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7903|评论: 0

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之学校行动:专家解读与校长心得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3-31 16: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022年,教育部颁布了《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义务教育各学习领域16门课程标准。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从学校层面理解、推动教育的高质量发展?如何更好地使高质量的教育体系内涵更加丰富?学校教育如何在基础教育高质量的时代要求下办出特色?

3月27日至4月3日,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暨成都七中初中学校第十五届教育研讨会在成都七中初中学校举行。活动聚焦“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之学校行动”,以专题讲座、校长论坛、学科研讨等形式,深入探讨学校文化、特色发展、课程建设、课堂改革等议题。

0.jpg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新课标引发的学校与教师的新变化

1.jpg

本次义务教育课程改革有四个核心:基于未来教育观的课程理念;基于核心素养观的课程目标;基于理解性教学观的课程内容;基于跨学科学习观的课程组织;基于表现性评价观的课程评价。

新课标的落地需要地方经验与学校智慧相结合,涉及课堂教学、考试评价、教科研、教师发展等各个环节,需要系统地整全推进。

新课标引发学生学习方式的变化:

强调实践的育人功能,加强知行合一、学思结合,倡导“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将学习由“解题”转变为“解决问题”。让课堂与世界相连接,让学习与生活相融合。通过真实情境中的深度学习,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关键能力。

学校要模拟真实的生活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解决问题,并由此能够迁移到未来生活之中。学校要开展综合性的跨学科主题学习,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整合两种或两种以上学科的观念、方法与思维方式以解决真实问题、产生跨学科理解的课程与教学取向,提倡项目式的深度学习。

突出“联结、生成、迁移”三大学习要素。课堂立足于“知识从何而来,又到何处而去”组织教学。联结新旧知识融合贯通与生成。强调学习是一种生长不是复制,在学习中重视个体学习经验迁移至其它情境中去,素养立意,深度学习,培养从旧知到新知的问题解决能力。

新课标带来教师能力要求的变化:

课标与实际生活结合,教师要增强结合实际的能力。以数学为例:教师需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用数学的语言表示现实世界。回归现实世界和实际应用,不要再去钻研那些偏难怪题。

增强以课育人能力,实现从照着书本教知识向培育“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转变。新课标体现了特别强烈的育人价值导向,加强了品德、劳动、信息、艺术课程的学习时间,调整了学习内容,明确了道德与法治课程政治认同、道德修养、法治观念、健全人格、责任意识,在语文课程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历史课程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方面的培养要求。

增强跨学科主题教学能力。开展综合性跨学科主题学习,整合不同学科的观念、方法与思维方式以解决真实问题、产生跨学科理解课程与教学取向。提倡项目式深度学习,突出“联结、生成、迁移”三大学习要素,在学习中重视个体学习经验迁移至其他情境中去。

增强评价学生的能力。教师会评价学生,才能因材施教。《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要求教师给每个学生写述评。

增强信息素养和能力。教师的教学能力是由学科知识、教学法知识和技术知识综合起来决定的,由此确定明确的教学目标,精选教学内容。

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成尚荣:在四个“来去”之间生长教师精神

2.jpg

从陶行知的“来”“去”看教师精神,是“人生为一大事来,做一大事去”,是“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教师精神实质上就是教育家精神。

要在四个“来去”之间生长教师的价值精神、道德精神、研究精神和儿童精神。

从问题中来,到课改中去;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从儿童中来,到儿童中去;从时代召唤中来,到未来中去。

成都七中党委书记、校长易国栋:学校最大的“硬件”是教师

3.jpg

“时光沉淀学校文化,学校文化塑造师生的精神长相,个体水平与整体水平的互为影响,关键在个人的内驱力与自驱力,这两种永不衰竭的能量,带动学校不断向前。”易国栋说,影响成都七中高位发展的因素有很多,但首要的有两条:

一是坚守学校的优良传统,比如,坚持素质教育理念,坚持在各种工作中打“团队战“,坚持“聚焦课堂”,坚持“创新课程”,坚持加强班科教师集体、备课组、教研组和年级组的建设,高度重视保障教学质量的常规机制;

二是紧抓教师队伍建设,以“不当教书匠,要做教育家”的精神,引领教师要有书卷气、教研有学术气、校园有书香气,有政治上的进取心、事业上的责任心、育人上的挚爱心、工作上的自信心,在合作中诠释共同创造、共同分享、共同承担的团队精神。

学校的发展是校长的使命与任务,更是教师的责任与任务,因为学校的发展,本质上是教育质量的提升,办学品质的提升,更多优秀学生的成长发展。学校最大的“硬件”是教师,对于教师的发展,尤其需要精神文化的滋养。

成都市大湾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赵泽高:特色课程支撑学生多元发展

4.jpg

学校的特色发展要注重内涵建设,要从文化、理念、制度、课程、课堂、教师行为、学生行为、价值追求等方面系统发力,要由标准化、规范化向高质量、鲜明特色进阶,从而更好地为学生的卓越人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好学校一定有先进的文化理念,卓越的教育质量,面向学生全面发展、终生发展、个性发展的共性。好教育一定是围绕每一个个体,用最恰当的方式、最大限度地激发出学生的潜能。

大湾中学的课程体系始终贯穿“循道尽性、化育成人”的教育理念,从人与自我基础性课程入手,让学生认识自我的兴趣、性格、优势、能力、价值、潜能……

学校根据自主发展的课程原则,以特色选修课、社团课、大家讲坛、生涯规划、我说我行等实践形式,培养学生在中学阶段自我认识、自我反思、自我调节和自我规划的关键能力。

此外,学校还开展双语基地班(中加、中法、中韩班),日语班、俄语班等多语种的外语教学,与高校合作丰富外语学习资源,友校交流增强多语学习兴趣,实践与知识、探究与趣味相结合,让学生在人文交流中拓展延伸,在国际化道路上保持不变的中国心。

成都七中初中学校党委书记、校长李笑非:课程蓄力,滋养学生卓越气质

5.jpg

学校致力于培养好奇、独立、机智、关怀特质的学生,通过课程这个跑道,让学生成为一个学习者、思考者、创新者、引领者。

在课程建设中,学校着力建构“是范课程”。“是”关涉事实与本质,指向正确的价值取向和积极向善的追求;“范”关涉行为与精神,指向卓越的行为表率和精神风范。

从“是范课程”的核心要义来看,课程育人表达的就是创造适宜学生的教育,学校的“是范课程”是德范、学范、行范的统一。

“德范”滋养生命德行,塑造高尚品格。形成了在学习中思考、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收获的促进学生品格成长的特色德育。

“学范”奠基生命智性,提升学习能力。学范是基础,不仅重知识学习,重能力培养,更重思考、判断、表达。学范课程学习采取的是分层分类同时推进、主题学习穿插进行、模块教学常态实施的方式。

“行范”尊重生命个性,增强社会责任。在行范中,我们打破学习的时空限制,提倡让学生在参与体验中格物致知,增强自信并服务他人与社会。我们让课堂、自然与社会融为一体,引导学生多角度思考与实践。

成都师范附属小学汇源校区执行校长何琳:以评价找到学生的成长阶梯

6.jpg

教育评价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牛鼻子”,是学生成长的助推器。以素养为导向的评价要契合时代发展需求,看见每一个学生,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每个孩子的学习路径与节奏,用动态眼光看待学生。让评价与学生成长同频,激发学生动力、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和全面发展。

如何通过“四个转向“,实施素养导向评价?

1、从关注学业成绩转向关注学生全面而有个性的发展,建立多维、立体的评价系统。全面发展,不是指每个学生每一样都要发展得很好,而是每一样都能得到均衡的发展。个性发展需以“适切教育”的理念,充分尊重与认同每个孩子的差异性,注重激发个体潜能,促进个性发展,让学生感受到人人可为。

2、从关注结果评定转向强化过程的教学述评,“探索建立中小学教师教学述评制度,任课教师每学期须对每个学生进行学业述评”。开展基于证据的评价,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观察、记录、分析,从课堂参与、课后作业、学习习惯等多方面进行实时评价。以信息技术为教学述评赋能,助力精准施策。基于常态化教学情况和信息化监测数据,实现“一生一画像”。

3、从单向度的教师评价转向加强学生自我评价。传统的评价通常是单向度的,教师是主要的评价者,学生在评价中缺乏参与性和话语权。素养导向的评价要提供机会让学生开展自我评价,鼓励学生不断进行学后反思,构建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动力系统。

4、从单一的纸笔测试转向多形式测评。一方面,提高纸笔测试的命题质量,强调命题的开放性、情境性,考验学生的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另一方面,积极探索非纸笔测试。通过学科及跨学科实践活动,对学生表现性行为进行测评。既考察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又考察思维过程、创新意识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成都师范银都小学党委书记、校长文莉:学校教育的目的是达成学生的自我教育

7.jpg

人的终身成长要依靠自觉,自觉是行为与思想的统一,教育的最终走向是实现人的自我教育,而学校就要尊重学生生命的本性,给到足够的自由,创造充分的条件。

1、定起点:以优势带动全面发展,每个孩子成为最好的自己。因材施教,每个孩子都有优势,以优势带动全面发展;因地制宜,每间教室都是心育教室,每位教师都是心育教师;因势利导,关注每位学生成长中的心理需求,将成长中的点点滴滴问题转化为心育契机,及时疏导化解问题。

2、建生态:全面全员全程联动心育,师生家长共建共创共发展。家校社全员联动:法制副校长+校级+德育处+各部门、专业家长志愿者+心理专职教师+学校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全校教师+学生;全程联动:落实沟通路径,关注每一位师生状态,及时回应。跟踪发展过程,了解每一位学生需求,及时调整教育教学。

3、建课程:倾听每位学生心声,从求助—互助—自助。专门课程如:沙盘游戏,心理健康课+学科融合课+学生个辅和亲子团辅活动;渗透课程如:学科渗透,每科教师及时关注协调;支持课程如:倾诉烦恼,学生同伴面对面咨询互助。

4、搭舞台:关注每位学生需求,从自我认识一自我调节一自主选择一自主合作一共同成长。在校园,人人真诚微笑问候,有各种渠道可以倾诉求助。在课堂,人人有发言和展示的机会,教师关注并指导每个学生。在班级,人人有班级志愿服务岗位、喜欢的团队、展示的机会。在学校,人人都有全校展示的机会。在社团,人人有C位展示的舞台,更为身心特质孩子量身定制。

8.jpg

成都师范学院教授、成都市陶行知研究会会长姚文忠寄语众人始终把陶行知教育思想落实在行动上,于行动中释放新的活力。四川省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查有梁对校长论坛进行了点评。

成都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谭文丽、成都高新区教育文化体育局副局长匡世联,深圳市陶行知研究会、重庆市陶行知研究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陶行知研究会、贵州省陶行知教育思想研究会等陶会代表出席会议。

此次活动以线下与线上同步直播的形式举行,除了专家讲座、校长论坛,还设置了德育论坛、课程教学论坛、学科展示课等环节。

9.jpg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6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