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感叹中国语言文学的博大精深。
人民日报倡导“到祖国和人民需要的地方发光发热。”这句话是对的,本身没有问题,值得推崇,值得赞扬。而且跟前段时间驳斥张雪峰的逻辑也能对应起来。
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需要付出和奉献,如果大家都一味的功利,只考虑自己,不但不去奉献,先富不带动后富,先富的人还想把后人的路堵死。那社会用不了几年就一湾死水,再也没有流动性了。
但是对的话,不代表好用。
现在网友也第一时间在新闻下方留言,大家表示支持的同时,说自己想去烟草局,中石油,中石化等严重亏损企业发光发热。还有网友想做人民公仆,去当公务员。
网友也挺有意思,既符合国家倡导,又符合广大网友找工作的共同利益期望。可谓是得了便宜还卖了乖。
但这显然不是人民日报想要的结果,都知道铁饭碗好,铁饭碗稳定,你就是不用国家倡导,年轻人为了一个编制岗位都挤破头。
人民日报是想让更多年轻人下基层,从基层做起,去奉献,不问出路。
但这显然挑逗了青年最敏感的神经,所有人都不约而同地站出来问一句,凭什么。
为什么年轻人都不听了?因为即使奉献,也极有可能没有回报。
网络流行语就是,只要你肯吃苦,你就有吃不完的苦。用经济术语来说,投资收益不成比例。你奉献再多,甚至把你整个人都献进去,得到的不是尊敬和荣誉,而是嘲讽和谩骂。“你看那个傻子,真蠢。”
这是一个缺乏奉献的时代,但也是最需要奉献的时代。
为什么造成这么矛盾的社会关系?近期笔者(关注:塞壬之音)会详细展开论述,因为整个社会都在欺负老实人。
对此,您是怎么看呢?欢迎评论区留言。
|