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喜欢逛街边摊吗?有没有注意到街边摊的变化呢?
曾经,成都到处都是小吃摊。我依稀记得小学的时候晚上和爸妈在春熙路太平洋电影城看完电影出来,周围售卖衣服的店铺早就打烊关门,但属于手提串串的时间才刚刚开始。那片空地、台阶上挤满了手提串串的摊位,已经被串好的肉食、素菜在竹编簸箕里呈扇形排开,等待着饥饿的食客。就这么坐在路边就着唯E豆奶来一顿串串,简直不要太香。还有一些更流动的摊贩,连座位都没有,只能站着吃,但不妨碍它的味道很香。
后来,随着城市发展,对于流动摊贩的管理越来越规范,街边也少见这些小吃摊了,确实也少了一些烟火气。但最近成都开始鼓励夜摊经济发展,出台了一些政策来使摆摊更规范,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加入到了摆摊的阵列,新鲜的血液给夜摊注入了更多可能。不同于以前的传统小吃摊和玩具摊,年轻人热衷于捣鼓些稀奇玩意儿。各色手作饰品,比如手串、钩织娃娃、摆件干花、香薰蜡烛、穿戴甲等;西式甜点也是新宠儿,什么戚风蛋糕、千层、慕斯都来;被装饰得很漂亮的季节性的传统小吃,比如冰粉、凉虾、凉糕等;街边小酒馆,提供现场调酒服务;甚至还有街边红酒煎牛排······跟传统小吃摊的区别就是,年轻人开的摊子主打的就是一个新奇、好看、整活。
成都现在比较火的三色路夜市就是个典型,很多年轻人开着车,拿后备箱当摊位摆摊。感觉有些人都不是来赚钱的,就是想来玩顺便交友的。那卖的东西也是五花八门,让人眼花缭乱。东看看西看看,一晚上就过了。
还有前段时间火爆全网的青蛙玩偶卖气球,一时间全国各地都是青蛙在“卖娃”。整活也是年轻人的拿手绝活,有些摆摊卖的东西可以说是看不到意义,但就是凭借着一手好活出圈。这大概就是情绪价值的魅力。
相比于以前,摊位确实变得五彩缤纷的,但好些摊位只注重新奇好看,却忽略了最重要的问题:质量。以前的小吃摊那确实是凭着好吃杀出一片天地,也许没有摆盘,也没有好看的包装,摊位也是久经烟火,但好吃便宜就是它的底牌。现在一些摊位总是先用花花绿绿的装饰吸引眼球,但其实卖的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网红小吃,味道也是一脉相承的咸和辣。这样的摊位兴许能一时间吸引顾客,但回头客就不会很多了。
部分夜摊在食品种类向网红靠近的同时,价格也在向网红价格看齐。之前就在小红书上看到吐槽成都网红夜市东西难吃、价格贵。流动摊位少了门店的成本,也少了一些有力的监管,存在乱收费的现象。明明摆摊就已经为商家大大节省了开店的成本支出,味道根本不出众,就餐环境也简陋,但东西却卖的比店里贵得多,这又是什么道理呢?
当流动摊变成了一种网红经济,它就变味了。网红经济总是昙花一现,看起来享有一时热闹,真正能留下来的却不多。我还是比较怀念以前那种只凭味道就俘获我的小吃摊,不管过了多久,一想起它的味道还是会想念当时带给我的快乐。
流动摊还有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那就是卫生和噪音。不乏有人投诉夜市生意火爆,夜晚扰民,以及白天来临摊贩走后满地垃圾无人处理的问题。现如今允许定点摆摊无非是为了发展经济、打造文化符号、方便民众消费,但要是夜晚吵得人无法入睡,并且油烟飘散居民楼、满地垃圾等着环卫工人来清洗,那到底是便民还是扰民呢?希望今后能有更有力的监管措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