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口聊聊,都别当真,为什么偏偏是巴中各类酒席特别惹人注目呢?从根源上讲还是当地经济不振,我是回老家开店的,回来时,一众老家人都给我说这里是一潭死水,当然我不是不知道,只是家里老人依恋故土,年龄大了不愿意在外面待,非要回来,没办法才回来开个店,赚钱没抱希望,不赔就行,方便就近照顾,但我也不可能回乡种地,一不会,二不想,但总得维持个生活开支,所以这店不得不开。
回来后,和我预想的差不多,这潭水当然也不是一般的死,出去跑活大概了解了下老家的情况,商业基本上以吃为主,各种餐饮占据当地城市主力,其次才是各类商品,和各种茶馆、休闲娱乐场所,像样的工业基本上不存在。为什么会这样呢?根源上讲还是交通问题。巴中地处山边,又在四川边缘,基本上属于七不沾八不靠的地方,消费不高,从表面上来看是属于一个没什么压力的休闲城市,也没什么激情,基本上就是混吃等死那个类型了。在这种氛围下,各种酒席就成为大宗主力消费之一,而且酒宴没完没了,吃了上家有下家,忙的时候一顿饭能赶几个场子也就见怪不怪了,没办法,这里的主业就是吃。
除了吃是主业的原因,还有个原因就是我说的表面上没什么压力,为什么老家人热衷办酒席,无非还是为了钱,办场酒席一般能净落个万儿八千应该属于正常(我根据外面情况猜的,不对请指正,因为我多年不在老家,熟人不多,所以赶酒席这种行情只是听说,并不完全了解),给孩子办一场学酒,大致能解决一个孩子一学期的学费或生活费,那为什么不办,有多少家里是随时能掏出几万块现金没压力,这种家庭不多,当然,可能有人反驳我,我指的随时是闲钱,不是顾了这头顾不了那头的全部积蓄。一个孩子上大学的家庭,家里老人至少也是一两个甚至更多,甚至还有个小的还在上学,这就意味着那几个地方也需要钱花,若是全部积蓄都给了这一个孩子,老人又怎么办,小的孩子又怎么办,这个年龄段的人大部分也是中到中年,自己同样可能还有个头疼脑热的或者其他开支,所以,真的没几个家里手头多宽裕,所以,办酒席就成了一种简单快速的敛财方式,但要说这个多么令人痛恨,我倒也不觉得,老家人情之广,超出我相像,远的能跨省跨国,近的跨乡跨县,今天你办事,我随个礼,明天我办事,你还个礼,无非就是把钱来回倒腾。真正赚的大概是那种有一堆孩子,和年年给父母办寿宴的人。大部分人其实还是个换钱人情而已,要说这多可恨,大概也谈不上。
办升学宴基本上我还能理解,不管你考多少分就敢办,一家起码十几年才办一次,不大可能年年来,为孩子筹点学费生活费也是无奈之举,因为没别的筹钱路子。让人受不了的是那种年年办寿宴的,好似孝子贤孙,其实父母只是个广告牌,收的钱全进了他口袋,父母吃的饭菜可能还是剩汤剩水,这种才是可恶的。另外就是不知道老家有没有办冥诞(老家称周年)的,这种借死人敛财也是可恶的。
说到这里,或许就有人要骂我了,我们家亲戚都觉得老家这方水土为全世界最好,像我这种说老家穷、陋习多的基本上会被一众亲戚故旧的口水喷死。对,谁不说自己故乡好,谁说故乡不好一定要喷他。为什么呢?故乡真的有那么好吗,真的啥都好吗?我不这么认为,真正好、真正强的是敢直面自己的短处和弱点的,而不是禁止人说真话,要不是生在这片土地,在这一方水土长大,我是真不愿意说。你不允许我说故乡不好是对这片土地有养育恩情,我说故乡不好同样是爱得深沉。你不允许我说是不想揭她伤疤,我说她不好是希望她明天更好。
巴中近山,而且是近大山,巴山秦岭,峰巍峨而峦叠嶂,崖料峭而壁立千仞,风景是美,江南看水,南江看山。但是江南游人如织,而南江人烟依稀,为什么呢,还是山,因为山,所以交通不便,所以这里的山,还养在深闺无人识,巴中每年能接待外省游客多少?大概是极少,来不方便,去不方便,蓉渝那种大城离这里稍有点远,长安在看不穿的青山那边,说山,云贵川何处无山?凭什么能吸引外地人来看这里的山?诺水柔情,谁又解其温柔,没人,田间的老农忙着一日三餐,对周围的风景是没功夫去留意的。不下点功夫作文章,是不可能把人吸引来的。从这里长大的孩子多少走出这片大山,就再也没回头过,不是不想回来,回来确实憋曲,别人在别的城市日进斗金,在老家混却混得像条咸鱼,没办法,不敢回来啊,回来得生活,可是老家,也就是刚刚够个生活,虽然茶馆永远人满为患,打牌的看起来个个都轻松无比,可真要需要用钱时,又有几个一次性能掏出多少大子儿,真的不多,所以,不止是巴中,全国人民都说四川人会生活,活得轻松,其实我们只是麻醉了自己,装作轻松。
四川是旅游大省,名声在外,交通能到位,这里的旅游才能兴起,当然不只是交通,还得有个主题,就目前那个主题,我不认为能对带动经济产生几毛钱效应,有的主题你可以随意发挥,轻松驾驭。但有的主题你只能高高举着,规规矩矩,你没法发挥,也不敢发挥。但这里没有合适的主题吗,还是有,只是选题的人忽略了。
除了旅游,还得回到吃,其实整个四川的吃都是非常大众口味的,基本上放之四海皆准,但是,四川的吃真的太散了,没有太多强有力的品牌,与别的菜系比,真的是浪费太多了,不说什么豪华大餐,就以小吃来说,河南那种美食荒漠之地出产的川味小吃居然占到很多商店二三成比例,但作为川味正宗的四川,随处可见的小吃却好像并不强,也就是说,在食品深加工、品牌塑造、品控掌握、市场挖掘方面,口味最适合大众的川味,其实败得一塌糊涂。但是我们这里好吃的东西非常多,虽然多,却只在本地人嘴里打转。
旅游和食品,本来是我们的强项,也是绿色无污染,能带动就业、创造高价值的行业,而且能形成完美生态链,但是,会挖掘的人和有心思挖掘人基本上屈指可数,当然,做这个,同样也受制于交通,交通不便,运输成本和时效性就跟不上,人才也就不愿意来,来了也不愿意留,于是进入死循环,于是大家长年看巴中经济掉在四川倒数几名,也麻木了,反正来了这里,就准备好当条合格的咸鱼就对了。
不把这些事做好,人才流失将会更严重,年轻人一毕业,只能开启飘泊式生活,这个无比热爱的老家,也就只是个春节的打卡点,年尾了忙忙碌碌的回来,热热闹闹的喧嚣一阵,然后迅速四散各地,开启新一年的务工生涯。那些完全不认同我说故乡不好的亲戚朋友,在此时此刻都无比清醒的告诉他自己:还是外面挣钱多,就算不多,也起码有钱可挣,绝对不可能留恋着故乡的山水一直待在故乡挣钱。
村里基本上已经没有小学了,因为年轻人大多在外面安了家,接下来可能就是乡镇,可能有一天,乡镇也见不到学校了,因为下一代年轻人更少,上一代没跑出这片土地的,下一代也想跑出去,下一代没跑出去的,下下一代一定要跑出去......总之,是要跑出去的,怪他们吗,也不是,村里的学生少,师资就不可能好,师资不好,那就往师资好的地方去,这个时代就是这样,慢慢的村、乡人烟少了,学校、医院也就没了,外面还有成都重庆上海苏州广州深圳这些大城市虹吸,以后大城市会越来越大,小城市只能越来越小,除非你能把它发展起来,不然就只能眼睁睁的看着他日渐没落。
而这一切,很多人甚至连看都看不到,更别说规划了,反正待这里只是打卡而已,时间一到就下一站了,但生在这里,长在这里的人呢,有一天给子孙后代讲,你祖宗八代是哪个哪个地方的,不知道子孙后代们听说后,又是什么感慨。
作为普通百姓,我们也只能感慨了,声不达庙堂,手无片印鉴,我们又能做点什么,其实不能,总不可能让我用情怀这种不靠谱的东西来奉献什么吧,我奉献不了,我只是普通人,我也只能随大流,大浪往哪去,我亦往。
但有人能,能做得了主,而且有抱负人一定是能的,希望他们能,不要让我们再感慨这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