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5379|评论: 2

[交流共享] 四川省非遗——剑阁皮影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22 23:0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82f0e036c15f44d0af5ce56837c1e530.JPG






   皮影,又称灯影,是我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傀儡戏之一。据《汉书·外戚传》载:两千多年前,汉武帝刘彻的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刘彻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为了缓解其忧思,有个叫做李少翁的方士,在准备好的一间净室中间挂上薄纱幕,幕里点着蜡烛,用李夫人生前的衣服装扮成李夫人的影子投在薄纱幕上。只见她侧着身子慢慢地走过来,一下子就在纱幕上消失了。汉武帝看到李夫人的影子,更加相思悲感起来,写了一首诗:“是邪,非邪?立而望之,偏何姗姗其来迟。”令宫中乐府的乐师谱曲演唱,他还写了一篇《伤悼李夫人赋》,以怀念李夫人的爱情。在这里李少翁实际上是表演了一出皮影戏。因其成功地在纱幕上再现李夫人的形象,因而被封为文成将军。这就是历史上记载最早的皮影戏。

    皮影在剑阁又称“皮灯影儿”、“皮搭子”。剑阁地处川北门户,沿嘉陵江流域原本就是中原文化与巴蜀文化的交汇地。受这些文化的影响,流传在剑阁一带的皮影有陕西传来的“渭南影子”;有成都平原传来的“西坝灯影儿”;还有受上述两种皮影影响而诞生的、以阆中为中心的“川北皮影”。其中“西坝灯影儿”又叫“成都灯影儿”,广泛流行于川西平原各地。据史料记载,成都皮影在清咸丰、同治年间,从川西扩散到川北,从那时候起皮影就在嘉陵江流域盛行起来。剑阁县地处嘉陵江的西岸,一霎时皮影就在剑阁境内各地盛传。高峰期有十余个皮影班子。据高观乡81岁皮影老艺人母彦荣回忆,到建国后还有汉阳镇的刘伯清、张王镇的母志纲、高观乡的王炳荣、碑垭乡的杨煦等著名灯影儿班子存在。
v2-ca2e754c76cf3b62f99110da3b5074e4_r.jpg
    剑阁虽然地处川北,但是灯影艺术却不属于“川北皮影”的范畴。川北皮影按其人物造型的大小尺寸分为大、中、小三种。大的高2尺许,俗名“大门神”。中型高1.5尺至1.8尺,叫“二门神”。小巧别致的高0.8尺,叫“小门神”。而剑阁皮影的人物造型基本上都是1尺高。川北皮影一般都是借取川剧服饰的花样,兼取秦腔、汉剧的特点,用牛皮自行雕刻而成。而剑阁皮影其造型是以川剧为本,兼收绵竹年画和庙堂的艺术在其中。虽然剑阁皮影与川北皮影都是以唱川戏为主,但是在声腔锣鼓方面却流派分明。川北皮影明显受南充地区文化影响,锣鼓唱腔都是属于“川北河”流派。而剑阁皮影却是受成都、绵阳的影响,与“西坝”流派可以“通江”(艺术处理方法相同)。故,剑阁皮影应属“成都皮影”的艺术范畴。
    制作皮影所用材料很多,各地大不同。如陕西是用驴皮,四川毛驴很少就用黄牛皮,还有的地方是把纸涂上颜色,再用桐油浸泡过后雕刻而成。剑阁皮影所用的原材料主要是黄牛皮。剑阁民间有句说皮影的俗语“皮灯影儿抠背,牛皮在搔痒了”,就是对皮影材料的一个旁证。制作皮影要先把皮上的毛、血去净,然后经药物处理,使皮革变薄,呈半透明,涂上桐油,然后把皮革镂刻成所需的人物和道具的形象。剑阁的皮影除了高观的王炳荣(1984年去世,以前的皮影传人)能自己雕刻外,主要是从绵竹、成都等地购买。

皮影的布景.webp.jpg
    用牛皮刻出的各种人物、动物、道具等皮影演出的形象叫做“影子”。剑阁皮影的人物影子分生、旦、净、末、丑等五个行当,服装与川剧一样分蟒(王侯的公服)、靠(铠甲)、褶子、官衣等。为了便于表演和搭配,剑阁皮影的身子、头子(面部与头饰)、帽子、把子(作战的武器)、脚子(坐骑)、景子(山水庭院、桌椅板凳)等“六子”都是分开的,相互搭配组合就可以构成千变万化的人物和场景。例如:用一个穿红蟒的身子,安上一个戴王帽的丑角头型就可以演《隋朝乱》中的杨广,安一个戴乌纱的生角头像就可以演《状元媒》中的吕蒙正,安一个带“耳博闻”的小生头像就可以演《玉堂春》中的王金龙……这样通过组合就可以把大千世界的各色人物的形象、时间的环境都塑造出来。皮影演出与川剧不同的是胯下的坐骑比川剧丰富多彩。川剧是一个马挽手(马鞭)就代替了一切坐骑。而皮影则根据不同的情况刻画出不同的动物来作“脚子”(坐骑)。一般的文官武将是坐各色的马、轿、车;民间百姓有马、骡子、驴子以及各种车轿等,神仙还有龙、凤、麒麟、老虎、仙鹤、云彩等,都分别用影子表现出来,显得比川剧更为直观。剑阁县高观乡母彦荣、母培德的皮影班子就有70多把影子,100多把头子,100多把帽子;全部把子(兵器)有完整的两堂;坐骑除马外,还有龙、虎、狮子、狗、牛、象、凤、蛇、鱼等;景子如路、桥、树、亭台楼阁,包括金銮宝殿等全都有。

Siv098UaKA.jpg
    一个完整的皮影人形是由身子、脑壳、手杆、脚杆来构成的。这几个部位包括肘关节、膝关节都是用细丝连接,非常活套。表演皮影叫做“栏门”,或“提影子”、“肘灯影儿”。完成皮影动作表演全靠三根小棍一样的“签子”。在领口处用细铜丝固定的叫做“背躬子”,这是三根签子中最粗的一根。主要功能是稳定“影子”的全身。在两手的腕关节处分别用两根细一点的签子来指挥,这两根棍叫做“手棍子”或“手签子”。提影子的人,叫做“栏门先生”。在表演的时候用一只手提着背躬子,控制整个身躯的运动。另一只手则灵活运用两根手签子表现双手的动作。左右手相互配合就可以表演舞台上的一切动作。特别是戏剧舞台上的高难度动作,如翻筋斗等。当然,要当好一位“栏门先生”非几年的功夫是不可能的。
    在剑阁,一个皮影班子一般由3-5人组成,最多7人。7个人的班子算是规模比较大的了。其中一人“坐统子”打小鼓,指挥全场;一个人打"齐锣钵",即坐好后把大锣挂在前方,大钵放在两腿之间,锣钵由一人完成演奏;另外两人分别打堂鼓、苏铰和小锣、马锣。这是全部的“硬场面”。“软场面”(管弦乐)包括了胡琴、笛子、唢呐等则由一人担任演奏。栏门先生主要负责人物动作的表演和用肢体语言来表示面部表情。如果只有3个人,皮影还是照演不误。只不过硬场面(锣鼓)就由一个人打完。方法是:大锣挂在左边用右手打,大钵放在怀中用左手打,小锣、马锣、苏铰摆在前边,堂鼓摆在右边,用右手兼顾。这种方法把打击乐器在面前摆成了一坪,过去又称其为“摆摊摊”或“打摆坪”。在川剧舞台上,打小鼓的鼓师是全场的指挥。而剑阁皮影与之不同的是经常没有打小鼓的,就是有也要考虑成本,能少一个人就少一个人,以尽量扩大利润的空间。所以很多时候是打“齐锣钵”的人来指挥全场。至于唱腔说白却没有分行当,唱者不固定。哪个记得戏就由哪个来唱。  

皮影签子.webp.jpg
剑阁皮影具有祭神娱人、消灾贺喜的性质。因其班子的规模小,所适应的场地小,故多在庵观寺庙和家庭院落演出一些“求神完愿、穰灾祈福”的戏;在一些传统节日里演出一些“应节戏”(与节日习俗来源相关的传说与故事);结婚贺寿演“喜戏”、“寿戏”(如:《满床笏》);在天旱的时候演“雨戏”(如:《风波亭》);在庆贺的时候演“闹热戏”(如:《玉祖寿》)......甚至年终总结、封山育林、店铺开业、学生升学都要演,但很少因白事而演出。演唱的剧目与川剧的常规剧目差不多。也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据高观皮影艺人母彦荣、母培德讲:一般常演的剧目主要是《封神榜》、《三国演义》、《隋唐演义》等连台戏;《御河桥》、《归正楼》、《四下河南》、《玉堂春》等大幕戏;《邱旺告贫》、《柜中缘》、《请长年》、《收滥龙》等折子戏。囊括了川剧的昆、高、胡、弹、灯五大声腔。但是为了避免与川剧过分相同,在不改变剧情、不改变唱腔曲牌的情况下,改变唱词,使观众产生一种新鲜感。例如在母彦荣、母培德的班子上唱《南阳关》就与川剧不一样。川剧伍云召出场唱的是“西皮导板”腔“恨杨广斩忠良谗臣当道!”而母彦荣、母培德的班子虽然唱的还是“西皮导板”,但是唱词却改成了“西门外放罢了催阵炮,伍云召我上了马鞍桥,打一杆雪白旗空中飘,上写着提兵调将伍云召......”在原本是川剧弹戏的《邱旺告贫》中,又根据皮影的特点把唱腔改成了“灯调”。
                                                6c88d81a508f4b828a18be0f785343af.jpeg
    剑阁皮影与全国的皮影演出方式基本一样,其装台的方法也是基本一样。在演出前先由东家(邀请演皮影的人)安排一个比较宽敞的地方,只要“上头不漏,下头不臭”就可以了。在正上方绷一块青布,这称之为“额子”,过去皮影班子的班名就写在上边。额子下边的正前方安上一个“亮子”,即今天所谓的银幕,供投影之用。两边挂一副对联。有的是“三五步走尽天下路,六七人赛过百万兵”;或“一口叙说千古事,双手对舞百万兵”等。亮子下边就是围布。这在过去没有,现在才实行的。在亮子下边围布背后系有一根绳子,是用来挂影子的。挂在这里非常方便栏门先生操作。过去表演皮影一般都是用一种叫做“满堂红”的油灯来照明。所谓满堂红,就是用一个土碗装上一碗灯油,安上一个或者几个捻子,用稻草搓一个草圈托住碗底,再用三根绳子吊在亮子内侧的上方。条件好一点的就用“亮油壶子”(一种像茶壶一样,有1-3个嘴供穿捻子的油灯),现在则基本上都是用电灯来代替。表演时,栏门先生站在亮子后边,场面(乐队)坐在栏门先生的后边。因灯影儿班子的场面是以“齐锣钵”为主,所以一般是打齐锣钵的坐中间,其他人坐两边。所有的人都借围布隐蔽身影,仅留下亮子上有灯影儿表演的地方,现场显得非常干净。
                                     皮影演出.webp.jpg
    在剑阁,无论是演出大幕戏还是折子戏,一般都要演两个小时,若大幕戏演出时间不够,就要加演折子戏以补足两个小时。据剑阁皮影老艺人母彦荣、母培德介绍,解放前的皮影班子靠走村串乡卖艺,除了东家管三顿饭外,每人每天的报酬大约就是1升米。现在若6--7人参与表演则需700--800元/场,路远还要再加点运费,路费视距离远近而不等。现在一个普工每天都是除去吃喝尽得80-100元左右,作为一种艺术表演,这样的报酬显然是太低了。
在一个地方演完后,皮影班子就要移往别处,其所有的影子都按规矩装箱。一般是围子放在最下边,然后就是锣鼓。影子则放在最上边。因为影子中有神仙佛道、帝王将相、才子佳人,所以任何人不能在箱子上乱坐,赶路时(行进中)箱子要走前面。否则就是冒犯神灵,亵渎先圣。皮影班子虽小,其规矩却很严。但是也有人对此不屑一顾,借男女影子装在同一口箱子里写下打油诗以戏谑皮影班子:“一根绳子九道梁,又有臣子又有王,人人都说他礼信大,为啥公公媳妇睡一床?”                        


   

  过去,剑阁的元山、开封、鹤龄、白龙、金仙、普安等稍大一点的乡镇都有皮影班子。在上个世纪80年代,皮影还很受欢迎。其收入的效益也很明显。学习皮影的人很多,外出表演也很好找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皮灯影儿与所有的民间艺术一样,走上了自生自灭的道路。加之受艺术多元化与传媒现代化的冲击,其市场适应面越来越小。特别是在经济效益低下的时候,这门古老艺术失去了可以继承的年轻一代。进入90年代后,灯影儿艺人日趋老化,大量的艺人凋谢,皮影艺术的前景堪忧。只有坚持下来的高观皮影引起了有关方面的重视。高观皮影班子自八十年代重见天日以来,现已发展到十余人,曾多次参加市、县民间文艺调演活动,并多次获奖和受到好评。1990年获广元市非物资文化遗产保护项目,2002年参加广元市民间文艺调演获一等奖,2006年在古城老昭化表演,四川电视台、广元电视台进行了全程摄制并播放,四川日报、广元日报也同时进行了报道,并受到省政协领导的赞誉和专家的好评。2007年,高观皮影戏被公布为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21年,母培德被公布为四川省第七批省级非遗传承人。

这是剑阁皮影仅存的硕果,近年来随着广元市“建设国际旅游目的地战略”的推行,剑阁皮影走进了学校、走入了文旅市场,正在各级的关照下得到进一步的发扬光大!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4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24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3-5-24 11:32 | 显示全部楼层

2024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3-5-24 11:35 | 显示全部楼层
欢迎老师写一篇[你和川剧的故事],参加[川剧人生]有奖征文,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