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日央行公布的金融数据显示,3月新增人民币贷款3.89万亿元、预期3.09万亿元;新增社融5.38万亿元、预期4.5万亿元;社融存量增速10%、较上月回升0.1个百分点;M2同比增速12.7%、较上月回落0.2个百分点。
有没有通缩?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信贷和物价数据的“冰火两重天”,并不能简单归因于经济“扩张”或者所谓“通缩”,不同部门、供需强弱带来的指标“对立”或只是“假象”。
赵伟指出,物价指标透露的线索,与信贷并不“对立”,线下活动修复相关涨价特征突出。
CPI同比由去年底的1.8%回落至3月的0.7%,拖累主要来自食品和非食品类的商品,而食品变化与猪肉等价格紧密相关、受供给扰动较大;
非食品类商品,一方面受能源价格回落的影响,另一方面缘于家电、汽车等耐用品价格回落,与相关需求偏弱、原材料成本压力缓解等有关;
而衣着、旅游、医疗服务、家庭服务CPI均明显抬升,指向与线下活动相关的价格上涨。
广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郭磊也指出,当前宏观经济的特征是走出谷底、有效需求不足、分化式复苏;对价格来说,又进一步叠加了基数因素和周期性。
在郭磊看来,这种情况不能以简单的通缩界定,特别是从工业价格周期位置来看,应已在谷底附近。
平安证券首经团队也指出,应理性看待二季度国内物价数据的“类通缩”表现。一方面,海外输入性因素的扰动较强。去年二季度俄乌冲突升级“输入通胀”,而今年二季度海外经济下行风险加剧“输入通缩”,对我国物价读数造成扰动。
另一方面,房地产和就业形势偏弱、汽车行业“去库存”,反映出内需处于低位,一定程度上抑制国内物价表现,但也要看到,服务业(非居住)、中下游制造业价格在边际修复,表明国内需求仍处修复通道。
不过,国泰君安(行情601211,诊股)宏观则提醒,2季度需要警惕通缩风险的升温,其一,核心通胀持续低位主要受到高失业率的压制,短期需要警惕“失业-通缩”螺旋的形成,其二,二季度内需放缓,海外劳动力市场降温带动外需下行加速,工业品通缩有望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