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雨具,自然我会起斗笠。
斗笠,绝对是我在这个人世间最早看到,也是印象最深的雨具了!
我出生在川北的乡村,斗笠是家家户户最常见的避雨工具。
但我们那里却并不是叫斗笠,而是叫斗蒙(音)。新民那带的人,几乎都是湖南永州一带移川的后裔,一直都带有浓厚的永州老湘语口音。反正,我从小就是听大家叫做着斗蒙的。
一年四季总是有晴天雨天的,乡下人农活多,很多时候即使雨天也要在外面忙活的,所以,斗蒙是家家户户都有的。一般不大不小的雨,戴这样一顶斗蒙也就够了。但如遇到稍微大些的雨,特别是有风时的飘风雨,光戴斗蒙就可能很快就会淋湿一身,就必须要背上披一件蓑衣了。
蓑衣是棕树上面剥下来的网状棕衣和甲子做成的。棕树的学名叫棕榈树,一般房前屋后都有不少棕树,棕树叶子可以挽成挽子挂腊肉,棕树下面的粗厚叶柄,网状棕衣则可以剥下来一番捶打加工之后,这样来编制成蓑衣。
乡下人过去都是靠这两样雨具来遮挡风雨的。
唐代张志和写过“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这样的诗句,就足以可见蓑衣与斗笠的历史,至少早在唐代就已经诗中有载了。
现在想起他写斗笠和蓑衣的诗句,总觉得与我印象中所见的还是有些差异。至少在我的印象中,所见过的斗笠不是青色的,蓑衣也不是绿色的蓑衣。
青色的箬笠我还可以稍微原谅他或许是刚刚编出来的,夹在里面的箬竹叶子是新鲜刚摘的。但绿色的蓑衣,我却怎么也不认同。我知道蓑衣是用棕树哪些部位来编制的,用得最多的应该是长在棕树树桩上包裹着的网状物,乡民一般称之为棕衣,它们是每年棕树生长之后包裹叶柄的一层包裹的丝状网。它们的颜色准确来说应该是棕褐色的,甚至被雨淋日晒久了之后一般都呈有些暗褐色的,而不应该是张志和说的绿蓑衣。
至少,我是一辈子都没有见过这样的绿蓑衣的。
我小时放牛的时候多,经常雨天打着赤脚,戴着斗蒙在外边河港两边雨中放牛。我们家喂的是一条大水牛。乡下人家,耕田种地是离不开水牛出大力气的。
为了让水牛吃饱,我经常雨天都在外面去放牛,戴顶大斗蒙,将裤腿挽得老高,光着赤脚,牵着牛,在雨中放牛。水牛是不怕雨的,被雨水冲洗后的草,更嫩绿、干净,水牛欢喜地甩着尾巴“呼呼呼”啃得更欢。
雨点落在头顶的斗蒙上,发出美妙的雨声。雨大,就激促密集。雨小,则轻柔细微。那密密麻麻,不绝于耳的沙沙雨声,好像是天地奏响的自然风雨曲一样,有种说不出的喜心悦耳情调。
很多时候,我都会在这样的雨中,一边放牛看书,一边看山雨濛濛,溪水漫涨。
那是记忆中小时在老家乡下最熟悉不过的雨中即景了。
如今,住在城里,再也没有过去乡下所经历过的那些雨天经历了。
虽然,城里也有雨天,但现在都是用伞遮雨,谁也不会戴斗蒙来遮雨了。
那就更不用说蓑衣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