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实是,C919国产化率达60%。
中国商飞C919的一级供应商名单中,39家一级供应商里面:
中国:上海航空测控技术研究所,陕西航空电气,中航西安航空计算技术研究所,中航工业南京机电,费舍尔(名字是外国公司,但其实是中航工业旗下的企业),上海航空电器,中电科航空电子,中航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中航南京金城,昂际航电(合资公司),四川九洲,西安鸿翔飞控,中航光电,中航济南特种结构研究所,中航沈飞,中航成飞,中航飞机股份有限公司,中航哈飞,江西昌河,江西洪都,浙江西子,航天海鹰,航天特种材料及工艺技术研究所。39家一级供应商里面有23家中国供应商。
美国:标翼,CFM国际(美国GE和法国赛峰50%/50%的合资公司),唐纳森,通用电气,霍尼韦尔,派克,罗克韦尔柯林斯,穆格,联合技术,总共9家。
法国:赛峰,卓达宇航,泰雷兹,总共3家。
其他,荷兰福克,德国利勃海尔,英国美捷特,日本松下电器,各1家。
这里面在过去的几年获得过供应商金奖的有:CFM国际,通用电气,穆格,派克,罗克韦尔柯林斯,昂际航电,中航成飞,中航飞机,江西洪都。上图里面有金奖标志的就是。
9家金奖供应商里面5家欧美公司,中国公司有4家,足可以看出欧美的优势地位,同时也可以看出,中国大飞机C919的39家一级供应商里面,来自日本的只有1家,而来自欧美的15家。C919的9家金奖供应商里面,一家日本供应商也没有。
其中最为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上海的昂际航电公司,该公司是中航工业和美国GE各自出资50%于2012年组建。中国希望该公司能够承担中国民航航空电子系统国产化起步的任务,该公司在成立之初,聘用了大量的外国专家,但是到了2018年,绝大多数员工已经是本土的工程师。全公司员工来自12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区,55%具有硕士以上学历。
在C919国产大飞机项目中,昂际航电负责航电系统所有硬件、软件和系统开发与集成。同时直接负责3个航电工作包(暨五个子系统)的研发,包括航电核心处理系统,飞行记录系统,综合显示系统;机载维护系统等。
不只是航电系统,中国在推进大型民航客机研制的过程中,对所有的重要核心子系统零部件都进行了自主化布局,几乎在所有领域都成立了合资公司。
在中国商飞的一级供应商中,有中航工业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和中航南京金城两家公司,这两家公司是做什么的呢?
2014年,西安飞控和南京金城,分别在西安和南京和美国派克宇航公司成立合资公司。派克宇航和西安飞行自动控制研究所之间的合资企业名为Parker FACRI Actuation Systems,设在西安,将为C919飞机开发飞行控制作动系统。
什么是飞行控制作动系统?飞机在飞行过程中,会遇到上升气流,侧风等的影响导致飞机产生左右,上下的偏移甚至偏转,这需要飞机具备控制机身稳定的能力,否则飞机将会失去控制。
西安飞控的合资公司负责开发飞控系统,包括水平安定面配平作动和电机控制,水平安定面也就是飞机尾翼的水平面。以及副翼、方向舵、扰流板和升降舵助力器以及远程电子单元。副翼就是飞机翅膀远离机身外侧的一块可以移动的翼面,扰流板大家经常见,就是飞机降落的时候,飞机机翼上面升起来加大风阻减速的那块板。
派克宇航和中航工业南京金城的合资企业名为NEIAS Parker Aero Systems & Equipment,位于南京,为C919开发全套燃油、惰化和液压系统。燃油系统好理解,就是包括发动机供油,辅助动力单元供油,加油和泄油,燃油计量和管理软件。惰化系统包括空调和电子控制,以及富氮空气生成与分配,降低飞机油箱内燃油蒸气的可燃性并提升飞机安全性。另外就是液压系统,液压系统就是飞机的动力神经,比如说飞机要收起和放下起落架,控制机翼的运动来转向等等,都需要液压系统提供力量来完成。该系统还带有一个用于监控C919综合模块化航空电子设备控制器的软件包,提供必要的功能来驱动和控制飞机的飞控系统、起落架、转向系统以及反推装置。
实际上派克宇航还是已经量产的ARJ21机型提供燃油、液压和飞控作动系统供应商,并且一直是ARJ21的金牌供应商之一。而南京金城则通过合资公司联合研发来学习技术。
以上可以看出,对于民航客机最为核心的发动机,航电系统,液压系统,飞控系统等,中国都在安排本土公司,在通过和外方合作过程中实现技术的掌握和转移。对于一些外方不愿意成立合资公司转让技术的,比如CFM提供给C919发动机就不愿意转让技术,于是中国安排了中国航空发动机公司在负责自主研发,2018年5月,中国航发集团研制的大型客机发动机CJ-1000AX验证机首台整机就在上海点火成功。
几点基本的事实。
就整机系统设计整合能力而言,中国强于日本。不只是军用飞机歼20,运20,空中预警机等军用飞机,中国已经领先日本。在民用飞机领域,中国ARJ21飞机2015年已经投入商业运行,并且安全飞行4年,每年产量在稳步提高,而日本MRJ已破产,更重要的是中国的飞机整体设计由本土团队完成,而日方的MRJ则聘用大量的欧美技术人员进行飞机整体设计。
2018年,日本共同社1月26日的报道, “MRJ的研发成本超过当初预估的接近2千亿日元(535.7亿新臺币),膨胀至近1万亿日元。为取得迟迟无法获得的型别检定证,三菱重工的宫永俊一社长去年(2017年)1月採取大量聘用外籍技术人员的方针。约2千名研发人员中,外籍研发人员超过600人。由穿梭于世界飞机研发一线的专业外籍技术人员主导研发。日本MRJ的研发人员,竟然有30%来自国外。
MRJ是和ARJ对应的支线客机,像中国C919这样的大型民航客机,日本还根本没有提上日程,而中国从2008年开始正式启动C919项目,中国已成功日本已放弃。
也就是在欧美之外,中国是唯一有希望在民航客机领域赶超的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