峰,奇石,奇树,奇花,奇草,吹烟;听听鸡鸣狗叫声,划船水声,小鸟渣渣叫声等湖光山色;非常的遐逸,常常使人流连忘返,真是太美了!
财 富
面对困难、荆棘,吃点苦,受点累,也是对成长经历的锻炼。每当到除秧苗草时,两腿连裤脚都不能挽起,生怕水稻叶划破口子。每次打完稻谷后,已经非常饥饿和疲惫,还要挑一百多斤的稻谷到晒谷坝去晒,才能回家做饭吃。夏天在玉米地里栽种红薯时,倒湾不佝的,既闷热、又怕玉米叶划破皮肤。打小麦时,那麦子灰非常的呛鼻子难受。
仰望天空,繁星闪烁,漫漫长夜,深宵难眠;每当夜深人静,鸡鸣狗叫,蛙声连绵,蚊叮虫咬;顷刻间又是乌云滚滚,狂风大作,雷鸣闪电,暴雨倾盆。那孤独无助与灯相伴,惶惶惊恐瞬间涌起。在独家独户,独门独院,空旷静悄悄、群山环抱的屋子里;一个人静静的、静静的坐在煤油灯下,灯儿随着风儿——飘晃、幽荡;可爱的家乡,可爱的同学们;尊敬的老师,阿哥、阿姐、爸爸、妈妈,亲人们;你们在哪里——思念的心情油然而生!
在乡下生活的每时每刻,都在经受着人生的磨炼:酷暑与严寒,汗水与泪水,孤独与坚强,脆弱与勇敢,胆量与毅力,气质与胆识,性格与品德等社会实践的考验。知识青年上山下乡,广阔天地,大有作为。作为国家特殊时期的一项政治运动,广大知青下乡,虽然所处的位置不同,条件不一,环境各异;但都不同程度的达到了,很好的充实和锻炼。
每个人在农村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春播秋收,使用农业工具,栽培管理农业植物,收割储存农业产品;洗衣挑水,担粪种菜,拾柴烧火,洗菜做饭。从不懂到懂,不认识到认识,从不会到会;体验到了农民种地的辛苦,懂得了粮食的来之不易;解放军扛枪打仗、戍守边疆,祖国的每一寸土地都是多么的宝贵;只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生活观,通过自己辛勤的劳动,做好每一件事,才能得到幸福快乐的生活!不畏艰辛,不惧困难,不怕失败,勇于担当,大胆创新,敢想敢干等经历,成了一生当中宝贵的精神财富!
杨建军滇城撰文
壬寅年八月仲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