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成都市区民间川剧团现状评析》一文作者了解,成都至少有15家民间川剧团,每天午后两点有演出,无论天晴还是下雨始终不断。一年365天除春节前后因演职人员返乡放假不演出外,每家剧团的演出年均在350场以上,大小剧目则在100至 200个之间,观众人次约在 4万左右。
对于川剧的印象,小时候我以为川剧是老人的专利,唱腔拖得长长的,锣鼓喧天;后来,因为刘德华拜著名的川剧变脸大师彭登怀为师学习变脸,很大一阵子以为川剧就是变脸,变脸和吐火就是川剧。
我的母亲是四川人,我生长在成都,但是估计我们和多数四川人一样,没有正儿八经看过几出完整的川剧。搬起指头儿算下来,我早年竟然也算看过两出:
最早接触川剧,是市艺术剧院姐妹推荐的改编自李劼人代表作《死水微澜》的同名川剧,记得我们当时一起看VCD,可以反复回放,她把戏里面的台词模仿得维妙维肖:“……要啥子,有啥子……”,然后两个人乐得前仰后合。
后来又看过一部魏明伦和南国创作的历史剧《巴山秀才》,当时坐在剧场最后一排,太远,看不清楚演员的表演,但是因为侧幕两边都有台词,记忆中仍然是非常精彩的一部戏。
艺苑中,很多美好需要沉潜其中,才有机会发现其中的美妙和珍贵,高雅艺术莫不如是,就象人生境界从童年到盛年,从简单到丰盈,从单薄到深刻,总要经历些磨砺。
去年底,经唐福春老师推荐,我有幸去城市音乐厅看过一出川剧——《花自飘零水自流》,算是又圆了一回川剧梦。我算不上川剧迷——因为朝九晚五工作的关系,只能碰上一出看一出,但是对川剧一直保留几分好奇,川剧中演绎的许多故事,川剧中丰富精彩的奇巧技艺,始终吸引我想要去探个究竟。
唐福春老师是一位资深川剧拥趸,老人家耄耋高龄,退休后致力于弘扬川剧,不仅自费主编出版川剧画册和文集,还个人出资在四川新闻网麻辣社区面向社会征文,在非遗文化传承领域默默奉献,孜孜不倦。
川剧激昂的高腔将角色复杂的内心世界艺术化、舞台化,精妙之处正是它不同于通俗简单的“好听”,而是需要观众沉下浮躁的心灵,走向剧场,靠近如手工精作的川剧人,沉醉其中,她象京剧般鲜活热闹,又如歌剧般深沉厚重。
川剧就象川菜,带给人热辣绵延的感观享受,刺激素日理性克制的内心,让观众在激烈的鼓乐和高亢的声腔中,跟随剧中情节领略古今人物情怀,感悟历史人文精神。
川剧就象流动的画作,用灵动有声的色彩诉说人间故事:千古风流、才子佳人、草莽英雄,是巴蜀大地精妙奇绝的博物馆,从唐朝溯源至今,从“川戏”到“川剧”,她已历经近两千年历史,曾开创“蜀戏冠天下”的辉煌。
在新媒体的冲击下,川剧渐渐成为小众关注的真空地带,鲜有机会走进大众视野,然而随着复古风潮的崛起,相信假以时日,川剧也会有一天,通过和新媒体的积极融合,找到科学合理的模式拓展创新,走进春天。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通过腾讯视频《中国有川剧》综艺节目走近川剧,欣赏川剧,了解川剧人。 2023.3.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