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她去当地一家三甲医院做孕期检查,当护士将样本采集袋递给她时,袋子上的“金域医学”四个字让她眼前一亮。医护人员向她解释,医院的部分检验由金域医学(603882.sh)承担,他们向金域医学支付费用。
疫情三年,金域医学从一家名不见经传的第三方医学检验公司,摇身变成了“全球核酸检测之王”,以至于很多人都忘了它的主业。
如今,随着疫情结束,新冠检测公司躺着赚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他们的营收、股价开始大幅度下跌,与此同时,其应收账款则居高不下,有公司的应收账款高达100亿元,但这并不会让他们伤筋动骨,因为此前赚到的钱已经足够多。
凭借核酸检测赚到的钱,不少公司忙着重操旧业,扩大主业,抢占市场,或者将数十亿,甚至上百亿的闲置资金用于购买理财产品。这样的投资规模,放在整个A股市场都不多见。
追缴应收账款、投资理财,已经成为了这些赚到大钱的新冠检测公司时下至关重要的工作事项。
赚的多,被欠的也多
在A股,活跃着十几家“核酸概念股”,头部企业包括金域医学、迪安诊断(399244.sz)、达安基因(002030.sz)等。得益于核酸检测的市场红利,这些公司赚得盆满钵满。
比如金域医学,疫情三年的营收总额为356.64亿元,而疫情前的三年,营收总额仅为135.86亿元。与之类似,迪安诊断的这两项数据分别为440.1亿元、204.2亿元,达安基因的这两项数据则分别是250.55亿元和41.2亿元。
除了核酸检测公司之外,一些销售抗原试剂盒的公司业绩也在暴涨。
九安医疗(002432.sz)是抗原试剂盒的销售大户,他们在2021年底及次年初,国内尚未全面认可抗原检测结果时,就从海外市场获得了上百亿的巨额订单。2022年,其营收高达263.2亿元,净利润更是高达160.3亿元,毛利率达到惊人的79.6%。
而在疫情之前,九安医疗的年度营收最高才7.1亿元,净利润则多年为负数。自2010年上市到2019年,9年的时间里,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公司累计亏损9.1亿元。
与此同时,这些核酸公司、抗原试剂盒公司的股价也迎来高光时刻。
2021年1月25日,金域医学的股价飙升至历史最高的175.49元,而在疫情之前,股价徘徊在45元左右。九安医疗的股价更是在去年4月来到95.92元的顶峰,在疫情之前,它的股价常年未超过2元,近50倍的涨幅,让九安医疗一度获得A股的“妖股之王”的称号。
此后,随着疫情防控措施的调整,这些“核酸概念股”的营收、股价也开始大幅度下滑。
根据公开财报,2023年第一季度,金域医学的营收同比下降50.19%,迪安诊断同比下降30.48%,达安基因同比下降89.86%,九安医疗更是降幅达到93.12%。
而更令这些核酸检测公司头疼的,应该是居高不下的“应收账款”。财报显示,截至2022年底,金域医学、迪安诊断、达安基因三家公司的应收账款分别为70.3亿元、99.6亿元、40.7亿元。
这些应收账款也已成为了他们资产的重要部分,2022年,这三家公司的应收账款分别占他们资产总额的50.57%、47.3%、27.5%。
到了2023年,在几乎没有核酸检测业务的情况下,这些核酸公司的应收账款并没有明显减少,有的甚至还在增多。比如,今年第一季度,金域医学的应收账款仅比去年减少4.4亿元,为65.9亿元,迪安诊断的应收账款甚至比去年多了3.9亿元,为103.5亿元。
与之相比,由于九安医疗的抗原试剂盒主要销往海外,并且海外客户的履约能力强,其应收账款相对较少,2022年在营收高达263.2亿元的情况下,应收账款仅为3.9亿元。
为讨债,将客户告上法庭
加强对应收账款的追缴,如今已经成为了不少核酸公司的重要工作。
在2022年的财报中,金域医学提到,由于应收账款坏账准备的计提对于财务报表具有重要影响,应收账款预期信用损失准备金额存在重大风险,并将应收账款的坏账准备认定为关键的审计事项。
迪安诊断的应收账款最多,他们在2022年财报中写道,将加大应收账款责任制的实施力度,优化业务人员在收款工作方面的绩效考评,控制坏账的发生。
一位熟悉医疗行业的人士向作者分析,在核酸检测产业链上,金域医学、迪安诊断这些检测公司处于产业链的中游,它的上游是耗材提供商,下游则是医院、基层政府、其他第三方医学检验室等,检测公司的债务人一般也都是下游机构。
2022年11月8日,许昌博奥润康医学检验实验室的一份《关于新冠核酸样本暂停接收的通知》在网上流传。
通知写道,他们从2021年1月开始承担许昌城区大规模核酸检测任务,试剂耗材及人工费用投入费用较高,但各区县均未及时回款,导致机构运转压力太大,从当年11月11日起暂停接收核酸样本,待资金到位后再恢复检测工作。
根据天眼查的信息,2023年以来,为了追缴账款,达安基因就将珠海市思达医学检测实验室、北京方圆平安医学检测实验室等4家第三方医学检验室告上法庭。
公开资料显示,这4家第三方医学检验室都曾为地方提供过新冠核酸检测服务,而这些实验室有的已经注销或破产。根据达安基因董秘办的公开回应,将这些已经破产、注销的实验室告上法庭,可以通过法院强制执行的方式来达成回款。
因合同纠纷而对簿公堂的现象,在核酸检测公司当中并不少见。作者以核酸检测、合同纠纷、核酸公司名称等关键词在裁判文书网上进行检索,查询到了部分案例。
比如,2020年,北京美因医学检验实验室参与北京近郊某镇的核酸检测,由于未收到检测费用,就将该镇政府及当地的妇幼保健院告上法庭,要求对方按照180元/人次的价格标准支付检测费用。在疫情早期,核酸检测费用价格相对较高。
2020年5月到12月,广州华银医学检验中心为中山华晟医院提供核酸检测服务,但后者一直拖欠检测费用,最终被告上法庭。
不过,裁判文书上披露的这些案件大多发生在疫情早中期。如今,各大核酸检测公司的应收账款居高不下,在未来的不久,可能会有更多的核酸公司、医院、地方政府对簿公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