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辣社区

校外培训 高考 中考 择校 房产税 贸易战
阅读: 3274|评论: 6

[交流共享] 【川剧人生】调元故里的我与川剧的故事

[复制链接]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发表于 2023-7-2 16: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调元故里的我与川剧的故事
             调元故里的我和罗江川剧协会
           高先沛
记得我七、八岁在学校带红领巾的儿童时代,有川剧团在小镇“城隍庙”戏台唱戏,铿锵高亢的锣鼓声吸引了我的好奇,凭着我“碎娃儿”个子矮小挤进去“看巴片戏”。戏台上唱的是孙悟空盗芭蕉扇,孙悟空、铁扇公主的美妙形象和精采打斗吸引了我,看得忘了回家吃饭,上学迟到,老师罚我站,回家父母责骂,也难阻止我喜欢川戏。自此,我才发觉川剧是这样吸引人。接连几天偷偷去城隍庙看戏被老师查觉告诉家长,我挨了几次打再也不敢逃学看戏了。但是星期天、节假日一旦知道哪里在唱戏,我肯定要跑去看。
少儿时代,小镇上,我有三、四个与我同龄的“戏迷”小伙伴,都喜欢看神化戏、三国戏、杨家将戏。当时年代无车可乘全靠步行,经常跑到10多里外的县城过戏瘾,看完戏才回家。一次县城夜场唱“目莲戏”打叉,我们几个小伙伴相邀约行至“黄水河桥”时,因上游涨水,淹过桥面,齐大腿涉水而过,手拉手差点被冲入河中。看完戏原路而回己深夜了,至今想来后怕。
岁月苍桑抹不掉对川剧不了情感。无论是“文革”把传统戏剧当成“封资修”来批判,还是八个“样板戏”占领文化阵地,都不能动摇我热爱川剧的初心。青少年时(1964)我还写过一篇《群众喜看现代川剧》发表于《四川日报》“小论坛”上,得了八元钱稿费,欣喜若狂。


打赏

微信扫一扫,转发朋友圈

已有 0 人转发至微信朋友圈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本贴仅代表作者观点,与麻辣社区立场无关。  麻辣社区平台所有图文、视频,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23-7-2 16:28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生活在清代大文人、大才子李调元的故里,自幼耳濡目染知晓不少李调元关于川戏、关于巧对对联奇闻趣事。李调元被誉为“川剧川菜之父”。
“川剧之父”李调元故里的罗江被公认为川戏戏窝子之一。
    乾隆50年李调元辞官回到罗江醒园隐居,办起戏班,“自敲檀板课歌僮”。将江西“弋阳腔”移入川戏高腔曲牌。将广东、江浙一带的“昆曲”声腔移入川剧,自此才有了“昆、高、胡、弹、灯”川剧五种声腔。李调元著有川戏剧本如弹戏《花田错》、《春秋配》、《芙奴传》、《苦节传》等数十部剧本。李调元辞官还乡后,除在罗江“万卷楼”编写《涵海》还亲自带川戏班到川西坝绵竹、成都、汉州、绵阳演出交流,受到各地老百姓赞誉。
    民国年间罗江民间川剧玩友甚众。李调元后裔,罗江官员李仲甫联络罗江的四大旺族“何、毛、杜、高”办起川剧玩友科社,但凡节庆、堂会,或慢敲檀板摇头晃脑清唱,或大锣大鼓吹弹“摆围鼓”,唱堂会或粉墨登台演出,盛况空前,遍及罗江城四街三巷。当时罗江县城及周边乡场的“城皇庙”、“火神宫”、“会馆”,均有高大戏台供川剧演出。
    建国后1950年“罗江同乐川剧团”批准正式开班。“同乐川剧团”行当齐全堪称兵强马壮。生角杨明礼、张有奎,小生黄正育,旦角琼艳芳(刘志英),颜琼芳(颜三妹),何育玉、武生李承健、刘光伯(奶娃子)、花脸吴花脸等。间或还有著名生角刘月三、尹华宣,名旦沈先凤、名丑曾显德来同乐剧团搭戏。剧团除在县城演出外,还去周边县、市及乡镇演出,农忙季节还帮农户栽秧、割麦子,受到民众欢迎。       1959年罗江并入德阳县,川剧团也并入德阳川剧团。1971年在川剧不景气大气候下,改制撤团,部份演员转行或融入川戏玩友行列。
1956年前后,为庆祝合作化高潮,私营工商业接受社会主义改造,罗江及各乡镇工商联纷纷成立“川剧俱乐部”,罗江及周边乡镇配合政府时政任务,用川剧文艺登台宣传演出、彩妆游行起到“公私合营全民走合作化道路”的轰动效应。
七、八岁的我,在“俱乐部”看戏,也曾手舞脚蹈,学着胡乱唱几句,想来可笑,例如把“恨杨广斩忠良”唱成“太阳光照中原”。初生牛犊不怕虎,一次在乡坝头本是随团看戏,因唱《八阵图》主演因病未来,我自告奋勇上台演陆逊,虽然漏洞百出、黄腔顶板、打斗乱场,落得吼倒彩的掌声,也感高兴。
古镇罗江是川剧之父李调元故里,川剧氛围浓厚,四街三巷摆围鼓唱堂会是罗江传统,而今,川剧戏迷玩友渴望有一个“戏窝子”,这个窝窝,就是川剧协会吧!
到了80年代初,改革开放,文艺复兴,1989年初,罗江玩友杨华山、周福绵、唐久成牵头成立罗江川剧协会,德阳市文化局批复行文“罗江川剧协会”正式挂牌成立,有会员30余名19894月罗江镇政府为川剧协会无偿提供“五星台”场地,供协会演出使用。川剧协会会员把协会当成自己的家,捐款、捐物租场地修剧场。捐款补贴演员往返车马费、生活补贴费,协会会员为川剧俨然一家亲。
协会“金凤凰川剧演出团”张孝碧热爱川剧入痴入迷,自己省吃检用,坚持在德阳、罗江、中江周边川剧惠民演出,坚持川剧下乡为农村行走不便的人演出,近11年用自己经商赚的钱请演员,发工资补贴,累计演出自垫资金50余万元。
2021年德阳市罗江区政府为支持传承非物资遗产,扶持川剧协会,将潺亭水城古戏台划给川剧协会作为活动场地,从此,川剧协会有了存放乐器、服装道具及演出活动的固定场所。
    德阳市政府与罗江区政府为“擦亮调元故里”名片,连续三届在罗江举办“川剧川菜文化周”。期间协会和我通过各渠道收集齐了李调元弹戏四大本(《春秋配》、《梅绛亵》、《花田错》、《苦节传》)等剧本,在“川剧川菜文化周”期间组织协会整理、排练、演出了李调元戏剧及大幕《花田错》。罗江川剧协会的演出活动与“川剧文化周”活动中,罗江区川剧协会受到人民日报、四川日报、四川电视台、中央电视台的采访报导。
德阳市罗江区川剧协会成立至今已36周年,目前有会员90余人,演出了很多优秀传统历史剧、部份新编现代戏,向民众灌输新时代新风尚,传统戏宣扬“孝悌忠信,礼义廉耻”哲理,融入和谐、诚信、善良、感恩、敬老扶弱高台教化效果作用。我作为协会秘书长做文字工作,为了丰富川剧协会演出节目资料,时值“新冠疫情”期,先后创作了很多快板、金钱板及川剧唱词、小剧本,如川剧唱词《众志成城战瘟疫》。现代川剧高腔剧本《非常宴席》,发表于德阳市及当地文联刊物上。川剧协会排练演出后,受到戏迷及民众赞扬。
2020年农村“扶贫攻坚”期,罗江区委宣传部、文联立项,由我创作了川剧高腔小戏《扶贫路上》,并发表于四川省文旅厅和剧目工作室主办的《戏剧家》杂志上(2021年第一期)。川剧协会公演后,受到民众赞扬。
为庆祝宣传党的二十大,编写了金钱板、快板演出。其中川剧高腔《党的二十大传喜讯》视频节目上传优酷网,川剧论坛、麻辣社区等网点击率近万次。
    近年来,罗江区川剧协会受到政府、宣传部支持安排在罗江东大桥廊桥“每周有戏”,川剧堂会、围鼓座唱与外地游客、爱好者互动。不定期在潺亭水城古戏台举办川剧惠民公演。组织参与三国古战场白马关庞统祠迎春庙会,大型川剧祭祀活动演出。
    出身于川剧之家的会员黄梅,担纲“川剧进校园”教学活动,已连续坚持五年与调元镇小学结对,进校园教唱川剧基本知识和功法。目前小演员己能登台演出,初见成效。
川剧资深玩友黄光旭在论坛“洛带年会”网友会上唱《盗红霄》反串旦角独特的唱腔艺术,受到众网友经久不息的掌声。年青戏迷网友谭芳在川剧论坛年会上汇报演唱受到热烈掌声鼓励欢迎。资深老玩友姚必楷对川剧胡琴西皮、二簧唱腔戏有独特的唱腔艺术,经常与戏迷爱好者交流传承。
协会秘书长、网友“高家庄主”代表罗江川剧协会10多年来已在“四川新闻网.中国川剧论坛”上发贴一万余贴,多次连续获得优秀网友特殊贡献奖和证书。
为传承、宣传川剧,多年来在本地及外地摄录川剧视频,制作川剧视频2000余个,并上传至“优酷网”、“腾讯网”、“票圈”“西瓜视频”等十余个网站,以永久保存川剧视频。
罗江川剧协会还经常组织戏迷玩友外出参加川剧论坛年会活动。如到绵阳、遂宁、成都、温江、郫都市县区等地观摩川剧及川剧青年演员比赛演出活动,受到各地戏迷网友欢迎,加深了戏迷友情。
                            20236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23-7-2 16:29 | 显示全部楼层
川剧名丑王国仁
高先沛
川剧名丑王国仁,罗江县人(19221961),本名黄柏寿,因“抗日战争”爆发,改名王国仁。
   民国27年(1938)王国仁从成都美术专科学校肆业到成都三益公川剧团拜川剧名丑鄢炳章学艺,后以襟襟丑闻名成都及川西坝。民国34年(1945)前后,王国仁自编自导自演了川剧《兽宫虎侠》《蜀山剑侠》《血滴子》《盘丝洞》《纣王无道》等大、中型川剧剧目。在灯光、道具、布景、唱腔、音乐、化妆等方面作了大胆改革创新,得到观众认可。
新中国成立后,王国仁加入德阳县川剧团,搬演了《鱼腹山》《闯王进京》《战宛城》等戏。将现代歌剧《白毛女》改编为川剧演出。1953年王国人调西康省雅安川剧团,改编了《珍珠塔》等剧目并在全省汇演中获奖。1960年,王国仁调四川省川剧团,不久又调省川剧学校任教。在省川校任教期间,潜心于川剧表演艺术研究和教学。
   王国仁在丑角行当中独树一帜,深受观众喜爱。他塑造的《告贫》中的邱旺、《花子骂相》中的孙家二、《劝夫》里的邱元顺、《碧波红莲》中的龟相、《红杜鹃》中的皮治帮、《柯山红日》中的麦立生等各具特色的艺术形象,脍炙人口,极富艺术魅力。
王国仁被川剧界称誉为“红灯教主”,与川剧表演艺术家陈全波等人誉为川剧“四大名丑”。 196110月王国仁不幸患肝癌病逝。非常惋惜王国仁英年早逝。
                       高先沛收集整理

发表于 2023-7-2 17:31 | 显示全部楼层


             与高老师同感,我们喜爱川剧都是从娃娃开始的,决非老了,退休了,无所事,才去看川剧,所以在当下为振兴川剧从娃娃抓起的举措是完全正确的。


      timg-26.jpeg

2021年优秀网友 2020年优秀网友

 楼主| 发表于 2023-7-2 20:11 | 显示全部楼层
李调元翰林班天池寺踩台
高先沛
清乾隆末年,绵州太平场唐代古刹天池寺新修了一座“万年台”。天池寺会首请了李调元的戏班来唱踩台戏。李调元中进士后曾被选入翰林院,故人们又称他的戏班为“翰林班”。
   会首点了《赤壁鏖兵》三本大戏,戏里说的是曹操点了83万人马下江南讨伐东吴,在赤壁被吴蜀联盟击败全军覆没的故事。
开演时万年台下观众挤得满满,紧锣密鼓后,全堂行头战袍崭新,曹操挥戈发兵江南,按戏班惯例,出来两堂8个吼班兵卒走过场代表83万人马之意。不料会首叽哩咕噜说:“曹操是83万人马,李翰林只用8个吼班把我们哄了!”这天池寺交通不便,老百姓很少看戏,也不懂戏,少数人也跟着议论起哄。
李调元听了很生气,略一思索就吩咐台上的戏停演,不动声色地对会首说:“既如此,今天这本戏不算,明天重演。”
第二天开场锣鼓打响后,曹操出场开始发兵,会首看台上的吼班兵卒果然增至四堂十六人,心中喜欢。台上曹操发兵完,接着曹洪发兵、许褚发兵、张文远发兵……四堂吼班兵卒出场走过场下场,再出场走过场下场,如此周而复始。台下的看客见台上吼班兵卒多了,锣鼓也打得闹热,开头还看得有盐有味,后来老是见兵卒进出没有剧情,不禁面面相觑。会首更是尴尬,知道自己说了“黄话”硬着头皮看了半天走过场。李调元拱手问会首“曹操发的人马你们点清楚没有,若不够83万,下午又发兵。”会首和太平场上的几个头面人物听罢,忙向李调元赔笑脸认错。李调元也不计较说:“戏班上一个兵卒表示千军万马,要是真把83万人马搬上戏台这戏还能唱吗?”众人只好唯唯领教。
踩台戏唱完,天池寺会首摆了酒宴招待李调元和戏班,酒过三巡,一老秀才拱手提议:“诸位,天池寺山门尚缺少匾额一块,李翰林才高八斗,书法冠绵州,何不请李翰林留下墨宝,为我天池寺增色?”众人听了都觉有理,齐声请求李调元留墨宝。写什么好?李调元立即想到演戏这几天为当地任、谢两姓调解纠纷之事。任、谢两家大姓,过去因小事纠葛、械斗成了冤家对头几代不和。通过李调元调解、疏通,使两家化干戈为玉帛,前嫌尽释握手言和。李调元提起笔来略一思索,就决定提醒众人,以和为贵。于是饱蘸墨汁,在铺好的宣纸上,欣然挥毫写下“一团和气”四个大字。
从此,这匾上四字家喻户晓,十分有名。形成和流传了一句有名的歇后语:“天池寺的匾-一团和气”。
根据民间传说整理

发表于 2023-7-15 13:38 | 显示全部楼层

发表于 2024-2-22 1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初选
高级模式 自动排版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复制链接 微信分享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