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7103|评论: 9

袁世凯的新政与邛崃县名称的出现

[复制链接]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发表于 2023-4-24 09:1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袁世凯的新政与邛崃县名称的出现

                 一、袁世凯的”废府存县”对邛崃的影响

  清明节,应邀去大同拍摄了李氏家族举行清明宗亲会,感谢主人的引导,考察了大同陈沟他们的先祖李万辅同治12年(公元1873年)的墓碑,上有”尝思李氏江南名士,陇西故家,明时入蜀,卜宅邛崃,以历十余世。”的碑文,其中“卜宅邛崃”中“邛崃”二字引起了我的兴趣。
在考察邛崃地名演变的历史中,有一件事一直使我感到迷惑,我也一直在关注它。那就是在民国初时,行政区划调整,为什么将邛州更名为邛崃县,而邛崃在历史上是罕见作为行政区划名称的。另外,用邛崃作为行政地名,很容易与荥经雅安的邛崃山,邛崃关产生混淆。现在地名命名为了避免撞车,同名是要尽量回避的。后来也证明,因为这个邛崃,很多人将荥经雅安的邛崃山,邛崃关与邛崃县的邛崃搅混在一起。将彼邛崃当此邛崃,反认他乡是故乡。那句“万里碧鸡使,叱驭问邛崃”里的邛崃,就不是我们脚下的临邛。
  邛崃几乎是地名的专用词了。拆开两字看,邛字已经比较生僻了,而崃字更是生僻里的生僻。有人认为,崃山就是邛崃山,有人认为,崃山是指临邛城边上的山,有人认为崃山就是蒙山,还有人认为,崃山是《山海经》里面记载的其中多怪蛇的崌山。我一直有一个问题,当时为什么要选如此生僻的名称呢?
  邛州更名为邛崃县,这要回溯到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袁世凯当政时期,要施行新政,其中有一项就是改清廷的省、府(州)、县(州、厅)管理体制为省、道、县三级管理体制。明显看出,就是要去除“府、州、厅”的建制。这是对清廷架床叠屋的行政体制的改革,但也有人说,这是袁世凯为了削弱地方权势而想的办法。  
  这个政策在南方施行的比较好。但实行的手段比较粗暴,用现在的话,叫“一刀切”。就是将府的这一级行政机构直接裁除,例如成都府,雅州府,也被撤销。另外,将州改县,将这些县,直接由省上管辖。至于后来设道设市设专区,那是后来的事了。
   袁世凯这个新政,历史上称为”废府存县”。它在中国南方推行得比较好。对中国地名和行政区划变化,影响深远。因为府从行政区划中消失,使市的建制后来才因势而起。最有趣的是,府名消失了,那些府的附郭县,也就是府治所在的县,后来居然李代桃僵,成为一个专区,市的名称,例如成都府的成都县,雅州府的雅安县,叙州府的宜宾县。它们后来成为成都市,雅安市,宜宾市。
   按照地名学上说法,省、府(州)、县(州、厅)这些是行政区划名的通用名;成都,邛,崇庆,蒲江,大邑这些,称为专用名,专名具有独特性和标志性。通名往往标示这个行政区域的级别。通名与专名,它们的结合就组成行政区划名称。因为府的这个级别撤销,府名就直接消失了,但要废掉州这个行政级别,设为县,也要去除州的通名。
  依照袁世凯的颁发的《划一现行各县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规定,“现设有直辖地方之府及直隶厅、州地方,该府、该直隶厅州,名称均改为县”;“现设厅、州地方,该厅、该州名称,均改为县”。
    邛州是直隶州,也要将名称更改为县。在明清时代,州分散州和直隶州。都叫州,如现在的直辖市和县级市,都叫市。但它们不是一个级别,有比较大的区别。在清代省辖的直隶州可以领县,就是可以下属几个县。而府辖的州则不领县,为散州。清末的崇庆州就是下属成都府的州。而邛崃是直隶州,领蒲江大邑两县。从历史上来看,直隶州与府属于同一级别,府官初为正四品,乾隆十八年(1753)改为从四品。而直隶州官为正五品,直隶州与府比较,只是稍小,政事稍简而已。随便说一句,如果从邛崃的历史地位来看,邛崃确实应该建设成为成都的西部中心城市。
   袁世凯对各州行政地名的改变,也是比较简单的,直接将通用名改为县,将州的行政地名切除州字,换植县字,就完成了。级别与县同。例如彭州改为彭县,崇庆州改崇庆县。彭州和崇庆州,历史上都有非常好的名字,但它们没有取用。其实这种做法是符合地名更名的规范的。一般来说,对地名的专用名的更名,应该慎重,彭,崇庆这是专用名,一旦更改,往往对社会影响较大。而通用名,如镇,乡,县,市,街道,影响较小。例如夹关,只要专名是夹关,后面通用名为场,为乡,为镇,为街道,不管是夹关场,夹关乡,夹关镇,还是夹关街道,人们基本都知道是何处。影响不大。听说,邛崃撤县设市时,就曾经力争用临邛或者邛州为专名,称邛州市或者临邛市,但未获得同意,这其中可能就是考虑尽量保留专用名的原因。

                 二、命名邛崃的原因探讨

  应该说,民国初将邛州更名为邛崃,虽然当时没有民政地名之类的机构来负责,但县太爷一定会召集有关官员和对邛崃历史十分了解的乡绅等来参加讨论的,或者征求过他们的意见。邛州更改为邛崃县的名字的这样重大政事,应该是经过深思熟虑的结果。而且也被中央政府批准了。
  我们试想当时更名的模式,彭州和崇庆州模式是主要模式。如果按照彭州和崇庆州模式,将州直接改为县,邛州就成为邛县。但因为邛与穷同音,犯了忌讳,邛县名称会出现不雅谐音。现在的邛崃人肯定不会接受,当时的人也不会接受。不过,在历史上,却确实这样做过,出现过邛县的名称。明洪武九年。邛崃因为降州为县,曾经直接将州改为县,邛州成为邛县,邛县的名字使用了107年。后来,也很少人提及邛县了。这段历史,人们很熟悉,肯定不会再使用邛县的名字了。而永丰,依政,蒲口,邛崃地域上的这些历史地名,因为没有包含邛字,应该不会入选了。
   但为什么临邛这个地名也没有进入他们的法眼呢?临邛县这个名字,是邛崃最早的行政地名,历史悠久。而且一直以来,都将它作为邛州的别名,文人们都喜欢在诗词歌赋中以临邛来代称邛州。我们现在也把临邛作为巴蜀四大千年古城的形象来对外宣传。以至于很多人可能只知有临邛,邛崃,不知道历史上有邛县,邛州。更名如果发生在现在,恐怕绝大多数人会支持选择临邛县的名字。我也一直对那时不采用临邛之名而采用邛崃之名感到不解。我怀疑这也许是由于什么规定造成的。但我们没有找到。我们不知道当时那些决策者将邛州更名为邛崃县而不采用临邛的理由和心理状态。因为没有见到一百一十年前的会议记录。
   但从现在看到的邛崃历史上的各种志书文章和田野调查来看,我感觉到,他们当时选择邛崃作为地名,也许是一个很自然的结果。
    邛崃这个地名,明代以前多指荥经方向的一个地名。没有发现在临邛地方作为行政地名出现。这个地方用得最多的地名是临邛和邛州。而临邛作为巴蜀四大古城,历史悠久。临邛县从公元前311年开始,到梁元帝承圣元年(公元552年)设邛州,,临邛这个名字持续用了863年。另一个就是邛州。从梁元帝承圣元年开始,因军事需要开始置邛州,以后,可能是地理位置的重要性,虽然有时候也用临邛之名,但大多数时间以邛州设置,明清更是一以贯之。经唐宋元明清,到民国的1913年。邛州的名字用了1361年。邛州地名的历史远超过临邛的历史。明清文人在文章中,主流的提法,也是邛州,他们把这座城称为州治。
  邛州要停用,邛县不能用,临邛按理顺位应该是首选的名字,但出乎意料,用的名字却是邛崃。
  在考察邛州更名为邛崃的这件事中,有一个人的言论值得注意。那就是总纂民国邛崃县志的宁缃。
   宁缃(公元1846年—公元1922年),字云若,晚号遇园老人,四川邛崃人,晚清举人,曾任清咸安宫教习、丰润县知县。宁缃退隐邛崃后,(1905)年建成“宁缃宅”。宁缃德高望重,藏书三万余卷。              
   我现在还没有找到宁缃关于邛州更名邛崃的有关具体记述。但他编纂民国县志中发表的一些看法,可以发现一些蛛丝马迹,隐隐约约了解到当时为什么会将邛州改为邛崃的原因。
  我认为,当时他们更名为邛崃,是因为邛崃山,是因为基于对邛崃地理位置认识变化,从他们对临邛地名解释就可以看出来。
   对临邛名字来源的解释,可谓五花八门。不过大致分为邛人说和邛崃山说。临,作靠近,接近讲。这个争议不大。但邛人说者认为,临邛,是指这个地方附近有邛(人)族;邛崃山说者则认为,临邛,是指这个地方靠近邛崃山。
  而宁缃是主张后者,他认为,临邛,就是指临近邛崃山。他在县志开篇中,以“缃案”指出,秦置临邛,“临邛者,南临邛崃大山也”。还说邛崃山,乃“北来之山”,从汉源方向过来,”至临邛之南五里而尽”。所谓临邛之南五里,就是指现在南河上面的土地坡,邛崃八景之一的崃岭朝云,就在这里。按照宁缃的说法,临邛就在邛崃山的余脉边上,甚至可以说成就在邛崃山里。宁缃的这种说法,其实是沿袭了明清的邛崃志书的说法,他们用“邛崃拥峙,䢺水萦环”来描绘临邛所处的地理环境。
   河流与山川是非常显著的地标物。古代常常用山水的名字来命名一个行政区划名。一是直接使用,例如峨眉山的峨眉县,蒲江之蒲江县。二是就在山水名前面加一个临字,如汝河的河南临汝县,沂河的山东临沂县。出现这样不同的命名,可能是当地与山脉江河之间的距离有关。近则直接使用,远则加个临。应该说,两种命名,都是可以的。古人用临邛地名,可能是认为所筑城池虽然靠近邛崃山,但离邛崃山主脉比较远的原因。邛崃山脉是很少的南北走向的山脉,是中国东西分界重要的地理标志山。邛崃处于其南端。宁缃说“北来之山”,”至临邛之南五里而尽”是正确的。
   虽然邛崃临近邛崃山,但在明清以前,很少见到用邛崃来代称临邛的记载。在之前,古籍中出现邛崃之名,仔细考证,往往是指荥经那个方向的地名,如邛崃山,邛崃关,而不是临邛。
   但明代以后,因为大家认为“邛崃(山)拥峙”临邛古城,人们对临邛的地理位置有了新的认识。开始用邛崃来称谓邛州,并开始流传了。明代有一个叫王来贤的诗人,写了一首《游鹤林寺》的诗,诗中就有“欲览邛崃胜,登临也快哉”。我在大同,又看到进士李先珍写的同治12年(公元1873年)碑文,其中“卜宅邛崃”的“邛崃”二字,使我感觉到,明清时期,用邛崃指称邛州临邛,在民间,起码在文化人当中,已经比较普遍了。这也说明在当时选择更名为邛崃,应该不是空穴来风,不是县太爷的完全想当然,它是有一定的民意基础的。由临近邛崃山的临邛名称演变到直接用邛崃名称,这是一个渐变强化的过程,文化人起的的作用和影响比较大。
   由此,说邛崃市的名称是因为邛崃山,是讲得过去的。
   不过,我仔细看宁缃对邛崃地名变化的评论,我却还有另外的一些感受。
   在民国志开篇中,宁缃用“议曰”来发表自己的看法。这个议,有讨论,不同意见的意思。他说,“邛者,山名也,水名也,部名也”。他指出“此地秦名临邛”,但从元开始出现谬误,一直到明清,很多人不知道临邛之义,遂使”临邛昧没”。昧没,是模糊不清的意思。也就是元明清,一直没有搞清楚临邛地名的意思。他又说,“临邛不得谓之邛,亦犹临海不得谓之海,临洮不得谓之洮,临川不得谓之川。”他好像有些言外之意说,犹如临洮因境内有洮河而得名,但不能说临洮就是洮河,同样,临邛境内有邛崃山,但不能将临邛叫邛崃。宁缃在讲了邛崃历史沿革时,说明了临邛因临近邛崃山而名,邛州因军镇而名,但没有说为什么命名邛崃的原因。而此时离邛州更名邛崃事情才只有几年。宁缃的这些话,不知为什么使我觉得他对临邛这个地名特别情有独钟。他对使用邛崃地名可能还隐含有些不同的看法。
   从临邛而邛县而邛州而邛崃,可以看出地名的稳定性是比较差的,地名不但受政治经济文化地理各方面影响而不断变化,有时候,一场风花雪月,一个民间传说,都可能使地名发生变化。邛崃县地名的出现,不是因为地理环境发生了变化,二是人们对地理环境认识发生了变化而造成的。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36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3-4-24 09:51 | 显示全部楼层
图片1.jpg 图片来源于网络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3-4-24 09:57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7009 拷贝.jp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3-4-24 09:58 | 显示全部楼层
DSC07001 拷贝.jp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3-4-26 22:53 | 显示全部楼层
文中提到的,明代有一个叫王来贤的诗人,写了一首《游鹤林寺》的诗,诗中有“欲览邛崃胜,登临也快哉”,诗在鹤林寺读书台一通明代碑上发现,时间是明万历癸巳年(公元1593年)
DSC07514 拷贝_副本.jpg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3-5-8 14:57 | 显示全部楼层
居然很多人关注邛崃县名的来历,好事情。其实简而言之,大约在元明以前,邛崃就是邛崃,临邛就是临邛,它们是不同位置的地名,互相不代称,后来慢慢将它们混在一起了。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4-7-28 08:13 | 显示全部楼层
有人问邛崃县名字的来历,可看这篇文章

发表于 2024-7-30 19:10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4-7-31 12:24 | 显示全部楼层
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地名的命名与一些自然、人文事物是有一定的关联。巴蜀四大古城,源于秦灭巴蜀,秦蜀守筑四城。其中就有郫城和临邛,同期建城,郫城和临邛均是秦灭巴蜀后建,这两地之前是不是区域中心不得而知,但二者名称中的郫和邛有相似之处,且筑城位置均于地理位置有关,临邛以前是成都出发进入甘州前往西藏的必经之地,郫城也是成都出发后,进入阿坝州的必经之地。郫和邛均是阝旁,阝是从邑字演化,用作偏旁时变体为阝,多数情况下表示人多后形成的行政区域,主要和城市有关。和邛字、郫字有关的地名记载,除现在的郫都邛崃两城外,还出现的地名在黄河流域一带,推断有种可能是秦灭巴蜀后,把一些已经用于表示中原地区的地名的字来表示巴蜀一带没有准确记录的地名。比如,目前贵州还有邛水河,因邛水河畔有城,故叫邛水县,现已改名。邛字组成的常用词语不多,大家比较熟知的有邛崃、邛海、邛崃山脉、邛笼。邛笼指的是岷江上游区域,古代‌西南少数民族的一种建筑形式,通常指‌石碉或石堡住屋。根据组词规律,有理由推断,岷江上游一带,有部落的名称中有邛字(以下简称部落)。邛崃山脉是都江堰至天全一线以西山地的总称,该山脉是大渡河和岷江的分水岭。邛字记载较早,崃字只有邛崃一个词,未见有其他组词,根据造字的规律推断,崃字应该是在来字基础上,加上山字旁,单独用来表示一座山,即邛崃山,按字面意思应该是表示部落经过的那座山。类似的字还有岷、岜。根据邛崃山走向看,该部落可能从邛崃山的都江堰那边走到了雅安天全一带,根据现在天全和邛崃的地理位置来看,建临邛城的时候,因建城原因和地理位置,故取名临邛,或许这里最早没有特别准确的名字。后邛人继续南迁,陆续到了西昌一带,形成了邛都。因邛海靠近邛都,恰好又没有确定的名称,故根据地名命名规律,称为邛海。当然也有可能,该部落最早在西昌一带,然后逐渐北迁。
临邛改名邛州比较合情合理,毕竟临应该是动词,邛州改邛崃,应该是因为邛崃山脉的原因,因为邛崃山大家熟知,又在附近。

2017年优秀版主 2019年优秀版主 2020年优秀版主 2021年优秀版主 2022年优秀版主 2023年优秀版主

 楼主| 发表于 2024-7-31 12:54 | 显示全部楼层
大石哥 发表于 2024-7-31 12:24
地名是一种文化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产物,地名的命名与一些自然、人文事物是有一定的关联。巴蜀四 ...

谢谢临帖,对邛崃历史探讨,是对家乡更深化的认识,邛崃之谜很多,临邛地名的来历,争论了几百年,莫衷一是,恐怕还要几代人的来努力。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