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今日头条“中国三农智库”刊文指出,村里“户户通”成了“户户痛”,想修路必须先交钱,还美其名曰“自愿捐款”。村里有的人家门前有路,有的人家门前没路,有的路修得好,有的路修得差,既影响村容村貌,也对老百姓的出行造成不便。
文章追问,为何农村修路为什么要农民自己掏钱,原是惠民的好事怎么就成了农民的负担?
针对上述现象,中国农业大学农民研究所名誉所长朱启臻指出,过去我们是政府出钱,老百姓来出工出力。有的地方政府没钱,老百姓还相对富裕的,老百姓出点钱也是可以的。但是今天国家强大了,又有了专门的资金,一定要让农民来出钱,农民就感觉到增加了他们的负担,就不满意。所谓创造条件就是老百姓自己掏钱,没钱老百姓自己交钱,就变成了强制老百姓交钱,导致干群之间的矛盾。最后好事变成不得好报这样一个现状了。
朱启臻建议,各地领导干部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不要把自己的政绩放在第一位,而是把老百姓的实际需求放在第一位。老百姓需要就给他干,有多少钱干多少事,千万不要搞“一刀切”,搞形式主义。不求快但是要求好。不搞强迫,那么好事就能办好。
该文章一经刊发,随即引发网友共鸣,“确实如此,为了政绩,增加农民负担,肯定不会得到农民支持!”
不少网友还反映向农民收费修路的现象在农村地区广泛存在,“我们村修路时收费好像是按人头算的,农村的路质量普遍不好。”“山东单县农村,我们村就是这样修村里路面,每家都必须拿钱。”“湖北十堰市早几年就是这样交,交过了才修的路。”此外,还存在“收了钱路却烂尾”的问题,也一直未解决,“我们村自己掏钱集资修路,钱交上都两年了。到现在还没个影子。这集资的钱存哪去了?到谁的腰包了?集资的钱存起来或挪用投资获得的利益谁得了?这些都是问号。”
舆论指出,村村通是国家为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提高农民生活水平而提出的好政策。然而,一些地方却将农民的利益置于不顾,让他们在修路的问题上既出钱又出力,这是对农民的极大不尊重,不能任由这种不公平的现象继续存在下去。国家也应该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力度,让农民享受到更多的福利。同时,地方政府也应该转变观念,真正为农民谋福利,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订阅麻辣新舆情 查看更多热点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