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上网冲浪,我发现有许多小伙伴在辞职之后,非但没有另谋高就,反而跑到街上卖烤肠去了。
他们卖的烤肠,一般都是用超市中随处可见的淀粉肠,然后通过烤制,涂上蘸料,以稍高的价格卖给顾客。
最近转行卖烤肠的年轻人多了好多。
比如有上海男模,直接走下T台,转行卖起了烤肠,评论区还有很多我看不懂的话:
比如看起来和卖烤肠毫不相关的会计,也毅然投身到了烤肠的怀抱:
甚至还有人亮出了自己的会计专业资格证,来证明自己不卖假肠:
根据我的搜索,我发现特别特别多会计转行去卖烤肠…
是会计太苦了,还是烤肠太好卖了呢:
愈演愈烈的“卖烤肠”风潮,背后甚至还有国家卫建委的“推波助澜”。
当然了,人家不是来科普烤肠的健康问题的,而是鼓励医护人员下班做兼职。
于是许多护士姐姐就在下班后支起了小摊:
除了会计和模特,还有许多职业转行卖烤肠,其中不乏老师、产品经理这种看起来比较高大上的职业:
烤肠卖多了,不少年轻人也有总结出自己的一套经验。
首先,是关于淀粉肠的选择上。
有网友就总结出不同品牌淀粉肠烤出来的味道,发现双佳火腿肠最好吃,双汇的一般般。
最出名的双汇质量最拉,是不是应该要反省一下了。
除了在淀粉肠的选择上有讲究,烤法也是许多年轻人容易出错的地方。
于是也有博主进行了经验总结:
那有的小伙伴就不明白了:
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多年轻人转行去卖烤肠了呢?
这个问题,得从两个方面去说。
从烤肠的方面,不难看出,摆摊卖烤肠的路子,最大的优势就在于成本较低。
路边摆摊省掉了店铺成本,自己亲自烤肠省掉了人力成本,淀粉肠本身的价格也比较便宜。
有人做过统计,综合成本大概在500元-1000元左右,就能上街摆摊了。
这个价位去开搞,即使赔了损失也不会太大。
另一方面,也有不少年轻人在谈到为什么要去烤肠时也提到:
相比于在公司摸爬滚打,烤肠的时间更自由,也是自己喜欢做的事,做起来会更有动力。
在去年,#00后宁愿摆摊也不想上班#还上了微博热搜。
感觉「挺自由、轻松」,还收获了健康和快乐,是不少年轻人对摆摊的第一印象。
另外,一个人烤肠也不需要社交,不需要面对公司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更不用搞办公室政治。
不少卖烤肠的年轻人,都是被上一份工作折磨太惨,最后做起了烤肠。
有摊主在接受采访时表示:
在摆摊的日子里,她为积压已久的情绪找到了一个释放的出口,在和许多陌生人接触的过程中,获得了很多能量。
当然了,烤肠若非无利可图,也不可能吸引那么多人入行。
理论上,成本低,自然就有利润空间。
在各个社交平台,就有不少人分享了自己赚钱的经历。
这无疑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然而摆摊卖烤肠真的有想象中那么美好吗?
我们不妨看看亏本了的小伙伴怎么说。
在一众亏本的“烤肠者”中,有几个痛点很难处理。
首先就是烤肠本身就没有想象中那么容易烤。
串肠和烤肠的时候,如果手法不对,非常容易造成肠体开裂,血亏一根肠:
如何把控火候也是新手迈不过去的一道坎,对油的质量也有一定的要求:
此外,由于一根烤肠的单价比较低,因此毛利相对来说也低。
这就意味着若想靠烤肠赚钱,需要生意足够好才可以。
否则就很容易陷入一个怪圈:赚的钱都拿去进货了,然后一直没赚头。
除了自身容易出问题,外部因素也是制约不少年轻人的一个重要原因。
作为流动摊贩,非常容易因为占道经营而被城管驱赶,给年轻人一点小小的公权力震撼:
说了那么多,我并不是想打击大家卖烤肠的热情。
只是想提醒一下:任何创业都是有风险的。
哪怕是烤肠也不例外,我们不仅要看到风风光光的大赢家,也要看到背后一群赔本赚吆喝的失意者:
在我看来,我还是比较推荐在有一份稳定工作的前提下,将烤肠作为一个副业,工作以外的时间去摆摊。
贸然全职去卖烤肠,个人觉得还是有一定的风险在里面的。
从去年的“后备箱集市”,到今年地摊经济的蓬勃发展,这其中也反映了不少年轻人不愿摆烂、努力搞钱的生活态度。
通过摆摊,年轻人给自己的未来找到了另一种可能性,无论最后赚钱与否,都是自己的一段人生经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