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指鼠为鸭”说起
文/南湖居士
经过超半个月的调查取证,一直争议不断的“鼠头鸭脖”事件终于真相大白。根据联合调查组十七日公开的鉴定结果,江西某高校食堂饭菜中的异物,已确认是老鼠的头,而不是之前官方声明的所谓鸭脖。
虽然从图片中,我们一眼就可以清楚辨认出来,那个长牙齿的东西不可能是鸭脖,但是该学院依旧向全社会公布了一份“指鼠为鸭”的通报,不得不教大家佩服这种勇敢行骗的胆量。更加不可思议的是,当地市场监管局也做出回应,称异物是鸭脖。而作为当事人的学生,也突然改口说自己看错了。仿佛把舆论风向反转,便做实了一场“误会”,最终达到息事宁人的目标。
古有“指鹿为马”,今有“指鼠为鸭”,两千年前的荒唐丑剧,现在竟然重复上演,足见公权力的滥用委实惊人。之所以他们肆无忌惮地遮掩真相,甚至不惜践踏公信力,原因究竟在于信息的垄断。许多时候,公众了解的情况,与有关部门掌握的信息并不对称。利用信息的差距,物证被丢弃变成了留样送检,一番装模作样的比较,于是得到了一个毫无说服力的结论。
我们时常遇到一种状况:官方发布的报告,只有几句话的简单澄清,却完全没有足够支撑的证据。让很多扑朔迷离的案例,引起越来越广泛的质疑,在激烈的讨论中渐渐走向谣言四起的境地。倘使官方能够做到实事求是,兴许还好,后面解释明白了,百姓愤怒的情绪也会平息。怕的是拿谎言搪塞敷衍,刻意隐瞒事故,选择性的夸大或者缩小。更有甚者,煞有介事的辟谣,原本是赤裸裸的造谣;民间流传的谣言,其实才是事件的真相。待到水落石出之际,先前的一系列欲盖弥彰,立即落得一个名誉扫地的惨淡下场。
想要维持良好的公信力,行政机构必须以身作则,首先尊重事实,不掺任何水分。若是揭露,就彻底曝光一切细节,而不是仅仅小部分的透明。否则,没有好榜样,严厉打击谣言亦是师出无名。假如惩罚造谣者,一视同仁是少不了的,无论谁犯法都不偏袒,令其付出相应的代价。另外,我希望每个人提升独立思考的能力,打破盲目相信和绝对服从的惯性思维。挑战权威的人多了,未来“指鼠为鸭”的拙劣把戏便玩不下去。
2023年6月25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