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后来看见评论区不少义愤填膺的发言,我才发现这事儿是真的。
改名的理由说出来也很神奇,类似于算命先生的拆字游戏:这所学校是美国人出钱修建的,专门起了“清华”这个名字,意思就是“清除中华”。
本来我以为稍微有点常识的人都会对这个说法不屑一顾,但是没想到不少人就开始跟着去寻找证据,证明这个说法是真的,从留美预备学校说到庚子赔款,从解放前说到改革开放以后,从来清华的美国老师说到去美国的清华学生,总而言之就是要证明这就是一个美国人想要清除中华的阴谋。
这种状况,像极了十来年前的那个关于3D《贞子》的谣言:日本电影3D《贞子》将于5月12日上映,这一天是南京大屠杀纪念日(准确说法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大家团结起来,让这部日本电影的票房为零。
然后后面也是一群人跟着转发、评论,说要给家人说,要给朋友说,要给同学说,大家一起来抵制,义愤填膺到让人热血沸腾。
02
这些年,我们一直在说一个词,叫“信息茧房”。
这本来是一种很主动的意识行为,就是某个人只关注自己认可的、感兴趣的信息,对于其他跟自己兴趣不符、观点相异的信息不浏览、不接受,甚至于产生敌对心理。就好比我前几年写关于宋史的作文,但凡写到一句宋代不好的内容,立刻就会有自称“宋粉”的人在评论区骂我,说我是“宋黑”。
哪怕我像写论文一样规规矩矩的引用原文,标明出处,他们依然不接受,把我定性为“断章取义”。
后来随着“算法”和“推送”的兴起,这种信息茧房从主动变成了被动,系统只会给你推送跟你价值观和兴趣相符合的内容,你永远都会在自己的认知范围内陶醉:你看,这篇文章跟我的想法是一样的;你看,那个大V的发言跟我的观点是相吻合的。
至于跟他观点不一样的观点,系统就根本不让他们看见,久而久之,他们就会认为,自己的认知就是绝对正确的,得到绝大多数人认同的。
偶尔不小心看到一个不同的说法,马上就称之为“谣言”,让对方“多读一点书”。
悲天悯人到趾高气扬的地步。
03
但是始终觉得,比信息茧房更可怕的是思维茧房。
信息茧房,只是有人故意让他接收不到其他的消息,所以只能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自娱自乐,而思维茧房,是他们根本就不愿意去寻找信息,主动把自己的思维方式禁锢起来。
就好比逼着清华大学改名这件事,清华大学为什么得名“清华”,是先有这个名字还是先有这个学校,它的资料是公开的,不需要费尽心思去查询,不用像我们写宋史作文的那样,去一大堆竖版繁体书里翻检。
再比如南京大屠杀是不是发生在5月12日,这又不是什么被封锁的资料,随便用什么渠道查询都能得到准确的答案。
但是他们根本没有想过“核实”这一个程序,他们被信息茧房束缚的大脑,已经进入了“思维茧房”的境界,只会顺着这个思路去寻找更多的证据,去提供更多的方案。
就好像我在第一个小节里举的例子一样,他们宁愿去查询“留美预备学校”的来历,也不愿去查一查“先有清华还是先有大学”。
除了“神奇”,我想不出来任何词来形容这一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