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前先说下农村的基本现状 1.农村人口持续减少。打工的走了、读书的走了、买房的走了,在10到20年内,农村老人的逐步过世,离开农村的不愿回去,农村人口面临断崖式的下降,特别是一些偏远、交通不便的农村地区,人口减少更加严重。 2.年轻人不愿回村。城市中有着更好的工作机会、教育条件、生活便利,年轻人不愿回村,同时也存在一已不熟悉农业生产,二不适应农村生活,三收入差距大的问题,现在的65后及70后有可能回归外,80后的基本没有回到农村的可能。 3.农村就业创业机会少。现在农村吸引发展的农副产业,能够提供的都是一些零工,根本吸引不了年轻人回乡务农;同时投资农业的风险较高,在外务工的年轻人也不愿回乡投资农业。 4.农村土地流转问题。现在虽然很多农村人口外出,但这些外出人口的承包土地没有流转或者交由其他人耕种,导致很大面积的土地撂荒。村两委也没有动力及门路将土地进行流传承包。即使能够流转出去,也是条件相对较好的土地能够流转,剩下较差的土地;同时存在个别租地农户租约到期不再续租,造成投资人前期投入的损失。 几点建议 1.建立村级农副产品收购渠道。农村要想富,必然要有获得收入的渠道。现在很多的农产品由于销售渠道的不畅,剩余农产品要么烂在田头、要么作为家禽家畜的饲料。究其原因是如果以个人外销农产品,一次只能携带100斤以下甚至更少的农产品,除去到乡镇的路费、中午的餐费还能剩下多少,并且还不能保证能够全部卖完。如果能够解决销售问题,农村留守人口通过种植蔬菜水果、养殖鸡鸭猪羊都能够获得一定的收入,那通过农副产品的销售,能够带动一部分的农业收入。 2.建立到县市城区的销售渠道。村级收购渠道建立后,同样需要将农产品销售出去,这就需要在临近的县市建成销售渠道,完成最终的销售。在前期销售量较少时,一是机关事业企业的食堂进行采购,二是在农贸市场进行专点销售,三是允许在规定的地点自行选点进行销售。当销售量较大的时候,可以形成有规模的外销渠道、农产品深加工企业、订单式农业生产等形式。 3.建设良种、良苗繁育工厂。当农副产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对于良种良苗的需求量大增,而个人很难有途径获得这些优质资源,这就需要政府出面建立相关繁育工厂,集合技术专家力量和优势资源渠道,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在前期以政府发放良种、良苗进行补助,后期步入正轨后自行营利。 4.培育互联网销售网红或团队。在完成农副产品向大城市销售后,地方政府可以培育与农产品生产相关的网红和网购团队,以生态环保、有机绿色作为宣传重点,带动农副产品的销售以及特色乡村旅游的发展。 几个具体细节 组建农副产品收购渠道。人员:村干部或者后备干部。经费:财政经费试点购买农用三轮车并给予油费补贴,规定每月下社入户的收购次数。人员工资:后备干部的工资及参与收购运输的差价收入。 土地流转问题。对于撂荒两年以上的土地,农村集体组织可以根据《土地承包法》第四十二条收回具体土地承包权,并取消其农业相关补贴,但保留同面积其他位置土地的承包权力,即土地承包的置换。通过土地承包置换,可以解决个别农户不愿流转和部分土地撂荒问题,也为土地大规模租种及农业投资奠定基础。 农民积极性问题。前期采用政府免费按户或人口发放种苗,通过收购数量来判断农户的种养殖积极性,如果积极性高的第二年可以按照2至3倍基数发放种苗,积极性低的还是按照基数发放。第三年参照第二年的基数继续按照积极性高低发放种苗。按照这种模式可以实施三到四年,但设立最高限额的发放标准,当达到最高限额后就不再增加免费发放数量。当一个农户达到最高免费领取限额后,其种养殖规模已经达到一定程度,同时也是起到了示范带头作用,吸引在外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发展农村经济。 网上的兄弟伙有其他建议的也可以发表出来,集思广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