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幻
[cp]我很喜欢上海,每次去只要有时间,都要在黄浦江边待上许久,看着两岸的繁华壮美出神。我曾幻想有天能成为这座城市的一员。但这次却有一句话让我吓了一跳:“你知道我为什么讨厌黄浦江吗?因为那里有太多的水和太多的淹死的人。”这是时晨老师新作《侠盗的遗产》里白沉勇侦探说的一句话,道出了东方明珠大上海繁荣富庶后面的残酷和苦难。这部书似在提醒人们,上海经历的残酷和苦难,无论过了多久,都不能忘记。
《侠盗的遗产》是时晨老师“民国推理三部曲”的第二部,它讲了一个古怪的精神病院和一件盗窃杀人案的故事,讲了一个大盗罗苹和一个私家侦探白沉勇的故事,围绕这么两条线索展开。时晨老师是讲故事的高手,这本书读来让人欲罢不能。精神病院里有什么奥秘?“驱魔”如何进行?谁杀了古董商?谁杀了律师?死者的真实身份是什么?这些案件背后是什么势力在角逐?作者娓娓道来,把十里洋场上海滩描写得细致入微、风情万种,特别是,他把上海方言穿插于全书,写得唯妙唯肖,沪味盎然,读来让人如临其境。他讲到上海女人如何穿旗袍的细节,还写到上海男人生死决斗时担心弄脏西服、弄丢礼帽。从教会的仪式,到咖啡厅的装饰,从洋房的构造,到弄堂的风景,都能把人带回老上海的氛围。书中许多人物,都是当年上海滩实有其人的名流。这是时晨老师推理小说最有味道、最吸引我的部分之一。
很有意思的是,《侠盗的遗产》还有元推理小说的意味,作者把他在二零二一年成立的首家推理书店“孤岛书店”写入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上海,又花了不少篇幅,借民国作家的口吻,介绍好的推理侦探小说应该怎么写,大致是:一要有曲折奇巧的情节,但动稿之前就要把全篇情节想清楚;二要克服国内侦探小说的困境:作品太少,读者责备太多;三须博采各派众长;四要有“触机”;五须吻合本地风光,万不可全用欧化;六要讲究结构:动和静——前者处处须用惊奇之笔,构成诡异可骇的局势,而后者在乎“玄秘”二字,须用掩饰逗引之笔,使读者有推想玩索余地,最好是动静相宜。但作者又写到,真正的侦探却对这些不以为然,认为侦探小说到了革命之时,应放弃玩弄智慧游戏,而去着眼现实。我读了这些,觉得对创作科幻小说乃至别的小说,也有极大裨益。
《侠盗的遗产》可以说是把上述各点都照顾到了,比如它那眼花缭乱的场景,就像一部动作大片,角色们总是在密集紧张的行动中,而不仅仅是枯坐思辩,每一场打斗都看得人屏住呼吸,细节刻画得格外逼真,就好像作者是一位资深的博击或军械专家。但他写的又是一部严格的推理小说,层层剥笋,环环推进,首尾照应,带读者走进智力迷宫,揭示了一个惊天秘密,直到最后一刻的反转,令人拍案称奇,如同拨云见日。
这同样是一个沉重而锋利的现实主义文学作品,与前部《侦探往事》一脉相承,具有强烈的中国本土气息。书中重现了鲁迅的麻木看客的场景,并对此作出独到的解释——苦命的人见过比这残忍十倍百倍的场景,他们天天见到地狱景象,早习以为常。时晨老师写出了浮华世家、灯红酒绿的背后,大上海的人间地狱一面。万千风情,纸醉金迷,东方巴黎,却又是人欲横流的人间魔窟,虎狼之地,罪恶渊薮。作者笔下的故事让人难以置信,而又仿佛眼熟:在大上海,有人设立精神病院,是为了拐卖妇女。良家女子被打作精神病人,送到这里来出售和转运。
这是一部关于女性的小说,从救国宝到救女人,血泪斑斑,惊心动魄。而书中出现的女人,冯素玫,刘小姐,王曼璐,黄瑛/黄雪唯,无不个性鲜明,形神奕然,让人过目难忘,心生敬佩和同情。这些伟大、坚强、智慧而饱受凌辱的女性,是推动小说情节演化和现实历史走向的关键因素。
但不仅仅于此,我读后感到,《侠盗的遗产》写的是人的迷失,在时代剧变中,人不再能知悉自己的身份。我们到底是谁,我们究竟是什么人?是侦探,还是罪犯?是盗贼,还是神父?是美国人,还是中国人?是正人君子,还是流氓地痞?还有,我们到底生活在哪个时代,是民国二十四年的魔都,还是六十年后的上海?这故事到底是推理,还是科幻?这些好像都分不清楚了。这成了造就悬疑的根本因素,也使得这本书无比真实。
在书中,上海滩的大盗,是最侠义和最坚韧的,在滔滔浊潮中,代表了正义。在权力和机构都失效时,在一切陷入混乱时,他们成了抗击灾难、力挽狂澜的主力。那么,今天还会有侠盗来救人于水火吗?什么是侠盗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它在哪里?这部书充满想象,让人回味。它既是推理,又超越推理。我不禁又想到,去年此时,围城之中,时晨老师忍着饥饿,一边抢菜,一边埋头书写小说。我觉得,有时晨老师这样的作家,上海便永远是中国的精神旗帜。[/cp]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