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四川第一网络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16652|评论: 19

新华社调查涉中小学招生套路:“教育焦虑”已成有力带货工具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23-5-23 06:4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近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2023年普通中小学招生入学工作的通知》。《通知》强调,各地要巩固义务教育免试就近入学成果,科学合理划定学校招生片区,规范报名信息采集,健全有序录取机制;不得通过考试或变相考试选拔学生,不得以各类竞赛、考试证书、荣誉证书、培训证明等作为招生入学依据或参考。
在北京,有人在互联网上编造散布多所学校现场接收小升初简历投递的不实信息;在广州,一些校外机构组织小升初“秘考”,采取线上报名、酒店考试,一场收费399元……新华社记者调查发现,中小学招生季临近,一些个人和商家通过煽动焦虑情绪、虚构身份、捏造事实等方式误导、欺骗家长和学生,牟取不法利益。
以虚假信息煽动放大“教育焦虑”的几种“套路”
一些自媒体为了流量发布胡编乱造的“牛校”“渣校”排名,误导公众。北京市东城区一所中学负责人告诉记者,“网上一些广泛传播的学校排名榜中,有些存在高考成绩数据错误,还有些连学校名字都是错的。”记者还发现,有的粉丝量较高的房产中介公众号甚至将自己包装成所谓“升学专家”,编造虚假的学校信息骗取用户高额咨询费。
记者发现,某博主发布“幼升小牛娃配置图”,分出所谓“普娃”“牛娃”“超牛娃”三个档次。其中所谓“超牛娃”据称是语文识字量超过1500字、拼音熟练、背诵、复述300字故事,看图说话有情节有逻辑;数学会计算乘除法,“奥精+”;英语能熟练对话、运动拍球跳绳熟练、“百科知识”懂很多。“对幼儿阶段而言,这些要求显属超前学习,严重违背孩子身心发展规律。”一位资深小学老师提醒,家长切勿轻信一些教育培训机构虚假宣传“浪费了钱还伤害孩子”。
甚至还有人通过捏造不实招生信息吸引流量。不久前,北京市民郭某某在互联网上编造散布北京市西城区多所学校现场接收小升初简历投递的不实信息。该行为干扰了相关学校正常教学秩序,造成了不良影响,郭某某被警方依法行政拘留。北京市教委近期发布《关于2023年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工作的意见》,强调了义务教育阶段入学坚持免试就近原则,严禁通过考试、接收简历等方式选拔学生。
805.jpg

网络平台上的“普娃”“牛娃”生意经 新华社 图


煽动放大“教育焦虑”都是为了搞钱
煽动放大“教育焦虑”已成为一些个人和商家屡试不爽的“生意经”。
针对教育资源的竞争焦虑有一定的现实基础。日前,“幼升小offer”这一词条被顶上微博热搜,引发热议。一名上海妈妈在网络平台分享孩子成功通过四所学校的面试拿下“大满贯”的信息。有网友质疑:“这样‘鸡娃’真的合理吗?”
一位北京市重点中学资深教师告诉记者,部分家庭在“拼娃”“比娃”情绪支配下过早展开对教育资源不必要的竞争,一定程度上放大了焦虑感。
“教育焦虑”的背后是巨大的商业利益。记者了解到,学科类培训隐形变异、非学科类培训良莠不齐仍是当前的突出问题。煽动放大“教育焦虑”是违规培训开办者的惯用伎俩。
“教育焦虑”已成为有力的带货工具。据第三方机构数据,2022年抖音教育创作者整体规模增幅超90%,粉丝数小于1万的普通创作者不断涌现,并持续高速增长。多位行业从业者介绍,此类账号长期运营,可收获部分稳定的粉丝群体,进而最终转化为“带货”、流量提成等变现能力。记者发现,一些所谓的“牛娃”家长纷纷运营自媒体账号,现身说法,鼓吹教育成功学。还有不少自称“高考状元”“985名校”毕业的家长,看似分享升学政策、教育理念,实则“带货”绘本、玩具等。
强化网络主体监管,促进权威信息公开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法学院副教授赵精武认为,网络虚假内容煽动家长、学生焦虑情绪,影响“双减”政策贯彻落实,有关部门应压实网站平台主体责任,督促网站平台健全账号注册、运营和关闭全流程全链条管理制度,加强账号名称信息审核、专业资质认证、信息内容审核等常态化管理。“应当对发布教育信息的主体设置一定的门槛。”
多位受访者建议,应进一步完善教育信息公开,方便家长获取学校的教学特色、师资力量、教育设施、招生要求等关键信息,缓解升学焦虑和攀比冲动。
北京教育学院心理教师林雅芳建议,家长应树立科学的家庭教育观念,营造宽松的家庭氛围,用积极、多元的视角评价孩子,避免“功利化、短视化”培养目标。
教育部《通知》强调,各地要切实加强组织领导,保持招生入学政策相对稳定。大力推进“阳光招生”,在招生入学关键环节和关键时间,主动就核心政策、群众关心的政策疑难点做好宣传释疑工作。建立健全招生入学工作应急协调机制,对有停办风险的民办学校,要提前预警并做好学生安置预案。严格落实中小学招生入学“十项严禁”规定,畅通举报申诉受理机制,严肃查处违法违规招生行为。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133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23-5-23 08:55
一线城市谁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和更优秀的孩子呆一起学习生活,学区房虽贵,但也淘汰掉了大部分家庭孩子,抢资源严重,没办法。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23-5-23 09:04
所以,教育资源流转真的该考虑了.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23-5-23 09:08
所謂減負不就是給有錢有權人鋪路,改革就是便利有錢人有權人,普通老百姓呵呵噠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23-5-23 09:21
教育和商业挂钩。也是醉啦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23-5-23 09:22
有的政策人为操控,义务教育,国家禁止炒房,学生上学究竟是以户籍所在地为准,还是以房屋产权证。这些胡作非为的乱象,搞乱了房价,搞乱了家庭关系。一个家庭本来和睦,却为孩子上学要去倒房子,增加负担。为何要把一个义务教育倒腾倒腾成热门事项。希望大家都能反应醒一下。李总理不是说了吗?为何非要证明我妈妈是我的妈。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23-5-23 09:44
l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23-5-23 09:48
我们国家就没有专业的机制对这些人和事来管制吗?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23-5-23 09:55
但是不管是不是煽动,实际情况却真实存在,教育部不应该反思和自查吗?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23-5-23 10:03
:不仅仅是搞钱钱哦,说严重点是西方意识形态变相渗透中国教育,看似一盘散沙的校外培训机构,实际上是一股势力在挠乱和左右中国的教育市场!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23-5-23 10:04
乱像众生,教育机构应该深刻反思,从内部找问题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23-5-23 10:17
哪里都有这些情况,绵阳去年底到今年一季度不少人就接到了某校预录取的微信了!什么考试的情况,只是没北京收的高。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23-5-23 10:21
天天都有来各省份散步假信息招生,甚至说是什么老师。太遭人讨厌了。国家相关机构要给予立即打击。广东特别多。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23-5-23 10:28
希望幼儿园的招生名额能公开化,遏制利用关系走后门。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23-5-23 10:37
教育变资本,正常的。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23-5-23 10:46
教育乱像,教育部门知道吗?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23-5-23 10:55
教育本来是教书青人的地方,却与资本捆绑在一起,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23-5-23 11:24
教育乱象,国家教育部门应该引起高度重视,一查到底。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23-5-23 12:49
这个社区就是弱肉强食的时代,好的学校之所以好是因为把好的生源都招走了。所以牛校会更牛,渣校会更渣
手机网友  发表于 2023-5-23 13:26
教育方面一程的很污,没按政策办实事,穷学生得不到学校的补贴政策,该得的得不到不该的得了,明说九年义务教育,不要费,其实比要学费还贵,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